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昌梅村風光。
馮如文化精品線路昌梅段已基本建成,建有百姓舞台等特色場所。
編者按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海外遊子的心裏,“根”是家,是難以割捨的情懷。江門是“中國僑都”,華僑資源十分豐富。江門一方面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對外來的文化包容、吸收,形成了以中華文化為底色,以中外文化融合為特徵的僑鄉文化。這些獨特的僑鄉文化就藏在全市大大小小的村落裏。今日,第三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系列活動正式進入網絡投票階段。其中,我市推選了鶴山市古勞鎮上升村、恩平市牛江鎮昌梅村、新會區崖門鎮京梅村、台山市海宴鎮五豐村等4條村參與“廣東美麗僑村”類別的評選。本報從即日起,以“展現僑鄉魅力 共建美麗僑村”為主題陸續推出系列報道,展示4條候選村獨特的僑魅力。
新建的拉美華僑華人展覽館訴説着僑心情懷,醒目的馮如雕塑展示出村裏深厚的歷史人文內涵,氣派的國家級萬畝馬鈴薯示範基地彰顯了鄉村振興的澎湃動力……如今,走進“中國航空之父”馮如故里——恩平市牛江鎮昌梅村,滿眼盡是看得見的鄉愁,散發出獨特的僑村魅力。
“從未想象過,家鄉能變得如此之好,讓人心生嚮往。”旅居哥斯達黎加的鄉親甄麗娟説。
航空僑村,赤子情深。一直以來,昌梅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秉承馮如愛國愛鄉的精氣神,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廣泛發動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發展集體經濟,齊心協力譜寫美麗僑村的新篇章。
內外齊心共築“同心圓”,鄉村振興鉚足“新動能”。近年來,昌梅村發展日新月異:協助牛江鎮成功申報以馮如文化(馮如故里)為主題的“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先後獲評“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民主法治示範村”“廣東省鄉村治理示範村”和“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凝聚僑力
讓僑胞僑屬參與鄉村治理
2020年10月,昌梅村內人聲鼎沸,共賀恩平拉美華僑華人展覽館的落成。走進其中,館內每一張照片、每一段文字、每一封書信都在訴説着恩平旅居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的艱苦創業歷程,成為海外僑胞故事的展覽館,以及溝通聯接家國情懷的紐帶。
參加開館儀式的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高偉濃表示,目前學界對於拉美華人華僑的研究非常薄弱,資料缺乏,基礎不足。恩平拉美華僑華人展覽館的《恩平人在拉美》展覽,“能做到目前這個程度相當不易”。
昌梅村,不止記錄“僑史”,還在延續“僑情”。
眾所周知,馮如是昌梅村不可多得的歷史人文名片,他的愛國愛鄉情懷更是華僑精神的充分體現。“為了打好馮如這張極具影響力的‘僑牌’,我們通過對馮如故居、馮如文史館進行升級改造,拍攝製作馮如宣傳片,舉辦馮如文化宣傳活動和紀念活動,不斷擦亮馮如品牌,展現僑鄉文化魅力。”昌梅村黨支部相關負責人説。
馮培德與馮如是同村同族人,他表示,馮如是我國研製有動力航空器的第一人,其愛國、拼搏、創新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國航空人砥礪前行。在馮如精神的感召下,馮培德也走上了航空報國的道路,一步步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飛行器導航控制專家。
同時,馮培德非常關注家鄉青少年科教工作,專門回鄉設立航空特色教育基金,用於獎勵在航空航天科技和教育教學方面有貢獻的師生,鼓勵家鄉子弟傳承馮如精神,學習科學知識,推動航空特色教育發展,促進馮如故里在航空航天方面能夠人才輩出、薪火相傳。近年來,馮培德已為家鄉的學校累計捐贈數十萬元。
昌梅村立足僑情村況,凝聚僑心僑力,把發展華僑文化融入基層黨組織建設,搭建交流平台,加強內外互動,引領廣大僑胞共建家鄉。“我們一方面建設‘僑胞之家’,讓僑胞僑屬參與鄉村治理,積極宣傳黨的主張,落實黨的僑務政策;另一方面為海外僑胞和歸國僑眷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定期通報家鄉發展情況、解疑釋惑,為昌梅村發展建言獻策。”昌梅村黨支部相關負責人説。
美化僑村
人居環境不斷改善
一條新鋪的瀝青道路直達村內,新建的村道驛站和景觀藝術建築引人入勝;村裏重新建設了大型廣場和百姓舞台,破舊村道經過翻新變成了鵝卵石、水泥路,殘舊的小農房換上新裝,豬舍、雞欄變身休閒小公園……短短兩年,昌梅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昌梅村的蝶變並非一帆風順。以昌梅村下轄蓮梅村為例,建設初期,村民的參與熱情並不高,一部分村民甚至對上門做工作的鎮、村幹部冷言冷語。但幹部們並沒有氣餒,他們引導村中的黨員、老幹部、人大代表等羣體發揮帶頭作用,帶領村民投身美麗鄉村建設。
