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釉葫蘆式執壺】
黃釉葫蘆式執壺,高24.8釐米,口徑2.8釐米,足徑6.7釐米。
壺為葫蘆形,上小下大,上為唇口,口下如蛋形,中部束腰,下腹圓而碩大,底為圈足。肩部飾弦紋兩道,一側為曲狀流,另側為環形長柄,柄上印陽紋卷枝紋,柄下飾一乳釘。通體施黃釉,近足部露胎,足邊有5個支燒痕,釉下施白色化妝土。
【赤峯窯白釉劃花填黑彩牡丹紋尊】
赤峯窯白釉劃花填黑彩牡丹紋尊,遼,高39.5釐米,口徑19.8釐米,底徑18.5釐米。
尊口沿外卷,短頸,豐肩,鼓腹,平底。胎體粗厚而堅硬。肩部兩道弦紋之間劃刻水波紋一週。腹部剔劃花填醬釉纏枝牡丹紋裝飾。其做法是:先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外罩透明釉,然後剔劃纏枝牡丹紋,再在紋飾以外的隙地填醬色釉,以襯托白色花紋。
此尊造型飽滿端正,牡丹紋飾花繁葉茂,生機盎然,花葉上輔以篦劃紋。紋飾以外隙地塗以醬色釉,形成醬色地白花,與磁州窯白地黑花器有異曲同工之妙。
【靈武窯黑釉剔花瓶】
靈武窯黑釉剔花瓶,西夏,高38釐米,口徑5釐米,足徑10釐米。
瓶小口,短頸,折肩,直腹,瘦足,淺圈足。通體施黑釉近足部。腹部剔劃紋飾,兩側花形開光內各剔刻折枝花卉紋一組,開光外以劃花海水紋作地子。
此器紋飾質樸豪放,與硬朗的造型、粗糙的胎質相得益彰。此瓶的胎、釉特徵及裝飾手法與文物工作者調查、發掘寧夏靈武市磁窯堡所獲得的標本一致,由此可斷定此瓶系靈武窯產品。
西夏地區的瓷器燒造深受磁州窯系瓷窯的影響,釉色有白釉、青釉、褐釉、黑釉、茶葉末釉等,裝飾風格亦有些相近,有白釉剔花、白釉劃花、黑釉剔花、白釉點褐彩等品種。裝飾多以花卉紋為主,造型硬朗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定窯白釉剔花捲草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捲草紋腰圓枕,金,高13.5釐米,長25.5釐米,寬21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下凹,前低後高。灰白色胎,質地稍粗。釉色白中泛灰。枕面剔刻草葉紋,枕壁剔刻卷草紋。從製作工藝看,系先在胎上施一層化妝土,勾勒出花紋輪廓,然後在花紋內劃出葉筋,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
陶瓷枕可分為生活實用器和隨葬冥器兩大類。品種有低温釉陶和高温釉瓷器兩大類。始見於隋,唐代至元代南北方各窯場普遍燒造。宋、金時代陶瓷枕的造型最為豐富,有長方形、腰圓形、雲頭形、花瓣形、雞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銀錠形等式樣。
【定窯白釉剔花捲草紋長方枕】
定窯白釉剔花捲草紋長方枕,金,高10.5釐米,長25.5釐米,寬11.8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長方形,枕面四邊出檐,中部稍凹,兩端翹起。邊牆豎直,平底。枕面剔刻卷草紋。
卷草紋是瓷器裝飾的典型紋樣之一。圖案為植物枝莖作連續波卷狀,構圖似纏枝紋,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兩方連續展開,形成波捲纏綿的基本樣式。卷草紋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忍冬紋,通常只作為輔助紋飾,表現技法有刻劃、彩繪等。元、明、清三代均很流行。
【定窯白釉印花海水魚紋長方枕】
定窯白釉印花海水魚紋長方枕,金,高13釐米,長25釐米,寬19.5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枕長方形,枕面呈兩邊高翹的弧形,四壁平直,澀胎平底上開有一出氣小孔。通體施白釉,底部無釉。枕面模印海水游魚紋,枕壁前後面均刻劃水波紋,兩側面均刻劃折枝花紋,底部也印有紋飾。
