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四川阿壩汶川縣映秀鎮映秀震中遺址,面對斑斑痕跡,你笑得出來嗎?
網上流傳的一段視頻中,幾名遊客在廢墟前有説有笑,遭到講解員怒斥,“請文明祭奠,如果再笑請你出去!”
且懷善意地推測,遊客的笑聲與廢墟、亡靈並無關係,此中不存在惡意。但即便如此,這種不合時宜的笑聲依然令人憤慨。
對於所有親歷、目睹汶川大地震的人來説,這段歷史刻骨銘心。永遠停留在2點28分的時鐘、從高空強行跳傘進入災區的空降兵、躺在擔架上向解放軍敬禮的3歲男孩......那些照片、視頻帶給我們的衝擊、傷痛、感動至今難以平復。2008年5月19日下午2點28分到31分,舉國默哀,汽笛悲鳴,有多少人在這三分鐘內流下眼淚,甚至難以自制放聲哭泣?山河嗚咽,莫過於此。
12年來,受災的地區浴火重生,受傷的民族負痛前行。設立公祭日、保留震中遺址、興建紀念館......種種舉措不僅是為了保存這段記憶,讓逝者安息,更是為了向後人述説歷史,讓生者堅強。任何心智成熟的遊客到訪此地、目睹此景、重温此事,心中絕無可能生起一絲笑意。因此,我們不必過分追究笑聲背後的用意。
但這樣的笑聲,不論其用意,必須受到嚴厲的當面斥責和警告,因為此地並非嬉戲玩樂之地,此景並非博人一笑之景,此事並非滑稽幽默之事。我們並非苛求所有到此參觀的遊客都必須高度共情,但保持肅穆是對於所有亡靈最起碼的敬畏,也是文明參觀的底線。顯然,視頻中的笑聲突破了底線,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低劣的素質,以及對於生命的不尊重。
相形之下,講解員的怒斥既顯得義正辭嚴,同時也給在場的遊客和不在場的看客上了一課:參觀前必須做好倫理評估,瞭解場所、場合的特殊性,規範自身的儀態舉止。比如在參觀博物館、紀念館時,不大聲喧譁、不嬉笑打鬧理應成為常識。而地震遺址、大屠殺紀念館這些象徵傷痕的場館,自然更需要遊客剋制情緒,恪守禮節,否則就應該被“請出去”。
流傳的視頻中,還有兩名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在現場悠遊。我們無法苛責少不更事者,只是希望身邊的家長做好合理的引導和規勸,將民族記憶作為生動的歷史教材,把震中遺址當作特殊的親子課堂,更可以將這條天人永隔的短信念給孩子聽:
“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記住我愛你。”還有什麼,比這句話更有教育意義呢?
作者:孫欣祺
編輯:孫欣祺
責任編輯:楊健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