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冬天的故事

一個冬天的故事

文/範博文

我的童年跟爺爺奶奶一起住,由爺爺奶奶帶大。爺爺奶奶的小院,在村西頭,西坡的下面。整個西坡上有二十來户人家,家家的光景都差不多。

一個冬天的故事

爺爺的院子不大,有三間北房,是那種草屋。用麥秸做成的屋頂,屋頂兩側很陡,為的是能快速地順走雨水,那樣的話,屋頂會耐久些,不至於幾年內就爛掉了。當然,爛掉是必然的,爺爺會隔幾年便修整屋頂的一側,過幾年再修整另一側,那樣會花錢少點,會輕鬆些。

老屋的牆都是石頭砌的且很厚,門窗很小,也不高。中間的一個門,進門後左右各有一個內間。西頭的一間是我們的儲物間,裏面有幾個大甕,是盛糧食的,這是家裏的主要物資,還有就是生活必須品和一些小傢什。

東頭的一間便是我們的卧房了,山牆和前牆上各有一個窗户,都不大。挨着前後牆上各有一盤大炕,兩個炕中間,靠山牆安放着一張不大的桌子,兩個抽屜,是大漆的。小時候,我眼裏這張桌子是我家最貴重的物件了,奶奶説是她的嫁妝。

前牆的炕頭上,有個炭火爐,是燒煤的,整個冬天我們就指望它取暖了。爺爺把爐口泥得很小,説那樣會節省煤。也是的,一個冬季買煤也就是幾百公斤,怎麼可能敞開了燒呢?有很多人家在那個時候,冬天是不買煤的,就是秋後的柴火擔到場院裏垛起來,等天大冷了,便每天抽幾捆玉米秸稈燒一燒炕,就那樣過了冬了。

一個冬天的故事

至於我們的爐子,煤倒是用的少了,可屋裏不暖和是肯定了的。爐子前端有個用磚砌的暖氣包,其實就是個粗粗的煙道,為的是不讓熱量流失掉,儘量留在屋裏。

晚上,濕了一天的鞋子便可以放在暖氣包上,第二天早上就乾透了,又暖和又舒適。

只是這個爐子不好用,隔三差五在夜裏就死火了,早上起來,爺爺還要重新生火。只要一生火,便有許多的煤灰不停地飄蕩在屋裏,陽光透過窗户穿進來,空氣中的粉塵形成一道道白色的光柱。呼吸着空氣,有一股濃濃的、辣辣的、嗆嗆的味道。

後來,我慢慢才知道,那個時候的炭火爐為啥不太好燒,是因為煤粉裏摻的土太多了。爺爺買回來的煤都是煤粉,不像現在的塊煤,直接放進爐子裏燒就完了。那個時候買回來的煤粉是需要搋成“搭火”後才能燒爐子,“搭火”就是往煤粉裏摻進去一部分粘土,加水搋成炭泥,那樣用來燒爐子。搋“搭火”一般是三鍁煤,一鍁土來搭配,如果土摻得多了,“搭火”便不好着了,就是因為土太多了,才會容易夜裏死火。

一個冬天的故事

那兩盤大炕,也是中看不中用,還是爺爺請了一個據説是很會盤炕的老師傅給盤的。每天傍晚燒炕的時候,便有了許多麻煩事,有時候,爺爺奶奶會因為燒炕的事拌上幾句嘴。

因為那炕,太不好燒了,好像沒有煙道似的。爺爺把一大抱柴火抱進去,便開始了燒炕的營生。可是那煙很快便一股腦兒地從炕洞裏竄出來,一陣子,屋裏便濃煙滾滾了,嗆得不敢喘氣,眼睛裏的淚水不停地流出來。這個時候,我就跑到院子裏去了,奶奶便開始埋怨爺爺找了個盤炕的二把刀,爺爺便開開門窗開始散煙。等炕燒熱了,屋裏也涼透了,煙散的差不多了,再關好門窗,整個晚上都感覺屋裏熱不起來了。

