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建築塵封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進入清西陵,第一道大門便是整個陵園的總大門——大紅門。此門為單檐廡殿頂,廡殿頂是古建中屋頂規制等級最高的。整個清西陵只有這裏使用了這個規制,足見大紅門地位之崇高。
大紅門是清西陵的總門户,也是泰陵的第一個門户。在大紅門上邊有是三個拱券式的門洞,走進觀之,三個拱券式門洞甚為廣大。搭配硃紅色的牆身,並加之黃琉璃瓦頂,合為一體讓此門顯得格外莊重典雅、遠觀甚為巍峨壯美。
在封建等級制度的嚴格要求下,這三個拱券式的門洞都有不同的走法。這三座門有君、神、臣三種走法。
三座門
在陵寢東側的這扇門是給皇帝提供的,它稱為君門。陵寢中間的那扇門,稱為神門,是給神仙走的。神仙就是所謂的皇帝駕崩之後為神仙。然後再西側的那扇門是給皇家女眷大臣走的,所以它稱為臣門。所以君門和臣門平時是打開的,神門則是關閉狀態的。
按照清朝的陵寢制度,皇帝初登寶座,就要興建陵寢。也就是説,整個泰陵,是按照雍正皇帝自己的意願來建造的,作為泰陵的門户,以及整個清西陵建築的總門户,雍正皇帝在這裏留下了些不朽的印記,和對自己以及對後世子孫的祝願以及企盼。
清西陵大紅門左右兩側都是長長的風水牆予以環保四周,大紅門前兩旁各豎一塊下馬牌,上書“官員人等到此下馬”。
在大紅門的前邊您還可以看到,有一堆怪獸,這對怪獸叫麒麟。麒麟是一種祥瑞的動物,雍正皇帝生前很喜歡祥瑞,所以在他的大紅門前邊,設立了一對麒麟。作為封建皇帝,天下祥瑞就意味着國泰民安,這是每個帝王都信奉的基本準則。雍正本人就是一個飽受爭議的皇帝。他不因循守舊、敢於變革、興利除弊,勢必要觸及權貴階層的利益。在當時的那個年代,無論是滿朝文武官員還是豪門士紳,這些掌握着話語權的人們,對他的非議其實是很多的。在大紅門前將一對大型的石雕巨獸麒麟擺放在門兩邊的緊要處,除了有企盼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寓意意外,雍正皇帝還彷彿在向天地無聲的告白着。
據説麒麟能公正嚴明的做事,能分辨實物的曲直。傳説雍正皇帝是改詔篡位的皇帝,他的位子來的不正,所以雍正皇帝想在他的大紅門前邊設一組麒麟。來表現自己得位之正!
走進大紅門,就意味着走進了皇帝的陵寢區。當你親自用腳步丈量這座恢弘的古建之時,才會覺得書本上的文字是如此蒼白,僅僅是清西陵的總大門,便已經讓你感受到了視覺衝擊,而這種感覺是文字形容不出的。
泰陵的參觀瀏覽分兩個時間段,6號下午到泰陵大紅門與聖德神功碑樓之間時已經4點20了,從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此處距泰陵服務區2公里,距隆恩殿3公里,我們能先就近看看北面聖德神功碑樓、七孔橋、石像生和南面的大紅門、三大牌樓、五孔橋了。7號上午到達泰陵宮殿區是11點50,轉悠了將近一個小時。
這裏有觀光遊覽車,也僅限於泰陵之間。
清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的合葬陵墓。位於距易縣15公里的永寧山下,海拔382米,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佔地8.47公頃,是清泰陵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網上下載一張手繪的泰陵全景圖
泰陵整個陵寢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是門、坊、碑、亭,後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宮殿。
泰陵的建築歷時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園的核心部分。前後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條寬達十多米、長五公里的神道,通貫陵區南北。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有石獸三對、文臣一對、武臣一對。泰陵石像生採用寫意的手法,以濃重粗大的線條,勾劃出人物和動物的形象,再用細如繡花的線刻,表現細節、花紋。體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獨到的雕刻技法。
泰陵主體建築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樓開始,過一座五孔石拱橋,便開始了西陵最長的神路--2.5公里長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寶頂,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大碑樓、七孔橋、望柱、石像生、龍鳳門、三路三孔橋、諡號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和啞巴院、寶頂等建築。
神廚
泰陵簡圖
(按簡圖的順序敍述)
五孔石拱橋是泰陵最前面的建築,10.94米寬,87米長,拱高4.9米,由長方形青白石建成。(4月6日下午拍攝)
這是4月7日早上從橋的正面拍的
五孔橋北,有巍峨高大雕工精美的三座石牌坊,一座居中橫跨神道,二座稍後,分列左右。
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築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被視為清西陵建築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紅門前的下馬碑
大紅門是清泰陵總門户,門有三洞,設東西便門各一大紅門,建築形式為單據廡殿頂,面闊34.8米,進深11.35米,高13.3米。大紅門兩側有寬厚高大的風水圍牆向東西延伸,長達21公里,把分佈在廣闊的丘陵沃野之中的陵寢建築包容其中。
