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詠/文勞動節五天長假終於開啓。一方面,壓制了一年半的旅遊度假和探親需求,在新冠疫情好轉的當下爆發式釋放。公安部交通管理局4月26日披露的數據顯示,五一假期機票、門票、酒店等預定量顯著超過2019年同期,全國客流量預計將達2.5億人次。另一方面,對五一調休的吐槽上了熱搜,五一的實際假期沒有增加,五天假期是靠騰挪前後兩個週末調休得來的。節前連上六天班,節後正常週末被打斷,人們紛紛抱怨“累覺不愛”,調休湊出的長假還不如不休。
自從2008年取消五一黃金週後,呼籲恢復七天長假的聲音一直沒有停歇,儘管也一直伴隨着爭議。爭論了十幾年後,調休湊出了五天小黃金週,卻不受人們歡迎。上班的和上學的都覺得向兩個週末“前取後借”太累,再加上井噴式集中出遊,路上堵車景區擁擠,體驗感大打折扣。休假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調休湊長假是否得不償失?
不要怪民眾矯情。施政者就是要傾聽民眾的聲音,不管這聲音是否有些“任性”。和公共討論不一樣,吐槽本就不需要深思熟慮。從這些吐槽的聲音中我們不妨看到背後的痛點,並思考:人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休假?
首先,人們對休假,對休閒生活的需求是存在的。即便是前取後挪拼湊出的五天假期,也捨不得“閒置不用”。新冠疫情確實憋壞了很多人,尤其是今年年初疫情反覆,不得已“就地過年”。如今好不容易國內環境相對安全,即便知道會受扎堆之苦,也捨不得不出去走走。離假期還差半個多月,微信羣裏就在紛紛打探去哪裏好玩又清淨,大家各自紛紛規劃行程。放假前夕,請求助力搶火車票的明顯增多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長假出行人數的井噴。
其次,與這種拼湊假期扎堆休假相比,人們更需要可自由支配時間的“分散休假”,既能享受到一家人一起出行的度假時光,又不用飽受景區擁擠之苦,還不用被前後調休折騰得累覺不愛。帶薪休假推出了很多年,但落實得一直不太好。有些企業根本就沒有,有的形同虛設。有的單位,休假時沒有效益工資,基本工資很少,帶薪休假相當於減薪休假。這些都是阻礙人們自由休年假的因素。另一類人羣是學生羣體,教育部門是否可以考慮春假、秋假的制度安排,省的寒暑假父母帶孩子扎堆旅遊,氣候條件不好,也擁擠。
五天長假對於拉動消費無疑是有益處的,對於經歷過疫情衝擊的旅遊業來説,這算是一個黃金週。不過,在疫情常態化的時期,用落實帶薪休假或者彈性春秋假的方式,引導人們錯峯出行度假,更從容,更健康,在促消費上也能起到更加細水長流的作用。再進一步,促消費功夫在平時,節假日只不過是錦上添花,當老百姓就業穩定了,錢袋子紮實了,醫療、教育、養老保障兜底都住了,對未來的預期積極向上了,自然就敢花錢了。老百姓有錢花,敢花錢,天天都是黃金週,時時都是消費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