有時候,會因為天氣的原因不燒炕了,那樣我們也會有辦法來搞定温暖的被窩。

現在的人們有各式各樣的取暖器,那個時候我也有,我的取暖神器就是我的超高級的“暖婆婆”。所謂的“暖婆婆”,就是一個形似冰壺的陶瓷瓶。奶奶每晚都燒開一大壺水,把“暖婆婆”灌滿了,放入我的被窩裏,我便不時地把它往下推推,不一會兒,被窩裏就暖了,有時候還會感覺有點燙,這是最佳鑽被窩的時機。不過那“暖婆婆”卻是個讓我又愛又怕的傢伙,小腳丫蹬在上面的時候,緊了就燙得疼,離開又想,總是那種痛並快樂着。

一個冬天的故事

夜裏就冷了,爺爺把爐子用炭泥培住了,中間只留一個指頭粗的火眼,就是不讓它死火罷了,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把火爐投開,慢慢地火才會旺起來。

除了上學的日子,我是不會早起的,爺爺奶奶會早起,去做好多的活。爺爺催我起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火爐上給我烤棉襖,那個時候沒有現在的秋衣秋褲,就是個棉襖,裏面也沒啥套的。爺爺端着我的棉襖,在火上轉悠,烤烤這邊,烤烤那邊,然後對我説,“快點來,再不起來穿上,可要涼了啊”。這個時候,我會滋溜一下子從被窩裏鑽出來,迅速地把棉襖穿上,感覺實在太幸福了。爺爺奶奶的愛,是無法忘懷的,永遠都無法忘懷。

雪天的院子,才有趣,一夜靜靜的落雪,早晨的山村都白得一塌糊塗。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雪,爺爺每次都是喊我起來看雪,我便披着被子,趴在窗户上向外看。窗玻璃被霜雪遮得嚴嚴實實,我就用舌頭去舔它,邊哈氣,邊舔着玻璃上的結霜。慢慢地會融化出來一個洞,我透過空洞向外看,院子裏厚厚的一層雪,好乾淨,心情無比興奮,便不讓爺爺去掃雪,只是想讓那種喜歡變得更久些。

一個冬天的故事

前牆的窗户下面有一個不大的雞窩,奶奶餵了五、六隻雞,總是會有一隻公雞的,因為需要它打鳴。那些母雞有往年的老雞,也有當年的小雞,也不知道是啥原因,老雞不怎麼下蛋,當年的小雞也不怎麼下蛋,總感覺那個時候什麼事情都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説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着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奶奶的雞也慢,一年下不了幾個蛋,吃東西倒是不少。

夏天的時候,天熱,雞就不下蛋了,它們要放暑假。冬天的時候又太冷,需要秋後換衣裳,換好了衣裳才考慮下蛋的事情。

到了冬天,幾隻雞都換了衣服了,看上去胖胖的,笨笨的,行動顯得遲緩了些。不過,奶奶倒是多了一個差事,就是給雞摸蛋。奶奶會隔三差五地在早晨放雞的時候,守在雞窩前,挨個給它們摸摸,是不是有蛋了,可見,奶奶對那個雞蛋有多麼地渴望。

奶奶會給雞摸胯,摸胯這個詞不太好懂,就是用手摸摸母雞的大胯有多寬了,達到了二指寬,就快下蛋了。有的雞就快點,有的當年的小雞會慢一些。奶奶在早上放雞的時候,挨個摸摸她的母雞,出來一個摸一個,掀起來兩個翅膀一把攥住,另一隻手便去摸雞的屁股,邊摸着邊説着:“這個有一指半,那個有二指寬了,它快下蛋了。”有的就很慢,奶奶會説它是個懶蟲,説它光吃不幹活,説着把它扔得老遠。有時候會摸到蛋,奶奶邊説,“明天它就下蛋了”,會小心點慢慢放下它。

一個冬天的故事

潔白的雪鋪在地上,軟綿綿的,那雞漫不經心地在上面踱來踱去,不一會兒,便成就了一副雪竹的圖,甚是好看,只是感覺糟蹋了那一地雪。

我也想學着摸摸,奶奶不讓,説弄髒了我的手。其實,我是偷偷摸過的,不過我不會摸,啥也摸不到,只是覺得雞身上熱熱的,很柔軟,別的啥都沒有,也不知道奶奶是怎麼知道它有蛋了。

