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胥黎1930年初版毛邊簽名本短篇小説集,初版限量800冊,此為第567冊
(圖片來自豆友bookbug,授權使用)
7月26日是阿道司·赫胥黎123週年誕辰紀念日,或許很多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是如若提起 《美麗新世界》(又譯作《美妙的新世界》),想必不少人都有所耳聞。
其實,“赫胥黎”這三個字不一般。隨意維基百科一下,你會發現列在這個家族名下的有四個人,其中三個都頗有建樹。
先捋一下人物關係:托馬斯·亨利·赫胥黎輩分最大,是李奧納德·赫胥黎的爸爸,是朱利安·赫胥黎(通常譯作安德魯·赫胥黎,後文統一為安德魯·赫胥黎)和奧爾德斯·赫胥黎(通常譯作阿道司·赫胥黎,後文統一為阿道司·赫胥黎)的爺爺,而安德魯·赫胥黎和阿道司·赫胥黎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這四個人中,爺爺是生物學家,他的兩個孫子一個是生物學家,一個是文學家。可能優秀基因是隔代遺傳吧,赫胥黎家族只有兒子這一輩點進去看是一片空白,沒在歷史上留下什麼經天緯地的功業,也沒有著書立説。
相比之下,爺爺和孫子們都很了不起。先從爺爺説起。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達爾文的鬥犬
赫胥黎爺爺
你可能不知道這位爺爺托馬斯·亨利·赫胥黎(以下尊稱他為赫胥黎爺爺)作為一位生物學傢俱體幹了些什麼,但你一定知道達爾文是幹什麼的,也知道達爾文進化論對人類歷史有着多麼巨大的影響。
讓人震驚的是,如果當初達爾文沒有赫胥黎爺爺的幫助,他的進化論學説很可能就不能為我們所知道了。
對我們這些從小就接受科學教育的人,理解起進化論並沒有什麼理論難度。現在回憶起學生時代的生物課堂,還會想到草履蟲、始祖鳥、大猩猩等和人類進化息息相關的重要節點。
生物進化論,簡單講就是,大約在30多億年前,有了原始生命,其後,生物不斷進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170多萬個物種。人是物種之一。
這個對我們而言像常識一樣的理論,對19世紀50年代裏的人們來説,卻足以掀起一陣極難平復的頭腦風暴。
沒錯,達爾文和赫胥黎爺爺所處的,正是19世紀50年代的英國,那是一個被教會主宰的世界。每個人深受神學的影響,誓死捍衞宗教立場。科學,不像在現代社會這麼有市場。它時刻面臨被質疑被打倒的局面。
比如《聖經》裏説野兔反芻,但科學證明並非如此。類似這樣的事實之爭,曾經就是宗教與科學難以調和的矛盾之一。天文學、生物學、地質學、醫學等領域的發展都伴隨着此種衝突。
你敢想象在一個教會主宰的世界裏,突然有一個人站出來向所有人大喊“我們是大猩猩進化來的”嗎?有一個膽兒肥不要命的人就這樣做了,那就是赫胥黎爺爺。他為什麼要捨身為達爾文的理論搖旗吶喊呢?因為赫胥黎爺爺是達爾文的真愛粉。
達爾文
其實能懂得達爾文進化論的赫胥黎爺爺教育生涯結束的很早,十歲就輟學了。但他的自我教育卻始終沒有停止。他靠自學成為了博學之人,還在航海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生活素材和感悟。一度沉浸在和達爾文一樣的思索中:
生命與自然究竟有何關係?
