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補償式返鄉不只帶來“情感紅利”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休閒

□張海英

為了彌補過年沒有陪伴親人的遺憾,即將到來的清明假期,很多人選擇“補償式返鄉”,“補償式返鄉”話題妥妥地上了熱搜榜。數據顯示,近一週清明機票預訂量較上週增長超150%,預計今年清明出遊人次或達1億。(3月24日中國網)

今年清明假期恰逢週末,上班族可以連休三天。加之這個時期春暖花開,在掃墓祭祖的同時可以踏青旅遊,所以不少人選擇出行,清明機票預訂量大幅上漲就是例子。而輿論把這種出行稱為“補償式返鄉”,藴含着一種温暖的情感味道。

所謂“補償式返鄉”,大意是指該返鄉時沒有返鄉,如今把之前的缺憾彌補回來。今年春節假期,為配合各地疫情防控安排,據説近六成人選擇“就地過年”,這些人為防疫作出了貢獻。眼下,國內疫情防控總體保持良好態勢,公眾出行不受影響,正好適合“補償”。

這種“補償式返鄉”,顯然讓返鄉人員獲得“情感紅利”:一來,能到家鄉走一趟,觸景生情可以讓情感上得到滋養。二來,掃墓祭祖是傳統習俗,是對逝者的温情悼念。三來,返鄉探望家鄉留守親人、親戚好友,可以彌補春節未回家的遺憾。

對於家鄉留守人員來説,也能從“補償式返鄉”中享受“情感紅利”。雖然如今電話、視頻等溝通方式很方便,但視頻等方式代替不了傳統的線下情感溝通,比如返鄉人員無論是面對面問候親人,還是為親人倒一杯水,都更有温度。

除“情感紅利”外,還將帶來“旅遊紅利”。機票預訂信息顯示,清明假期增加的客源以探親、旅遊為主。這意味着很多人利用三天假期安排了長途遊,無疑給民航、酒店、景區等旅遊業帶來“紅利”,去年以來受疫情影響的旅遊業有望從清明開始得到“補償”。即便是踏青郊遊——即短途遊,同樣也能給相關旅遊業帶來人氣和收入。

而旅遊業復甦與發展,對經濟帶動作用很明顯,這是又一“紅利”。希望有關方面準確把握“補償式返鄉”“補償式旅遊”帶來的各種機遇,同時也希望能提供合法規範的配套服務,讓每一個返鄉人或者旅遊者,都能安全放心享受這個短暫假期,避免侵權困擾。

同時,交通運輸、酒店景區等公共場所,要按照防疫部署守好“紅線”,因為疫情尚未解除,防控不可鬆懈。另外,在防疫環節不能隨意“加碼”影響公眾出行。如廣東有關部門明確,清明期間返鄉祭祖不需要提供核酸檢測證明,就是“定心丸”,有示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