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國台灣省著名的文學家、作家三毛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在她所寫的《撒哈拉的故事》中寫到"今生你是我的初戀,今世是我的愛人,每想你一次天上就飄來一粒沙,這樣才形成了撒哈拉!",這段話深情地描述了她與他西班牙籍丈夫荷西動人的愛情故事。因為其極具畫面感和故事性,所以風靡一時成為了後世不少青年男女,戀愛時為了表達對自己愛人的深情與思念,經常引用的一段話。
其實在《撒哈拉的故事》一書中,三毛不僅記述了她和她的丈夫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也有很大的一部分描述的是,撒哈拉地區的風土人情,那些異域的風情在三毛的筆下被描述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在後世傳播的很廣,甚至一度改變了撒哈拉沙漠在人們心中那種荒涼、艱苦的形象。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本書流傳的範圍很廣、影響很深遠,所以有人專門沿着三毛的足跡,花了5年的時間,一路從台灣到美國再到西班牙最後到了撒哈拉,完全再現三毛一生的軌跡,在途中不斷探訪曾經和三毛接觸到的人,體驗三毛曾經歷的事,最後將這些東西歸納總結編撰出了《三毛真相》一書,在這本書中最讓大眾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書結尾處評價三毛所寫的一句話:"總而言之,她是一個又老又醜,舉止怪異的女人",這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揭露三毛"真相"的人
其實花費5年的時間重走三毛人生旅途的人是一個來自我國甘肅省蘭州市的中年男子,此人叫做馬中欣。馬中欣出生於1967年,本來家裏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家庭,不過在馬中欣小的時候他的父親突然與朋友合夥做起了貿易的生意。
當時我國的台灣由於國民黨敗退時帶走了大量的黃金、技術等進入工業化社會必備的因素,所以當世界經濟開始從二戰的陰霾中回暖時,發展迅速。馬中欣的貿易公司也主要針對台灣的貨物出口,後來一家人為了生活的方便就一起搬到了台灣,所以馬中欣可以説是生於大陸長於台灣。
到了台灣之後馬中欣也和其他普通的小孩一樣,在台灣上學讀書,隨後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在工作了十多年之後,馬中欣因為工作的原因接觸到了一個來自美國的自費遊小夥,這個來自美國的小夥和馬中欣仔細的講解了自己在周遊世界時所經歷的所見所聞,其中發生的一些趣事竟然將馬中欣這位已經年近37歲的中年大叔,聽得入了迷。
這次談話之後馬中欣意識到了,原來外邊的世界那麼大,那麼精彩,馬中欣也很想去外邊看一看走一走,不過馬中欣也清楚的知道,這需要很多錢,而他家的家庭不可能承受這麼重的經濟負擔,於是他就想到去旅行的同時做一些可以引起大眾關注的事,藉此拉取贊助籌集旅途的費用。
而在當時的台灣,三毛的《撒哈拉故事》正在大火,恰巧這本書也是一本類似於遊記的個人傳記,因此馬中欣將目標瞄準了這本書,也順利找到了資助方。
《三毛真相》這本書
在隨後的5年之間,馬中欣真的沿着三毛的足跡重新又走了一遍。三毛的中年時期到美國留學,後來又遊歷了歐洲的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並且在西班牙旅行期間認識了自己一生的丈夫荷西,三毛與荷西結婚後,因為文化傳統和生活理念與荷西的家人不同,所以生活中出現了一些矛盾,荷西為了緩和這種矛盾於是藉着工作的機會將三毛帶去了撒哈拉沙漠生活。
馬中欣也是沿着這個路線走的,並且宣稱自己在途中還採訪了很多認識三毛的人,旅行結束後,馬中欣將自己在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以及他所採訪到的據説認識三毛的人對三毛在此期間做過的一些事,進行了總結和分析,最後寫成了《三毛真相》這本書。
不同於三毛描寫的《撒哈拉沙漠》中的温暖、善良、美好,《三毛真相》中文字風格明顯偏向於詆譭和惡意,其中很多對三毛的評價都帶有濃烈的偏見色彩,在書的結尾馬中欣直接説三毛"又老又醜,舉止怪異",還將三毛比作神經病,還總結三毛的生活:"今生現報:剋夫,無後,自縊"。
"真相"到底如何
由於《三毛的真相》中將三毛描寫的過於不堪,毫無疑問這部書一經出版,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讀者都口誅筆伐馬中欣。
很多人都認為他的書中所陳列的"證據"根本沒有客觀性,書中對三毛的評價完全是馬中欣帶有否定色彩的主觀臆斷,而且馬中欣到底是不是真的像他説的那樣完全還原三毛的軌跡?是不是真的採訪到了那些曾經接觸到三毛的人?也根本無法判斷。
況且馬中欣與三毛經歷的時間間隔那麼久,很多事情都已經被掩埋在時光的黃土堆中了,根本無法考證。
其實在我看來,就像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所説的那樣,"文學與藝術都是自人們心底所誕生的,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自己的一片"後花園"",所以只是站在一個人的視角下,簡簡單單的根據一本旅遊性質的傳記考證另一個人,這明顯是有失偏頗的。
總結
其實我們認真想一下馬中欣所寫的《三毛真相》之所以能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不就是因為人們對這本書所描寫的東西帶有質疑甚至輕蔑嗎?不管《三毛的真相》所説的到底是真是假,可每個讀過三毛文章的人,都不難在其中體會到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愛情的真摯。
尤其是瞭解三毛一生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初戀被"渣男"欺騙,深愛的丈夫荷西中年早逝,在她的作品中還是注重描寫生活的美好。就像張愛玲所説的:"好的作家是將他在生活中體驗到的苦,磨成了甜給讀者看",這無疑值得我們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