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玩家 著名文物專家 鑑賞家 收藏家——王世襄
這麼好的文章馬上關注起來,為自己的生活,增添新的色彩哦!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我們每天為您定期推送精彩文章。我們的開始是源於什麼?小編知道,在您第一次點開小編的文章那一刻,小編真的非常開心,覺得咱們是同一路人!一起分享娛樂圈的那些趣事吧!聲明:這篇文章是本人在2019年發表在雅昌論壇茶舍,後來被人抄襲後寫在微信公眾號上,所以在這裏只能簡短介紹王世襄先生了。王世襄(1914―2009)字暢安,男,漢族,福建省福州人,1914年出生於北京。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鑑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38年獲燕京大學文學院國文系學士學位。1941年獲燕京大學文學院碩士。1947年3月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編纂。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館研究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世襄父親 王繼曾(1882-?)字述勤,福建福州人。1902年畢業於上海南洋學堂。後赴法國留學,入法國高等學校及巴黎政法大學。畢業回國後,任張之洞之幕僚。後任清政府駐法、日使館隨員,考察憲政大臣隨員,駐意大利調查專員,駐丹東萬國東方文學會政府專員,駐比利時布魯塞爾萬國高等教育會中國政府專員,駐法留學生監督,外務部主事。民國成立後,歷任北京政府外交部僉事。1914年1月,任外交部政務司司長。1920年9月,出任駐墨西哥公使兼任駐古巴公使職。1921年8月,免兼駐古巴公使職,仍專任駐墨西哥公使。1924年1月,調充國務院秘書長。1926年任安國軍外交討論會委員。1931年後任英美煙草公司北平分行經理。著有《意大利政治經濟財政報告書》等。王世襄母親 金章(1884—1939),號陶陶,浙江吳興人,幼嗜六法,花卉翎毛無所不工,尤精魚藻。祖父王慶雲官至總督,伯父王仁堪為光緒三年(1877)丁丑科狀元。子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號暢安,“京城第一玩家”,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鑑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王世襄一家合影 右一王世襄 中間王世襄父親 王繼曾 左一王世襄母親 金章幼年王世襄王世襄和哥哥(左)左邊是哥哥王世容,在巴黎出生,後來哥哥不幸染病身亡。王世襄玩鷹 王世襄養鷹的愛好一直持續到年老北京觀復博物館馬未都老師和王世襄:馬未都抱貓照片和王世襄抱貓照片。本人總覺得在很多方面,馬未都老師都是在模仿王世襄王世襄玩蛐蛐王世襄玩鴿子王世襄試音鴿哨王世襄為了保護中國傳統觀賞鴿的事情上書各個部門,給全國各地的公園廣場寄信,希望可以養殖繁衍傳統鴿。王世襄編寫的《明代鴿經清代鴿譜》,現在人們只知道有信鴿和餐桌上的肉鴿,不知道還有種類繁多的觀賞鴿。王世襄先生(左)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鑑定古琴,王世襄離開了故宮博物院到音樂研究所工作,上班搞音樂史,下班還是搞他熱愛的文物研究。“大聖遺音”琴是最珍貴的傳世古琴之一。此琴原寶藏於宮中,隨着清王室的衰落,昔日的古琴雅音漸被遺忘。清遜帝溥儀被逐出宮,故宮收歸國有後,清室善後委員會進行點查時,在養心殿南庫牆角發現此琴時,其似已被遺棄很久。當時,琴上既沒有弦,也沒有琴軫,架起琴絃的嶽山也崩壞殘缺,又因屋常年漏雨,琴面大部分積上了一層厚厚的水垢,慘淡的灰白色看上去就像琴的漆面脱落殆盡的樣子,於是,這張稀世珍琴竟被登記為“破琴一張”。1947年,我院王世襄先生髮現,並鑑定為唐琴。又經古琴家管平湖精心修理,恢復了漆色、斷紋與金徽的原貌。