就在達爾文把《物種起源》這本書寄給他之後,他可算是找到了同道中人,一頭扎進去,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
這一讀不要緊,他完全被達爾文這套理論折服,欣喜若狂地給達爾文去信,説:
自我看完馮·貝爾的論文至今有九年了,這期間我看過了許多自然史科學相關文章,但沒有一篇能讓我像看到這本書一樣印象深刻,並且,我由衷地感謝你,給了我這本凝匯了這麼多新觀點的書……
好在這份欣喜並沒有讓赫胥黎喪失理智,他很清楚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旦出版將會引起怎樣的軒然大波。
對此,他在信中給達爾文立下“軍令狀”:“如有必要的話,我已經準備好為你的學説赴湯蹈火”,他還説“我已經魔利了我的牙爪,準備就緒”。
自稱是“達爾文的鬥犬”的赫胥黎果然沒有讓達爾文失望。1859年,《物種起源》出版,把教會震得天翻地覆。許多達爾文的同行、朋友都來指責進化論“違背上帝的旨意”。這種情況下,赫胥黎爺爺如他在信中承諾的,亮出爪牙,到處演説為達爾文辯護。
在一次論辯中,赫胥黎對自己的論敵説了一句話,語驚四座:
相比起一個用自己的才華來混淆科學真理的人,我更願意和一個猩猩有血緣關係。
赫胥黎爺爺就是這樣不顧一切地生猛。
在赫胥黎爺爺的幫助下,達爾文的進化論逐漸引來人們的瞭解和認可。在更多人的推動下,《物種起源》得以成為科學領域的經典著作,為後世科學發展帶來了極大影響。
説起來,赫胥黎爺爺和中國還有一段更為親切的“交往”。
早在1898年,我國學者嚴復將赫胥黎爺爺的著作《進化論與倫理學》的一部分,翻譯成中文,出版了《天演論》,隨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及“優勝劣汰”等幾乎成了人們掛在嘴邊的警句。
1895年,這位為達爾文進化論而鬥爭的“鬥犬”托馬斯·亨利·赫胥黎倒下了,死於心臟病。他是赫胥黎家族第一個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影響的人。之後,在他的孫子輩中,崛起了又一座高峯。
阿道司·赫胥黎——給你美麗新世界
赫胥黎爺爺的孫子阿道司·赫胥黎,是英格蘭作家,也是赫胥黎家族第二位不容忽視的人物。
他患有嚴重的眼疾,卻看清了世界的未來。他用盲文在1932年寫完一本書。書中對未來世界做出了偉大預言。他説那是一個美麗新世界,即公元2532年的世界。
這本書叫《美麗新世界》(又譯《美妙的新世界》),它與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尤金•扎米亞金的《我們》被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
沒讀過這本書的人可能很好奇:美麗新世界到底什麼樣呢?
好消息是:
這個世界裏人們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科技無限發達,不用自己生育。性愛可以隨意享受,不必受法律和道德約束。甚至,隨便的性愛最受鼓勵。人們沒有憂愁,一旦有不良情緒,就被使用“唆麻”(一種無副作用的致幻劑,類似現在的尼古丁)來自我麻痹,忘掉自己的七情六慾,做個逍遙自在的人。
壞消息是:
這個世界裏的人們沒有喜怒哀樂等自我感受,更沒有個性,人是機器的奴隸,更是壟斷公司和政客們的提線木偶;
這個世界裏的人,出生之前就已經被分門別類,被劃分在五種階層:“阿爾法(α)”、“貝塔(β)”、“伽瑪(γ)”、“德爾塔(δ)”、“厄普西隆(ε)”;
阿爾法和貝塔最高級,在“繁育中心”孵化成熟為胚胎之前就被妥善保管,以便將來培養成為領導和控制各個階層的大人物;伽馬是普通階層,相當於平民;德爾塔和厄普西隆最低賤,只能做體力勞動,且智力低下。
一句話總結:
這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的世界。
新世界就是要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徹底改造人類。
這個世界好嗎?你想去嗎?
有個外來的“野人”,他來到了盼望已久的“新世界”,起初為物質環境的改變而感激涕零,為到達了美麗新世界而歡呼雀躍。之後卻漸漸感到無法適應在流水線上日復一日白蟻式的生活。
最令他難以接受的是心上人的放蕩,可他又對此無法指責。因為新世界的名言之一就是“每個人屬於每一個人”,因此沒有放蕩可言。他無法接受這一現實,他感到自己的精神寄託破滅了,在孤獨和絕望中,他選擇了自盡。
這樣的美麗新世界完全違背了人性,不是天堂,而是地獄。阿道司·赫胥黎在這本書中所預言的這個恐怖世界離我們遠嗎?
按照書中所講,美麗新世界在公元2532年,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實際上我們已經邁開前往美麗新世界的步伐。書中那些管理者們善用的手段或多或少都在現實中發生過。
1.利用壓力使理性停止運作
人在持續壓力的作用下,理性會停止運作。一些暗示性話語很容易被植入大腦,並按要求採取行動。這也就是行為暴力和話語暴力有管制效果的原因所在。
2.使用化學藥品控制人的行為
人的很多行為都和生理激素有關,比如腎上腺素,會帶來生理滿足,比如多巴胺可以釋放快感,比如催產素能增強信任。“美麗新世界”裏的管理者通過這些化學藥劑來使被管理者感受更好,更容易統治。
3.從潛意識下手,將人誘服
人的所有決定並非都經過理性思考和選擇做出,很多都聽從了潛意識的召喚。這也是為什麼廣告能達到宣傳效果的原因。廣告裏面的3B原則:美女、小孩、小動物,還有明星代言,都是把對喜愛之物與商品聯想起來以達到宣傳效果。
4.通過睡眠灌輸價值觀
《美麗新世界》裏的道德灌輸,採用的就是睡眠教學法,也就是趁人睡着的時候向其灌輸宣傳內容。主要灌輸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其實就是洗腦。
《美麗新世界》裏所展現的“管理術”還不止這些,如果細讀,足以令人膽寒。
面對這些招數,怎麼破?
