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柿林去!那裏有最美的秋天

到柿林去!那裏有最美的秋天

圖為四明山柿林

又是一季金風送爽,又是一年柿子紅了。

到柿林去!到丹山赤水去!八百里四明羣山中最美麗的秋天景緻等着你!

許多次地走進四明大山裏柿林村這片美不勝收的土地。春天裏新綠和山花編織的爛漫,夏日裏濃蔭和山泉構成的清涼,冬季裏瑞雪與傳説造就的靜謐——柿林總透發着一種與眾不同的內涵,儘管許多初來乍到的人無法完全感受。而我最喜歡這裏的秋天,喜歡這裏的秋天帶給我的豐收的喜悦和凝重的美感,喜歡這裏的秋天帶給我的重返童年家園般的純真心情。

到柿林去!那裏有最美的秋天

圖為四明山柿林

柿林人很好客。在彎彎曲曲的卵石路上走累了,你儘可以隨意找一户人家歇口氣,叫不出名字不要緊,這裏每一户人家都姓沈;喝水之際,你可以聽聽關於這個沈姓村落的歷史。你會驚奇地發現,這個偏落東南山鄉的村子竟與一位世界級的古代科學家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那位科學家叫沈括,寫過《夢溪筆談》,書中記述的科學內容在當時的世界居領先地位,好些內容對現代生活仍不乏啓發意義。而柿林的沈姓家族,正是沈括的後裔。八百年前的一個秋天,這一支沈氏家族的祖先來到了這片世外桃源般的樂土。此後,沈氏族人篳路藍縷,日出耕作,秉燭夜讀,成就了“耕讀傳家”的美譽。

當你徜徉在柿林或高高低低或寬寬窄窄的卵石路上時,你可以在恍若隔世之際感受到積澱在山村的文化底藴,你也可以從飄忽在巷弄的淡紫的炊煙裏體味到一種濃濃的當代生活氣息。秋天的斜陽越過山林,暖暖地照着鱗次櫛比的山居,整個村子便更加錯落有致地生動起來。這山居,可不是一般的粉牆房子,而是村民們用鑿成的石料一條條碼起來的,堅固得很。依靠着這樣的堅固,古老的柿林在經受了一次次風吹雨打之後依然沉穩地坐落在羣山的懷抱中,榮辱不驚,任憑夕陽一遍又一遍為自己樸實的房子穿上金黃的外衣。

到柿林去!那裏有最美的秋天

圖為四明山山水風光

當然,柿林的美,不僅僅在於它透發着濃厚山鄉文化氛圍的村落,還在於村子周圍奇崛而不失江南靈秀的山水風光。

沿着村後幾乎被泛黃的秋草覆蓋了的石徑逐級而下,便可見一堵壁立的巨崖端豎眼前——這便是名聞遐邇的丹山。確切地説,展示在我面前的不僅僅是一壁山崖,而是一組景物:一片開闊的草地,一座有着蓮花圖案的古橋,一條“堆”着各式各樣奇石異卵的大溪,當地人喜歡把這一組景物通稱為“丹山赤水”:那溪,便是赤水,而那橋,自然是赤水橋了。

夕陽在山,西風乍起。三兩農人揹着竹筐向村裏走去,竹筐裏盛滿了收摘回來的柿子。柿林的秋天為何最美,多半是因為有柿子的緣故。柿林周圍,滿坡上下,到處都可見到柿樹灑脱的身影。而今正是柿子成熟時節,那些變橙變紅的柿子高高低低地懸掛在柿樹上,猶如懸吊在山野裏的無數只紅燈籠。我的耳邊似乎響起了兒時常唱的民謠:紅紅瓶,綠綠蓋,千人走過萬人愛。而柿林人更絕,他們把這柿子稱作“吊紅”,既形象又生動,可謂匠心獨具。

到柿林去!那裏有最美的秋天

圖為四明山“吊紅”

該返程了。拾級而上到達村口時,請別急着走。這時回望丹山赤水,正好可以欣賞到“柿林秋色”最精華的成分。夕陽是紅的,霞光是紅的,莽林裏的霜葉是紅的,柿子也是紅的,夕色裏的丹山赤水與這片紅紅的世界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一種成熟的美感在視野裏演繹秋天的韻味和秋天的真諦。

我想,這是我見過的最美的江南秋景之一。(藍媒聯盟·餘姚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徐渭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0 字。

轉載請註明: 到柿林去!那裏有最美的秋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