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台,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贊、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創首發頭條,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行書作品中字距、行間空白的處理佔有重要的位置,與作品的格調品位有很大的關係。雖然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趣味、習慣來安排,但應該説也有它的規律。如王羲之的作品,一般説行間空白多於字問空白,行疏字密。字距行間的空白處理,雖然大體上有這樣三大類,但書法家在實踐中,大多會按照自己平時的作品風格來處理。由於各種因素,經常也會有許多變化,在這幅作品中也許是行疏字距密,在另外的作品中,也許字距行間都很茂密,或都很疏落,如米芾就是這樣的書法家。所以書法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藝術趣味和風格要求,以及書寫的習慣,靈活的處理。
行書的靈動精妙處,有時全憑腕的運動來完成。運腕是指在書寫過程中腕要有意識地指揮毛筆左右揮灑,疾徐提按,使轉變幻。以使書寫效果靈動流暢。舉例來説:寫百字時百筆落紙後腕須往左傾推筆向右,至橫的末端即刻腕須轉向右擺,提筆帶過再向懷內壓至小豎折處提鋒向右上,使轉帶下向內提筆作點收,這一系列的運動都是腕的左右推移轉動,如果光靠臂來運動則顯然難以準確地使筆恰到好處地寫出輕重變幻的線條,一些靈巧之處更難準確地使筆恰到好處地寫出輕重變幻的線條,一些靈巧之處更難準確地表現出來,寫半尺以內的字則顯得費力不討好了。
行書的時候,末尾本就要往上回鋒,回鋒和原路返回重合在一起,加快了書寫速度,同時字的稜角也分明,字更有力道些。行書速度加快,二來字的稜角更分明,字更顯有力道。第二處,從橫畫到下面的口字起筆,中間也是原路返回,第三處,口字從豎到橫折,豎也是原路返回。這樣一來,後字一共有6個筆畫,本來按楷書寫法會有6次提按,但在行書裏,通過原路返回,提按縮短到2次,廠字頭一次提按,後面的筆畫全連在一起一次提按。
張定才(1939——)漢族,大專文化,筆名:江南竹雲、殘墨、竹雲,號黔北山人,室名殘墨居,貴州金沙人,當代著名書法楹聯藝術家,系貴州書法名家王萼華得意門生、四川著名學者程松蘭入室弟子。兼臨米、董、松雪諸體和《乙瑛碑》、《張玄墓誌》諸帖,工真草隸篆行各體,尤喜書寫自撰詩聯,作品求神韻、講法度,重結體章法,師古而不泥,行筆剛勁有力,整體清秀流暢,富有韻律美感。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五千年前的陶文,學術界已公認是漢文字的濫觴。此時八卦還沒有產生,我們也無法知道先民是受到什麼的啓示或為表達什麼,有了這些字跡,也無從知道當時作字者是否有“某種感覺和思維還處在朦朧狀態無法確切表達”,就用這種“隱約暗示”的手段,達到與什麼“遙相呼應”、“抽象協調”。陶文之後,考據成果讓我們見到了甲骨文,二者之間有無過渡性文字,按道理分析,不無可能,但隨想的東西不能作為論據。雖然甲骨文較諸陶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
線韻是中國書法主要的藝術語言。用線的方法一定要如中國畫:起筆、行筆、轉折、起伏到落筆,都有一定的法則,這樣的線條才能有流動的韻律美,方能傳達一定的感情,塑造出特定的形象。線不能描和刻,描刻出來的線死板,絕無生氣。音樂也很注重線韻。我經常把音樂演奏與書法教學結合,試圖將音韻與書法的線韻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