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級3S自主管理啓動儀式暨
青少年漢字文化科普講座進校園活動
10月26日,初一年級(初2020級)“3S學生自主管理教育模式啓動儀式暨青少年漢字文化科普講座進校園”活動在601報告廳舉行,初一年級部分師生、“蘆華名師+研修共同體”成員參加了此次活動。
會上,初一年級主任何寶萍老師為啓動儀式致辭。她告訴同學們,3S學生自主管理教育模式是我校德育工作在學生自主管理意識與能力培養方面的一個創新性舉措。它重在全面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從而得到全面發展。而“青少年漢字文化科普講座進校園活動”則是“3S”九大系統中的人文修身系統的重要內容,期望同學們藉此次機會能夠更好的瞭解漢字文化演變的歷史,加深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大會第二項,由我校“蘆華名師+研修共同體”邀請西安交通大學中國書法系教師劉琰博士、孫立濱博士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以“漢字的成長史”為主題的精彩講座。孫立濱博士以淵博的文化底藴、幽默風趣的語言,運用對比的手法向同學們介紹了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發展歷程及不同特點,並認識到不同書體的出現與經濟發展、材料工具的改變、社會文化的變革的因素的關係,報告廳裏不時傳來同學們與孫博士的親切交流和熱烈掌聲,大家聽的入神,記得認真,收穫頗豐。
本次活動,劉琰、孫立濱老師還為初一的同學們準備了《神奇的漢字》漢字文化科普小手冊,熱情的同學們紛紛請孫博士為自己簽名留念。講座結束後,同學們觀摩了漢字文化科普展板,進一步瞭解漢字的起源、發展、類型與應用。追尋漢字腳步,感受中華文化,本次講座對同學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接受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培養同學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情感認同,進而堅定文化自信具有積極意義。
“漢字的成長”小知識
我國最早的文字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出現的,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商代有甲骨文,周代也有,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雖然是同時期的文字但是差距卻很大。甲骨文線條更直更細、轉折更方、結構更瘦長,金文線條轉折更圓、曲線更多、時有粗筆,這是由於所用材料工具的不同決定的,而西周金文比商代金文更加整齊簡化。春秋時期出現了美術字,戰國時期不同諸侯國之間的文字寫法又有很大不同。
秦代不僅有小篆還有古隸,古隸是隸書的雛形。漢代是漢字變革最劇烈的時期,隸書在漢代發展成熟,成熟的漢代隸書文字並不都是扁的;漢代已經出現了草書,但仍帶有濃重的隸書意味,人們稱之為章草,後來慢慢發展出今草和狂草;漢代的行書是為了加快隸書的書寫速度,同時避免像草書一樣不好辨認才形成的。三國時期楷書已經形成,楷書比篆書、隸書書寫速度快,比草書容易辨認,又比行書莊重,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愛。(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