山坳裏村子冬天的太陽起得晚些,等到陽光掠過東南面的蓮花山,照在小院子裏的時候,就早上八九點了,太陽又矮,沒等咋的,就又偏西了,前鄰的房子也會遮擋着陽光。奶奶的雞便不約而同地跳到前牆的窗台上去,排成一行。因為窗台上可以曬到太陽,它們自在地享受着暖陽,儼然是一道不錯的風景。

我小時候不吃肉,後來我知道,有很多不吃肉的人,我也不明白我小時候為啥就不吃肉。

雞開始下蛋了,有時候會撿一個,有時候會撿兩個,多的時候會撿三個,反正也就是五六個雞,它們還得休息。

奶奶用一個大瓢把蛋盛起來,小心地放在甕裏的糧食上面,生怕有啥閃失。等到快過年的這幾天,奶奶的雞蛋便攢了三四十個了,這些雞蛋,年下可有大用場。奶奶會用來做好幾個年下菜,年夜裏敬神上供還要用,年後招待親戚還要用,最關鍵是給我包餃子要用。

一個冬天的故事

因為我不吃肉,年下包的餃子裏面有肉,雖然肉不多,但是我聞到肉的味道就想吐。奶奶便用雞蛋攤成雞蛋餅,再細細剁碎,拌上粉條和白菜心,再切上一點蒜苗,那蒜苗是爺爺自己用一個淺盆種的,種上一茬蒜能剪好幾次吃。就那樣給我包餃子吃,那是我的年夜飯。我感覺那個時候奶奶為我做的素水餃好香啊,如果裏面能拌上一點新鮮的韭菜,會不會更有味道?只是那個時候是沒有辦法在臘月天搞到鮮韭菜的。

年前,爺爺會帶着我去趕顏神集,他的目的是帶我去澡堂洗個澡,理理髮。我的目的則是要炮仗。

“顏神”這個詞是博山的舊稱,因古時候出了一個叫做“顏文姜”的孝順媳婦而得名。

一個冬天的故事

臘月的顏神集可熱鬧,我不關心別的,只是到了賣炮仗的地方便挪不動步,爺爺不給我買了,我是不會走的。那些賣炮仗的都是遠道來的,馬車拉着幾個木箱,那些木箱顯然都是日常存衣服的傢俱。之所以用木箱盛炮仗,就是怕有火星落進去,點燃了炮仗,那樣就有危險了。

他們隔一會兒,就從木箱裏小心地取出來一掛鞭,用竹竿挑得老高,那芯子很急,響得更脆,近了感覺耳朵都被震聾了。

十幾套馬車排成一隊,你放完了,我放,互相較勁,比着誰家的鞭更響。

爺爺不給我買多,就那麼一小串,有兩百頭,用白色的粗紙包着,我很滿足,便高興了。

那種二踢腳,我很喜歡,覺得放那種炮仗就特別有膽量,還有竄天猴,一點上,“嗖”地一聲,便穿入雲霄去了。

爺爺説,家裏不能放那種炮仗,我們家裏,户户都是草屋,炮仗皮會帶着火星落在屋上。

買了那掛鞭,我便不撒手了,一直提着,直到回家,放在我認為合適的地方。

一個冬天的故事

至到年夜,燃放炮仗的時候,我和爺爺便有了爭執。我要拆開了,一個一個地放,爺爺則想挑起來一次性放了。最後,我和爺爺都妥協了,把那掛鞭拆開了,拆下來一半,我一個一個地放,餘下的半截挑起來放了。

只是覺得挑起來放太可惜了,一下子就沒了。

那時,我特別盼年,每天都要問奶奶幾次哪天是年,我對年有着無比的期盼,但又不知道期盼着什麼。

期盼着我那好吃的水餃?期盼着那串炮仗?期盼着有一雙新鞋?。。。。。。

都不是。

壹點號 獨有至貴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35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個冬天的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