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7萬年語言、8千年文字通信史,這本書講述了不一樣的“歷史”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休閒

知識要靠聚集才有力量,小編不才,卻願與諸位分享,咱們評論區見
大家早上好,小編又來為大家服務了,您的每一次評論點贊都會帶來好運氣喔!
當你和朋友發微信時,你在進行通信;當你打電話時,在進行通信;當你上網時,也是一種通信……它們都有一個統一的名詞:電子通信。
是的,當今社會,我們人人都離不開電子通信,但是,在電子通信之前,我們的祖先、我們的世界,是如何進行“通信”的呢?你思考過通信的“前世今生”嗎?你想了解通信的歷史嗎?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或許是古人最浪漫的通信之一了!許多人認為,我們的通信歷史,是從有文字開始的,如果按照這樣計算,即便從商周甲骨文算起,通信歷史也不過區區三、四千年而已,但真的是這樣嗎?
《通信簡史:從遺傳編碼到量子信息》一書認為:並不是。
由著名通信專家、科普作家楊義先教授和鈕心忻教授合著的這本《通信簡史》認為:生物界有長達38億年的通信史,真核生物有長達23億年的通信史,原生生物有長達15億年的通信史,植物有長達12億年的通信史,動物有長達10億年的通信史,人類有長達數百萬年的通信史,特別是7萬年的語言通信史和8000年的文字通信史。
那麼,這麼長時間的通信歷史,兩位大佬是如何呈現給讀者的呢?究竟什麼才是通信?植物、動物是如何通信的?為什麼通信會和生物聯繫在一起?人類的通信歷史經歷了哪些變革?未來通信將走向何方?
這些問題和更精彩的內容,《通信簡史》都會向我們解釋清楚。本文是我閲讀《通信簡史》一書後的簡單感受,我希望能帶給正在閲讀本文的你帶來:
第一,10分鐘閲讀完本書的主要內容。以“簡史”命名的書籍,本身便已經壓縮了很大的信息量,所以讀“簡史”後再進行“精簡”,必然如浮光掠影一般,只能論及表面,深入的東西很難呈現。
第二,閲讀本書的感受,以及對此書的一點評價,希望能夠幫助你進一步判斷是否值得閲讀本書,使感興趣者進一步閲讀,不感興趣者也有所啓發。
當然,粗略閲讀一遍,有些地方的理解或許不夠透徹,因此只作為參考,並非什麼所謂的“建議”。
一、內容介紹
《通信簡史》一書編寫目的是藉助於眾多生物現象來啓發現代通信在未來的發展,即把眾多生物專家和生物學引入現代通信的理論和技術之中,以便為現代通信發展遇到的若干危機(比如,香農信息容量危機)提供思路。
本書共有八個章節,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自然通信”的內容,主要介紹了38億年以來生物通信的演進過程;下篇為“人工通信”,主要介紹人類誕生後,數千年來的通信歷史。本書將自然通信和人工通信的界限,定義為是否需要藉助生物體以外的設備完成通信過程,前者不需要,後者則需要藉助體外工具或設施才能完成。
在介紹主要內容之前,首先要明確通信系統的三個要素:信源、信宿、信息載體,通俗來講,即發信方、收信方、信息載體。這是區分是否為通信系統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本書作者是站在通信的角度來看生物,所以儘量簡化生物學概念,尤其是一些抽象的東西。
第一章為“遺傳通信”。本章主要講述了最原始的通信過程,即38億年前生物第一次在地球上出現時,它們便通過DNA攜帶信息,一代代傳遞下去,只要某種生物不滅絕,那麼它體內的遺傳信息便會永遠“通信”給下一代。這一章是從遺傳信息的微觀角度切入,帶我們回到最原始的通信歷史之旅。
第二章為“生長通信”。主要講生物通信傳輸的載體——細胞,作者不僅為我們系統介紹了細胞的構造,細胞的分裂過程,還介紹了一些特別的通信系統,如大腦、內分泌系統、體液系統等。
前兩章生物學方面的專業知識不少,我相信如果配合另一本科普名作《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著)來閲讀,相信所悟必定更多。