赫胥黎告訴我們,面對這些套路,最重要的是提高捍衞自由的意識,做個清醒者。
他説:
“最重要的價值是以人的多樣性為基礎的個體自由。”
羅素説過,參差多態才是幸福本源。沒有自由,人不可能發展自己的個性,人類也不會參差多態搖曳生姿。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
赫胥黎的偉大預言就在於,他看到了泯滅了人性和喪失了自由的人,只是生理上意義的人,身體之外的思想、感情、意志都被徹底剷除。
毫無疑問,這樣的美麗新世界,看上去美麗,實際上卻是人間地獄。
這個地獄裏的人也會笑,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因為他們已經不再思考。
很多人將反烏托邦三部曲的另外一部——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與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相比較:
喬治•奧威爾曾在《一九八四》中預言我們將會遭受外來壓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們的文化會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則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了另外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根據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改編的同名電影 劇照“老大哥在看着你”
奧威爾和赫胥黎的政治預言究竟哪個會實現?
《娛樂至死》作者尼爾·波茲曼認為,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
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美麗新世界》關心“科學進步對人類個人的影響”。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改變太過劇烈,倘若人們不能控制好它,它就將要求人去適應它們,為它們所奴役。
現在我們一個個成為手機控、電腦控、遊戲控,信息過載以及泛娛樂化導致人們失去思考能力和思考的自覺,這難道不是赫胥黎當年在書中所預言到的嗎?
這位預言未來的偉大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曾七次被提名諾貝爾獎,可惜一次未中。
還好這一遺憾被赫胥黎家族的第三個重要人物給彌補了。那就是安德魯·赫胥黎,即阿道司·赫胥黎同父異母的弟弟。
- 美麗新世界
- 9.6
- 作者:[英] 赫胥黎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類型:奧爾德斯·赫胥黎/反烏托邦/赫胥黎/腦洞大開/小説/*上海譯文出版社*/英國/外國文學/【可信/不可信】/1890s
安德魯·赫胥黎——什麼是真正的神經大條
阿蘭·霍奇金和安德魯·赫胥黎
1917年安德魯出生於英國倫敦,由於強大的家族基因,他自小聰明過人。他和爺爺一樣,一輩子投身於生物學的研究。
1939年,22歲的安德魯遇到了一個重要的朋友——英國生理學家、細胞生物學家阿蘭·霍奇金。
他倆認識的時候,正值神經科學剛開始發展不久。這兩人對神經科學都感興趣,於是就在這一方面着手研究。
在他們之前,1909年,一位名叫威廉姆斯的動物學家在解剖槍烏賊的時候,意外發現在槍烏賊外套膜下生長着一種無比粗壯的神經纖維,這種神經纖維甚至大到用肉眼便能輕鬆看清楚,是一般神經纖維的50倍。他因而將這種新發現的神經纖維命名為巨大軸突(giant axon)。
安德魯和霍奇金藉助威廉姆斯的這個發現,找來了世間最大條的神經——槍烏賊的巨大軸突,開始研究人類的神經問題。
他們將一根100微米的玻璃針管插入到槍烏賊的巨大軸突之中,從而在人類史上第一次記錄到了神經電信號。
就在他們的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的時候,二戰爆發了,他們不得不中斷研究直到戰爭結束。
1952年,他們終於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發表,從此一舉奠定電生理學的基礎。
1963年安德魯·赫胥黎與阿蘭·霍奇金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隨着技術的進步,當初霍奇金與赫胥黎用的100微米的玻璃針管被越做越小,小到了可以檢測哪怕是最微小的神經纖維。這種針管被稱為“膜片鉗”,已經成為現代神經電生理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這都要歸功於安德魯·赫胥黎與阿蘭·霍奇金。
他們甚至為像我這樣“神經大條”的人找到了自信,以後誰如果再説我神經大條,我就告訴他:
神經大條才更機敏,今天神經科學的一切,就是靠着最“大條”的神經來奠定的。
赫胥黎家族,有為達爾文進化論披荊斬棘的,有為世界未來勞神憂心的,還有為生物科學做出巨大貢獻的。這個家族的這三位人物,所關心的並非一己之得失,而是整個人類。
在阿道司·赫胥黎誕辰123週年紀念日的今天,特別回顧赫胥黎家族這三位大人物,對他們留下的人生足跡感佩、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