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姝
猛戳聽音頻
朗讀|楊琦
1
作者 | udelovaarinaart
幾個月前給孩子報了一個鋼琴培訓班,但是半個學期都過去了,孩子似乎還沒有入門,不是節奏不準,就是手型不對。
我焦急地找老師詢問解決辦法,老師建議我把孩子平時在家練習的視頻拍給她看。
趁孩子練習的時候,我拍下視頻發了過去,老師告訴我:“最大的問題就是彈得太快。建議慢一點,左手和右手分開練習,一句一句地練。”
我們聽從老師的建議,放成比原來慢1倍的速度去演奏,再拍視頻發給老師看。
可是老師還是説不對,還要再慢一些。
我們索性放慢了3倍。
一首正常的曲子,放慢3倍速去彈,毫無美感可言,甚至可以説得上是“難聽”。但是,慢下來真的就開始彈對了,節奏穩了,手型也漂亮了。
不得不佩服老師的方法,更是感嘆這慢功夫的魔力。孩子原本的意願是想快速練習,儘快演繹一首完整的曲目,誰知道越着急越糟糕。
人們常説,欲速則不達。其實這世間很多事情都跟這彈琴一樣,急於求成,反而難有所成。
基礎沒打牢、規律沒摸透,不要説成功,連最起碼的成長都做不到。
最好的結果,往往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2
作者 | udelovaarinaart
曾讀過一個蛋雕大師的故事。
大師幼年時期家境貧寒,拿到雞蛋後常常捨不得吃,就在蛋殼上畫畫,畫好後還用鉛筆刀刻一刻。漸漸地,他喜歡上了蛋雕這門藝術。
多年後,大師拾起了兒時的興趣,決定專心研究蛋雕。
單單基本功,他就練了8年,消耗了差不多2萬個雞蛋。
8年的基本功結束後,才開始雕刻各種複雜圖案,有時費10多天甚至幾個月的功夫雕一顆蛋,眼看着作品即將完成,結果一刀不慎,前功盡棄。
但他不急不躁。他説:“蛋殼上雕刻是慢功夫,三五年不一定能出好作品。”
蛋殼上的雕刻,不比木雕和石雕,只有更慢,才能更精細動人。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在蛋雕世界裏一小步一小步地摸索前行。
經過20年的精雕細琢,他的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竟然還能在蛋殼上上演皮影戲。他將外層的蛋殼打磨得薄薄的,如同銀幕,內層的蛋殼上雕刻出皮影的人物,在內置燈光的照射下,轉動的蛋殼皮影人物投射出一幕幕畫面,活靈活現。
這20年的慢功夫,成就了他工美行業的藝術大師的地位。
魯迅曾説過一句話:“即使慢,馳而不息。縱使會落後,會失敗,但一定可以到達他所向往的目標。”
真正厲害的人,從不怕慢。因為正是這“慢”的功夫,才讓他們有了比別人更“穩”的基礎。
3
作者 | udelovaarinaart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畫展上,人頭攢動交易頻繁,有一位畫家卻連一張作品都沒有賣出去。
無人問津的展位前,終於來了一位顧客,可是沒看兩眼就準備轉身離去。
畫家忍不住問道:“請問您對我的畫有什麼建議嗎?”
顧客説:“這幅畫無論是用色還是技法上都過於粗糙,不太能夠吸引我。”
畫家抱怨:“我畫一幅畫用一天的時間,賣掉它卻要用一年!”
顧客略有所思道:“或許你可以倒過來,花一年的工夫畫一幅畫,然後再來試試。”
畫家最後接受了顧客的忠告,花一年的工夫完成一幅作品,結果一天時間就賣出去了。
俗話説,慢工出細活。越有價值的東西,越離不開精雕細琢。
一個人的能力和心境經歷了足夠的打磨,才會趨向成熟。即便世界上的成功有很多種,但是絕大多數成功背後依然是日久年深的積累。
追劇可以倍速,聽歌可以倍速,但許多事情卻猶如這畫畫一樣,是不能倍速的,一定要花時間慢慢去做去等待。好比播下一顆種子,一定要經過春天的破土而出、夏天的雨水滋潤,秋天才會有沉甸甸的收穫。
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這世上從來就沒有速成的精品。
允許自己慢慢來,走穩一點,才能走得更遠一點。
來源|文章首發貓姐能量圈(tqq1214cat)
圖片來源於微博@藝術家了沒,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朗讀 | 貴陽廣播電視台主持人 楊琦
編輯 | 於菁菁 編審丨陳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