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傳世作品極少。就算這件罕見手札(圖1),筆調和字形完全是胎息蘇軾,惟妙惟肖。由此可見,蘇軾在兩宋時期的影響,不僅文臣青睞,武將也喜歡。
南宋 嶽 飛 《與通判學士帖》(圖1)
翁同龢(圖2)主攻顏、米兩家,偶涉蘇軾。與黃賓虹類似,屬意臨。蘇也是學顏而出,所以寫顏後再學蘇,存在某種便利。
清 翁同龢 臨《答金山寶覺禪師》(圖2)
吳寬(圖3)、張之洞(圖4)和徐世昌(圖5)三位,專蘇字,無論筆法還是字形體勢,都非常逼近。一生不離不棄,對蘇軾書法情有獨鍾。張之洞雖是官員,但水平和專業書家比,絲毫不差。
明 吳寬 《飲洞庭山悟道泉詩》 縱140.4釐米,橫57釐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3)
清 張之洞 臨《洞庭春色賦》(圖4)
近代 徐世昌 《駿馬龍門》七言聯(圖5)
鄭板橋(圖6)和孫中山(圖7)取法蘇軾,強調吸收自己所需要的。鄭板橋書法名曰“六分半體”,主要是蘇黃相搭配,長筆畫如橫、撇、捺等較細者是黃庭堅的筆法,短筆畫尤其是豎畫,一般粗重者,來自蘇軾。孫中山取法蘇軾重在樸實敦厚的一面,當中又有加入一些魏碑的成分,更加雄渾凝重,然蘇字的體格,一目瞭然,終身不脱。
清 鄭燮《東坡詩文軸》 縱113釐米,橫44釐米, 現藏重慶博物館。 (圖6)
近代 孫中山《天下為公》 縱37.8釐米,橫127.4釐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7)
當然,取法蘇軾的書家還有陳繼儒、査士標、王文治、梁山獻、汪由敦、姜宸英、江標、林則徐、譚延闓、譚澤闓等,各見千秋。
蘇軾的書論觀點,也有諸多經典,啓發了一代又一代人:
“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缺一,不為成書也。”
“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
“古人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也。”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
“學書之道,須識見、學養、功力,三者缺一不可。”
“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
蘇軾,一個不朽的名字。“金句狂魔、千年紅人、C位出道學霸、天才藝術家、行走的詩詞製造機、皇帝秘書、官場耿直boy、黎民的老鐵、朋友圈寵兒、痴情男主、骨灰級驢友、美食技能滿點的吃貨、元氣淋漓的樂天派、男神的男神”……這一切一切,説的都是他,又不足以勾畫出他的全貌。
東坡先生不朽。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