此枕特殊之處在於底面亦飾有與枕面相同的印花海水游魚紋樣,這説明此枕製作工藝為先在長方泥片上模印紋飾,再分別鑲接成器。
【定窯白釉印花海獸魚紋洗】
定窯白釉印花海獸魚紋洗,金,高2.5釐米,口徑13.8釐米,足徑9.5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洗敞口,淺弧壁,圈足。通體內外施白釉,口沿無釉,鑲嵌銅釦。洗內印花裝飾,內底印一海獸,環以回紋。內壁印游魚四條穿行於海水之中,近口沿處印一週回紋。
此洗內雖滿印花紋,但畫面安排錯落有致,繁而不亂,體現出高超的製作工藝水平。
【定窯白釉印花蓮池鴛鴦圖折沿盤】
定窯白釉印花蓮池鴛鴦圖折沿盤,金,高1.6釐米,口徑14.2釐米,底徑9.3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盤折沿,淺腹,平底。通體施白釉。內底模印蓮池鴛鴦紋。
晉崔豹撰《古今注》曰:“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至死,故曰雅鳥。”瓷器裝飾中的鴛鴦皆成雙成對出現,而且多與蓮池相配,習稱鴛鴦戲蓮紋、鴛鴦卧蓮紋、蓮池鴛鴦紋。宋代定窯、景德鎮窯、耀州窯、磁州窯燒造的碗、盤、枕等器物上,均有以鴛鴦圖裝飾者。
【定窯白釉印花博古圖菊瓣盤】
定窯白釉印花博古圖菊瓣盤,金,高1.7釐米,口徑14.2釐米,足徑9.2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盤菊花瓣式,花口折沿,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微泛灰。盤內底模印花卉紋。
此盤造型優美,通體呈菊花瓣式,其器形與盤心花卉紋樣都是以印模一次製成,反映出定窯白瓷印花技法的時代風貌。
【定窯白釉印花龜鶴仙人圖菊瓣盤】
定窯白釉印花龜鶴仙人圖菊瓣盤,金,高2.5釐米,口徑20釐米,足徑10.9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盤敞口折沿,淺壁,圈足內凹。鑲銅口,銅口已鏽蝕。通體施白釉。口沿及內壁呈菊瓣狀,盤心印花裝飾,飾龜鶴仙人圖。外壁及底光素無紋飾。
【定窯白釉印花吳牛喘月圖盤】
定窯白釉印花吳牛喘月圖盤,金,高5.1釐米,口徑30.5釐米,足徑11.8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通體內外施牙白色釉,口沿無釉鑲銅釦。盤內印花裝飾。菱形開光內一輪圓月高掛天空,下方一頭水牛口部微張,前腿直立,後腿屈膝跪地,抬頭仰望,菱形開光周邊及牛的四周刻以簡單的花草紋飾。
此圖案傳統認為是“犀牛望月”,後經考證認為應是“吳牛喘月”。《世説新語》曰:“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間,故謂之吳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金代定窯工匠將其刻在瓷器上,反映出當時民眾對頻繁的戰亂和日益沉重的生活壓力深感畏懼的一種不穩定心理。
【定窯白釉刻劃“尚食局”銘印花摩羯花卉紋盤】
定窯白釉刻劃“尚食局”銘印花摩羯花卉紋盤,金,高4.2釐米,口徑23.2釐米,足徑8.7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盤敞口,弧壁,圈足。內外施牙白色釉,口沿無釉,鑲銅釦。盤內印花裝飾,內底為摩羯紋,外圍牡丹、荷花紋二層紋飾,口沿下印一週雲頭紋飾。外底豎刻行書體“尚食局”三字。
定窯瓷器上的印花紋飾受定州緙絲圖案的影響,金代達到鼎盛。“尚食局”是北朝以來服務皇宮膳食的機構,宋初不設,北宋崇寧二年增置,掌管宮廷膳饈之事,金代沿用。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出土有外底豎刻“尚食局”三字的白釉印花雲龍紋盤標本,刻“尚食局”款的多為較大的瓷盤。
此盤印花紋飾繁複,構圖嚴謹,代表了定窯印花白瓷的水平。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