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言:“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在跌宕起伏的有限生命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仰天長嘆不如意,也可温飽自足常感激。一個人的命運有多個轉折點,轉折點後的生活如何持續發人深省,比如這户“與世隔絕”的一家人。
海拔千米之上,晨光破曉、枝杈鳥鳴,如此神仙之地是都市人羣的嚮往之地,人人忙於奔波,在人聲鼎沸的喧囂中,腳步急促,壓力山大。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總有人憧憬沒有信息提醒,沒有電話轟炸,沒有牽絆羈押的大山深處。
但如果讓你生活在沒有WIFI、沒有鄰居、沒有户口的與世隔絕的大山深處,你會願意棲息於此嗎?
一、一次志願活動牽出隱世家庭
信息化時代,沒有網絡、沒有WIFI似乎是自我封閉的狀態,即使有人願意隱居深山,怕是也要帶着手機進山隱居吧。有這麼一户人家,他們的隱居生涯真真切切做到了“與世隔絕”。這户人家在沒有網絡的大山深處如何被世人熟知?他們如何在原始的生活狀態下度過餘生?
這户人家並不像李子柒鏡頭下的那般悠然自得,舒適典雅,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原始的農耕時代相差無異,既沒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脱,也沒有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的清新。他們自給自足,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沒有文化知識、沒有醫療設備的他們真的生活的那般幸福嗎?
這户人家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的一個大山交界處,交界處樹木繁茂,地勢險峻,由於此處還未有基礎設施建設,導航一般在此會失效。雲南省有一個大學的一支志願隊外出考察時,無意間走入這處交界山中,由於沒有導航引路,他們憑感覺兜兜轉轉,接着就看到了這户正在勞作的人家。
大學生難以置信,崇山峻嶺間,竟然還有人家在此居住生活,且不説交通不便,設施落後,光是出沒猛獸就難以應對。滿心疑惑的他們通過走近男子,瞭解到了這户人家的“隱居”背景。
二、大山家庭曝出原始狀態
原本以為只是隱居在此的大學生在瞭解到他們的生活背景時不由得心頭一顫:這哪裏是隱居,分明是絕“路”求生。
這户人家原本是一家七口,從父輩開始就生活在大山深處,隨着時間流逝,他們幾乎無法找到下山之路,索性就在此安居生存。山上風景雖怡人,奈何沒有任何可以改善生活的硬性條件,一家人不知何為火車、手機、電腦。
當志願者走進他們的住所後,更是大吃一驚,屋內沒有牀,只有用磚頭壘砌的墩子,更沒有日常起居使用的生活物品,一切都是原始自然的狀態;所吃食物幾乎是水煮水蒸;所穿衣物破舊不堪、毫無邊幅;出行範圍就是放羊範圍。
根據大兒子的描述,志願者瞭解到他們的家庭狀況。自父親張老漢不幸掉湖身亡後,只剩下母親潘志仙帶着五個孩子艱難度日。這五個孩子沒有接觸過大山之外的世界,更不知何為身份證,祖上往上數三代都沒有所謂的户口,更不用説WIFI ;因偏僻陡峭,張家房屋極其簡易,每逢大雨便會漏雨不止,年久失修的房子隨時有坍塌的危險。
三、善意舉動引發社會轟動
在場的志願者未曾想到,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中,還有人遵循着百年前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祖上是為了躲避戰亂才隱居於此嗎?
望着破敗不堪的一幕,志願者一行沒有言語,他們只想瞭解這個一家人的過往。沒有户口、沒有鄰居、沒有WIFI的他們卻有着淳樸自然的性格,塵世間的那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在他們身上毫無體現。
大山雖然阻擋了他們的視野,卻保留了他們的質樸純真,五個人臉上沾滿泥土,眼神中卻有着包含所有善意的純真,這讓志願者不由得無比動容。
當志願者走出大山後,他們將張家人的事蹟登上了網絡,事情一出,迅速引發了社會轟動。
四、張家六口開始命運轉折
好心人開始關注張家六口人的生存現狀,潘母已經在多年前患有老年痴呆,由於封鎖的大山沒有相應的醫療設備,潘母病情一直處於惡化狀態,整個人都無精打采,形同枯槁;小女兒張梅花雖然已有11歲,卻沒有讀書的機會,更不知何為書本何為知識。
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張家六口人開始走向命運的轉點,小女兒張梅花在政府的幫助下有了身份證,取名為張曉梅,有了户口身份證的張曉梅可以入學讀書,雖然是大齡兒童,但這並不妨礙張曉梅人生的重啓。變化莫測的社會中,或許張曉梅可以有意想不到的人生。
張家其餘人也陸續有了户口,愛心人士相繼為其送上了日常物資,當張家孩子穿上乾淨的衣物時,他們有掩飾不住的喜悦和感動。
雖然還未能搬離大山深處,但他們已然有了通向外界的渠道,政府在張家周邊修建了公路,這意味着,這家人將不再是與世隔絕的閉鎖狀態,他們可以出山看到外面的世界,可以買到新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五、是否出山引發眾人深省
雲南省昆明市大山深處有許多尚未開發之地,張家人所處之地只是冰山一角,在這一隅,它隱藏着張家的祖輩血脈,或許在別處,依然存在張家這樣的家庭,張家人是否應該受到社會的過多關注曾一度引發熱議。
有人説,獨居久了,很難融入到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雖是一片欣欣向榮姿態,卻也有萬般混雜之象,若沒有被志願者發現,張家人或許依然用最淳樸生活方式單純生活,不被世人所擾,未嘗不是件好事,相對於後半生的強行融入,出山未必是件好事。
也有人説,人作為高級生物,是羣體性動物。只有在社交的圈子中,才能不斷的找尋認知,實現價值。如果不迴歸社會,張家小女兒張曉梅或許永遠不知道世界的另一面,在原始落後的環境中,他們得到的只是維持生計的簡單度日,無法實現原有的價值,應當早日出山、接觸社會。
總結
繼續隱居也好,出山也罷,張家六口對現狀是滿意且滿足的,至少在餘生,他們看到了別樣的人生。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使得眾人享受到了科技帶來的便利,但隨之而來的壓力也時刻困擾眾生,當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達到不平衡的狀態時,一些人便想要逃離追求安寧,這也是原本冷清的終南山為何近些年來極度火爆的原因。
一些網友看到張家人的變化後不由得調侃,張家這片淨土在道路修通後,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旅遊景點,出了大山就要應對世間百態,物質上的滿足於張家人而言是好事,但精神上的較量,張家人真的可以坦然處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