此琴以指扣琴背,音堅松有迴響;按彈發音清脆,饒有古韻。我院古琴鑑定家鄭珉中先生(管平湖先生的弟子)認為此琴可稱故宮博物院最珍貴的一張古琴,可以做為鑑定唐琴的標準器。王世襄部分著作王世襄下放勞動牧牛王世襄和美國學者王世襄學識淵博,對文物研究與鑑定有精深的造詣。尤其是對古典傢俱的研究,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1981年4月,在北京為聯合國工發組織作有關中國傳統傢俱的報告。1983年應邀赴倫敦劍橋大學作中國文物報告。1990年8月至9月出席其專著《明式傢俱研究》英文本首發式,在美國五大城市博物館作有關傢俱的報告。1992年應美國舊金山民間藝術博物館之邀,參加有關傢俱的座談會。還先後多次應香港中文大學、東方陶瓷學會、台灣中華文物學會之邀,作關於傢俱、漆器、竹刻、文人趣味與工藝美術的報告或宣讀論文。王世襄收傢俱王世襄(左)和祖連鵬師傅,《明式傢俱研究》序言部分,王世襄特意安排了一張與木匠祖連朋師傅的合照,倆人前面,是一把鋸一隻刨子。王世襄自選集《錦灰堆》、《錦灰二堆》、《錦灰三堆》、《錦灰不成堆》。《錦灰堆》是元朝畫家錢選的一幅畫的畫名,畫的都是吃剩下的東西,就是一堆垃圾。王世襄説我的文章都很瑣碎,很駁雜,可以用它作為書名。”90年代,香港實業家莊貴侖為紀念愛做木工的父親莊志宸、叔父莊志剛,購買了王世襄收藏的79件明清傢俱並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內王世襄收藏過的傢俱王世襄還是典型的吃貨、美食家。因為夫人袁荃猷不擅長炒菜,所以王世襄負責做菜。王世襄騎車上街買菜王世襄説: “以前有種特殊宴會形式叫“拜三會”。一般由七八人以上,十來個人以內定期聚會,先定一個禮拜的某一天,輪流做東,做東的人主勺。定禮拜二就叫“拜二會”,選在禮拜三就叫“拜三會”。我父親和居住在北京的福建同鄉一共十二個人就設立了一個“拜三會”,按時間推算三個多月做一次東。我父親做東時,幾乎沒有去過外面的館子,都是請一位居住在北京的福建名廚陳依泗主勺在家開家宴。母親去世後,家裏發生了較大變故,抗戰時期,父親失業回到家中,家裏的傭工少了很多,但“拜三會”還是延續着,就由我來主廚。福建菜以海鮮見長,但當年陳師傅烹製福建菜,北京市場上能見到海鮮已經很鮮見了,大概只有黃花魚、比目魚、海鰻這些,我覺得如果海鮮到了如此地步還不如用北京能輕易買到的新鮮河鮮取代。我做的大席就很少上福建菜了。每次菜單都由我草擬,通常要準備十幾個菜,其中冷盤四個,壓軸湯一個,其餘以熱炒為主,但也可能在這其中還有一款普通的湯菜。在全部菜餚之中,時令鮮蔬約佔三分之一。“草擬”是因擬選的菜單還要以市場能買回的原料為準。1983年,有個美食博覽會。全國的品嚐展覽,三個品嚐委員,一個是北大的王利器,一個是溥傑,一個是我。那時候真是飲食的高峯,全國大師傅都到北京來,原料也還沒變呢,各地方最好的廚子來比賽。可做評委吃不抱,回家還喝粥呢。你只能用筷子嘗一點,不能多吃,多吃吃飽了嘴就不靈了。有杯茶在那裏擱着,吃一口還得漱口,這樣嘴才靈。我記得福建有二強,強木根和強曲曲兩兄弟,已經死了一個了,福建當地的名廚。他們帶一個菜來,就是“雞湯海蚌”。海蚌在鄭振鐸的家鄉,生長在淡水和鹹水之間。為這個比賽是用飛機運來的,生蚌剝開之後擱在碗裏邊,蓋上蓋,然後把灌在壺裏的燒開的雞湯澆在上邊,保持原來的味。現在海蚌還有,不過非常少了,沒有特殊的貴賓來不會吃着。”2003年,王世襄獲得荷蘭克勞斯親王基金會授予的最高榮譽獎,克勞斯親王獎每年頒發一次,其中最高榮譽獎一人,榮譽獎十人。王世襄是獲得最高榮譽獎的第一位中國人。王世襄將全部獎金10萬歐元捐給希望工程,並在中國福建省內(祖籍所在地福州地區)選址,建立一所中國-荷蘭友好小學。2009年11月28日9時王世襄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對自己的收藏和研究之道,王世襄曾總結道:“我沒有收藏書畫,沒有收藏瓷器,沒有收藏玉器,更沒有收藏青銅器,因經濟能力所限,對這些都不敢問津。只是用幾元或一二十元的價格,掇拾於攤肆,訪尋於舊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82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