看杜牧驚才絕豔,7個字寫盡秋景,成為重陽詩中千古絕唱,令蘇軾全力致敬
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九月,池州刺史杜牧迎來了詩友張祜,兩個失意之人的相見,既有久別重逢的欣喜,又有同病相憐的唏噓。九月初九重陽節這一天,杜牧、張祜一同到齊山登高望遠,秋景如畫,菊花盛開,小杜感慨萬千,遂寫下一首七律——《九日齊山登高》。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齊山位今安徽省池州市城區,長江岸邊。其名字由來一説是因為山中有十多座小山巒,高度大致相等,整整齊齊,所以叫做“齊山”;另一説法是:齊山本無名,大唐貞觀年間齊映任池州刺史期間,政績卓著,因為他喜歡遊這座小山,百姓為了紀念他,所以把這座山叫做“齊山”。北宋包拯知池州時,應當地名流之請為山題字,如今這兩個字還能在齊山石壁上看到。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涵,包含,包容。秋影,秋日的形影。翠微,青翠的山色,引申為青翠的山。首聯的意思就是:江水倒映着秋影大雁剛剛南飛,與客人攜着美酒一起登上青山。
詩的首句你如果細細吟誦幾遍,就會驚歎小杜的驚才絕豔。站在高處向下望去,江水清澈透明,天光雲影,草木山花都倒映在水面上,這時一羣南飛的大雁在天空中輕快的掠過,雁鳴陣陣打破了寧靜,雁影翩翩激活了靜止的畫面。“涵”則寫出多情的江水將這一切包容懷抱之中。七個字,將江南秋景描繪得淋漓盡致,如在眼前。江南九月,齊山依然青翠葱蘢,兩個詩人攜着美酒,帶着隨從暢行其間,雖未寫心情,但輕快之意隱伏在字裏行間,鬱結的心間,已悄悄吹進一股涼爽的秋風。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塵世之中煩憂無數,很難遇到讓人開口一笑之事,今天一定要把菊花插滿頭再歸去。
莊子曾感嘆道:“人這一輩子,生老病死,憂患太多,其間能開口歡笑的時候,一個月之中,也不過四五天罷了。”野菊花燦燦爛爛開滿了山野,兩個抑鬱的人難得破顏歡笑,既然人生喜樂無多,那我們就“老夫聊發少年狂”(蘇軾),且把這菊花插滿頭,佔盡秋光。
這兩句詩前一句消沉感傷,後一句反轉為瀟灑風流,極為精彩,所以成為唐詩中的經典名句,影響極廣。蘇軾的《定風波·重陽》對這首詩“致敬”到了極致,相似度達到了95%以上,其喜愛程度可見一斑。早些年有一首廣為傳唱的歌曲《中華民謠》,歌詞中的“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也是從這首詩前四句轉化而來。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只管酩酊大醉一場來酬答這重陽佳節,不必在齊山之上嘆息夕陽餘暉。
頸聯是緊承頷聯而來的,兩個人開始坐下來推杯換盞,盡情痛飲,杜牧一方面是寬慰張祜,一方面也是自我開解,喝個一醉方休吧,不然對不起這重陽佳節,一醉解千愁,不要感傷年華虛度,人生遲暮了。從“餘暉”這兩個字來看,這場酒,兩個人一直喝到了夕陽西下。醉了嗎?好像還沒有。
杜牧雖名為“小杜”,但其詩酒放誕的狂放勁頭兒,與老杜是完全不同的,頗有李太白遺風。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只,就是。牛山獨沾衣,這個典故出自《韓詩外傳》。齊景公遊覽牛山,向北望去,臨淄城草木鬱鬱葱葱,不覺淚下沾衣:“我的國都真美麗啊,我為什麼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衰老死去呢?”這兩句詩的意思就是:人生短暫古往今來就是這樣,何必學齊景公在牛山獨自流淚?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酒也快要喝完了,暮色四合,山上有些涼了。杜牧心裏苦,但杜牧不説,人生苦短啊,如果沒有美酒知己陪伴,他會不會也如同齊景公一樣,淚下沾衣呢?
這首詩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清新明麗,豁達爽朗,但仔細體會一下,就會發現這其中情感上的掙扎,詩中有觀景的欣喜,但抑鬱始終如影隨形,戳破曠達的外衣,裏面是苦悶的內心。
杜牧博學多才,不但詩文俱佳,而且頗具政治軍事才能,所以極為自負,有着宏大的理想,然而莫名其妙的陷入了“牛李黨爭”,宦海沉浮,虛度年華,心中自然鬱郁難平。張祜比杜牧更慘,出身名門望族,詩名早著,曾被宰相令狐楚舉薦給皇帝,但被心機難測的元稹幾句話就壞了好事,落寞歸鄉,一生未仕。杜牧讀過張祜的詩後,引為知己,對其遭遇深感不平。因此,即使杜牧寫盡曠達之語,也難掩詩中鬱結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