第三章是“感知通信”。介紹了動植物感知世界的能力,在感知方面,動物要比植物優勝太多,因為有方向、味道、聲音、觸覺等各種感知能力,人類甚至還有第六感和直覺(存在爭議),而植物這方面卻並不明顯,當今一些通信理論,大多是仿動物通信形成的,植物的感知能力是否可以用於通信方面,目前尚未清楚。
第四章為“語言通信”。隨着演化的深入,一些動物開始發聲了,通過聲音,可以傳遞更遠更多的信息內容,當人類成為直立人後,大腦不斷被開發,語言也漸漸豐富起來,他們利用肢體、表情來配合聲音,傳遞了更豐富的內容。
第五章開始,進入到“人工通信”的部分。也就是説,藉助於語言、感官之外的工具才能實現信息傳輸,當然,這種信息的傳輸,更加複雜和豐富。
第五章講“史前通信”。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從打製工具到磨製工具,人類開始學會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隨着發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信息需要被傳遞,語言已經不能滿足,所以文字漸漸出現,藉助文字,表達出了更長久、更豐富的信息,有些信息,我們今天甚至都能夠看到!
要注意到的是,當文字出現以後,通信最重要的載體已經完備,在接下來的幾千年中,通信的核心載體並沒有太大變化,不斷更新換代的,只是攜帶信息的工具而已,也就是説,在人類過去六千年的文明史中,通信的歷史,只不過是對通信工具進行不斷改進而已。
第六章為“非電通信”。從烽火台到驛站,通信變得越來越先進和複雜,陸地、水上、空中,通信的工具在不斷髮生變化,通信的時空關係,也不斷變得廣闊,後來,人類甚至還發明瞭專用的郵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的這句名詩,可以説十分生動地概括了非電時代中通信的利弊。
第七章是“電子通信”。這是自人類主導通信工具以來,最大的一次變革,因為通信從看得見的東西,轉變成了看不見的東西(如電流、電磁波等),從最初的電報,到現代的網絡,通信技術在不斷刷新我們的世界,日新月異、五花八門的通信手段,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高效。
通信技術雖然日新月異,但在晴空萬里的天空中,依然存在一些烏雲,比如,香農信息容量即將被逼近、摩爾定律也即將失效(這兩個名詞太專業,感興趣的自查),那麼,未來通信將何去何從?
作者在第八章“未來通信”中,進行了一些猜想和論述。
以上,便是這本《通信簡史:從遺傳編碼到量子信息》的主要結構和內容。
二、個人簡感
豐富有趣又腦洞大開,我看得出,兩位作者一直在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解釋複雜和抽象的生物或通信過程,正如開篇時兩位學者所標榜的《生命是什麼》(薛定諤的科普名作)一樣,這本“跨界之作”,無疑是一個新思路。
當今通信科學乃至計算機科學,都和生物學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當通信科學發展到“瓶頸”的時候,返璞歸真,從最初“模仿”的生物學中尋找思路,無疑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科學發展到現在,很難再有單純的學問,通過跨界思維,或許能夠更快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不僅研究學問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我覺得,這是本書帶給我最重要的啓示之一。
當然,我個人覺得本書還是存在一些缺點的,比如,作者標榜薛定諤的名作《生命是什麼》,但是本書中作者對未來預判的內容比較薄弱,更多的時候,只是陳述科學信息,這些在教科書中論述得更加詳細。再比如,上篇生物學專業知識內容過多,雖然作者本就是想通過生物學來得到通信方面的啓發,但有些地方不免牽強,下篇將重點放在人類通信身上,其他生物的介紹又過少,上下篇之間,有種“割裂”之感。
本書的作者在前言中説,“希望你在閲讀過程中有所啓發”,我也希望,讀每一本好書時,都能有所啓發,無論這個啓發來自哪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