蓮梅村還成立了美麗鄉村工作領導小組,結合本村實際,創新提出“以地捐建”的建議,即對於把村中廢舊豬舍、危房、空地捐出來用作美麗鄉村建設的村民,一處房舍或空地視為捐贈5000元,捐贈者姓名列入愛心捐贈名冊。
該村村民馮鬱利就通過“以地捐建”的方式,捐出自己的舊房子配合美麗鄉村建設。“以前的舊房子建設得參差不齊,鎮、村幹部多次和我溝通,表示希望把村子外圍建設得更規整,我作為村裏的一員,理應支持。”馮鬱利説。
在熱心村民的支持下,蓮梅村其他村民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他們不僅認真做好房前屋後的保潔,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積極為蓮梅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捐資獻策。到目前為止,蓮梅村的華僑鄉賢和村民已籌集資金120多萬元,村民自願捐獻出來的廢舊豬舍、危房、空地已有120多處,摺合價值超過60萬元。
“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們廣泛發動村民參與村務,採納僑賢建議意見,通過定藍圖、惠民生、顯特色、優環境等舉措,匯聚村民和僑賢的智慧力量,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善硬件設施,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昌梅村黨支部相關負責人説。
如今,昌梅村內村道、巷道均已安裝路燈,村中明渠均已改造成暗渠,建有3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點,4條自然村都建有現代化的公共廁所。同時,村中原本“髒、亂、差”的衞生死角被打造成一個個各具特色、各有主題的小景觀、小公園。
此外,昌梅村內安裝有自動化智能垃圾分類屋,採用無接觸式感應開閉系統;認真落實保潔員制度,聘請專人定期對各自然村進行衞生保潔。通過垃圾分類和保潔員制度的不斷完善,昌梅村的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向好,轄內的杏圃村、蓮昌村先後被評為廣東省、江門市的衞生村。
鄉村不僅要美起來,還要強起來。“我們積極推行鄉村振興輔導員制度,由黨員、人大代表分別擔任各自然村的輔導員,綜合村民、僑胞僑眷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輔導各村開展鄉村振興、精神文明建設、僑務活動等工作。”昌梅村黨支部相關負責人説。
同時,昌梅村開展衞生户、星級文明户、“五好家庭”評選活動,由輔導員擔任評委,引領村民積極參與,並給予一定的獎勵,樹立一批先進典型。自2019年8月以來,昌梅村評出衞生户1015户、星級文明户95户、“五好家庭”2户。
用活“僑牌”
打造馮如文化精品線路
2020年11月10日,江門市冬種生產現場會在昌梅村舉行。隨着一聲令下,植保無人機、旋耕機、肥料拋灑機等農業機械快速來回奔跑在國家級萬畝馬鈴薯示範基地上。全市性冬種生產現場會選址昌梅村,是對昌梅村農業生產的極大肯定。
“我們通過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已形成150多户農户的合作規模,合作社種植馬鈴薯總面積約133公頃,今年春收的馬鈴薯效益很好。”恩平市豐江農業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馮健華説。
馬鈴薯要想賣得好,除了品質優,品牌還得響。“我們請了專業的包裝設計團隊,做了全套logo設計。”看着新商標和新包裝,馮健華自信地表示,恩平馬鈴薯目前在廣東省甚至全國都享有盛名,賣馬鈴薯的經銷商都知道來恩平進貨。
2018年,牛江鎮通過富硒小鎮評審,“富硒”成為恩平市做大做強農產品、豐富農業文章的重要內容。“我們大力打造富硒品牌,以大米、瀨粉等優勢農產品輻射帶動產業發展。”昌梅村黨支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昌梅村充分利用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良好的農業產業基礎優勢,推動農文旅多元發展,村集體經濟年均收入達30萬元以上。
“我們圍繞‘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品牌,以打造‘中國航空第一村’為目標,與臨近的蓮塘、高聯等行政村串聯建設馮如文化精品線路,積極發展‘人文尋究+農耕體驗+生態觀光’的特色人文鄉村遊產業。”昌梅村黨支部相關負責人説。
目前,馮如文化精品線路現有入庫項目38個,計劃總投資2700多萬元。其中,昌梅村有15個項目,投資1200多萬元。目前,馮如文化精品線路昌梅段已基本建成,建有村標牌坊、航父事蹟廊、遊客中心、百姓舞台、文化廣場等特色場所,線路沿途的房屋進行外立面統一改造,擦亮了昌梅品牌,振興了鄉村產業。
(文/畢松傑圖/畢松傑 馮惠茜 鄧景棠)
來源:江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