聖德神功碑樓是記述皇帝生平功績的主要建築,俗稱大碑樓,樓高26.05米,四面闢門,黃琉璃瓦蓋頂,重循九脊歇山頂,碑樓內地面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壽山福海和魚鱉蝦蟹,石基上卧巨型石雕狴兮(bixi)一對,各馱石碑一統。碑帽皆伏纏浮雕龍四條。碑額有“大清泰陵聖德神功碑”字樣,碑身鐫刻着滿、漢兩種文字,頌揚雍正的功德。
碑樓坐落在94米×94米的廣場正中,四角各有一很高約12米的華表相襯,四根墓表頂部,各蹲有石雕怪獸一尊,名曰望天吼,據説寓意是“望君出,盼君歸”,勸祭祀的君主及時回朝治理政務。墓表通身浮雕巨龍盤繞向上,加之如意雲朵、雲板,頗為壯觀。
過了聖德神功碑樓,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橋樑——七孔石拱橋和石像生。
五對石像生分別是獅子、大象、駿馬和文臣武將。這些石雕動物和人物以對稱的形式分別排列在神道兩旁,象徵着皇帝的儀仗隊守衞在陵前。石像生又本姓阮,是秦始皇的愛將,身高丈二,智勇雙全,屢建戰功,大敗匈奴。阮翁仲死後,秦始皇深表哀悼,命工匠鑄一翁仲銅像,立於咸陽宮司馬門外,猶如英勇的衞士。後來,人們把陵墓前的石像生稱為“翁仲”。這些石像生各有寓意:文臣武將,均為皇帝的愛卿,把他們的石像置於皇帝的陵寢之中,表示君臣永不分離,心心相印。駿馬,是歷代皇帝征戰、行獵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坐騎。據説,雍正的曾祖皇太極一生戎馬,繼位以後,依舊人不解甲、馬不離鞍,他率領的鐵騎踏遍了白山黑水,統一了東北地區,被稱為“馬上皇帝”。在遼陽戰役中,他被明朝總兵李成梁圍困,幸虧戰馬善於馳騁才免予危難。清朝歷代皇帝對馬都十分鐘愛,所以,把馬的雕像置於陵前,象徵帝王雖死,雄心尚存,開疆揚威,備以駿馬。大象温順馴服,寓意皇帝廣有順民。石象背上還雕有寶瓶,謂之“太平有象”或“天下太平”,獅子兇猛,吼聲震天,象徵着皇家勢力強大,威震天下。在古代,石獅子不但皇陵有,就是官府衙門和有錢有勢的家門前,也置放石雕獅子,以示權威。
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
7號早上所拍
我們所住農家院的位置
6號下午走到石像生就往回走了,7號是駕車從崇陵過來的,沒有走長達5公里長的神道,因此沒看到龍鳳門,三孔石橋也只看見一座。
小碑樓又叫溢號碑亭,是放置溢號碑的亭式建築,四面有門,為雙循歇山頂,樓內豎龍蚨碑一通,碑陽鎊刻着雍正皇帝的廟號、溢號和徽號。
隆恩門是陵區前後兩大部分的分界和門户,面闊五間,進深兩間。
朝房、班房坐落於隆恩門前。其中,東朝房是為祭祀準備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名茶膳房;西朝房是為祭祀準備麪食點心的地方,又名鋍餑房;班房為護陵官兵值班的駐地。
隆恩門後面的宮殿式建築羣則由一道寬厚高大的硃紅圍牆包圍起來,形成了結構嚴謹的兩層院落。進入隆恩門的第一層院是一個磚石漫地的庭院,有大小不等的五座建築,整齊地排列在廣場的正中和東西兩側,最前邊兩座矮小的建築是焚帛爐,北面是東、西配殿,再北是隆恩殿,隆恩殿是陵區主體建築之一。
隆恩殿又稱享殿,是陵寢祭記時的主要場所。整座建築建築在巨大的漢白玉基座上,重檐九脊歇山式頂,黃琉璃瓦覆頂,面闊五問,進深三間。殿內有三間暖閣,中暖閣設神龕,供奉帝、後的牌位,地面以“金磚”鋪漫,仍保持着原初風貌。
隆恩殿建造精美壯觀,重檐歇山黃瓦頂,木結構卯榫對接。明柱瀝粉貼金包裹,殿頂有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線點金,枋心彩畫“江山統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調和,殿宇金碧輝煌。
泰陵後寢院內還有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等建築。
方城即寶頂前的方形城堡式建築,長寬各20.55米,高15.4米。
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把的地方,供台分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有石香爐一樽居中,兩側各有石花瓶、石蠟扦分列,共計三種五樣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稱“石五供”。供座是由兩塊巨石雕成的須彌座,須彌座周圍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圖案,如傳説中的“八仙”圖案等。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着方城、明樓,是整個陵區最高的建築物,雄偉壯觀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樓高高托起,鑲嵌在湛藍的晴空裏,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從方城回看
明樓內有石碑一統,碑基為須彌座,游龍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硃砂塗面,碑面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着“世宗憲皇帝之陵”字樣。
明樓後牆上的影壁
由此登上寶頂
明樓後即為埋葬皇帝的地宮寶頂。
方城兩邊有高大的城牆,繞墓一週叫寶城。寶城中間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墳墓,名字叫寶頂,泰陵寶頂面積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諸寶頂中面積最大。寶頂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宮殿。地宮內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還附葬着孝敬憲皇后和敦肅皇貴妃..
作者老貓——老貓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