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燕山深處真有世外桃源,這個小村莊有誰知道?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休閒

秦皇島青龍縣龍潭村佔地47平方公里,這裏山場廣袤,栽種有板栗、蘋果、梨、山楂等果樹,可前些年卻是深度貧困村,這又是為什麼呢?守着大片大片的綠水青山,怎麼把它們變成“金山銀山”?河北台記者王智博、王謙,秦皇島台記者郭政日前走進龍潭村,找尋脱貧致富的密碼。

青龍縣龍潭村地處燕山山脈深處,主村有條深溝,建上攔水壩後,形成一條窄窄的水庫,給村子增添了一抹亮色。

龍潭村攔水壩與小水庫

記者一路輾轉,來到這裏後,發現路邊新建的二層小樓,與這抹亮色正好相映成趣。見到村民郭蘭英時,今年61歲的她正在樓下管理小菜園。

龍潭村口的二層小樓前村民合影

郭蘭英説,他們家屬於易地扶貧搬遷的對象,從危房搬進樓房,多虧國家幫忙,否則這輩子都很難走出深山。

原來郭阿姨前些年住在深山裏的龍潭上自然片區,起初進村的路沒有硬化,崎嶇不平。本來會騎自行車的她,嫁到這裏後,慢慢也不會了。當初的婚房是瓦房,年頭長了,經常是外邊下大雨,屋裏下小雨。

郭蘭英的丈夫宋海在之前的老宅院

她和丈夫宋海有兩個兒子,老二家的媳婦嫌住得太偏遠,終止了這段婚姻。讓郭阿姨想不到的是,國家實施易地搬遷政策,自己家只花了一萬五,五口人,就能住上125平米的大房子。搬出來後,沒過兩年,她又抱上了小孫子。

郭蘭英:這回搬到這底下,二兒子在秦皇島又搞了一個,一搬家完了趕十月一就結婚,又生一小子。

郭蘭英給記者王智博介紹搬遷後的變化

生活的改變,首先是從路開始的。這一點在郭蘭英家體現得淋漓盡致。原先沒有修路時,半年一載才去趟縣城,起早貪黑來來回回要一整天。郭阿姨説,現如今他老伴宋海,在家門口乘車,趕到北京打工的工地也用不了一天。眼下留守在家的她,又學會了一項新技能。

郭蘭英:又買了一電動車,老爺子不在家我就可以騎着電動車,往上栽點菜,管管地,就可以上去。他在北京説是在地下室,涼快。地下商場蓋完了,他們給掃尾,哪兒有毛病再給找找。

駐村工作隊隊長李程給記者王謙介紹龍潭村的變化

路通了,好走了,看到村民一張張笑臉,李程作為駐村工作隊的隊長打心眼兒裏高興,秦皇島市人大派駐龍潭村這幾年,他帶領工作隊積極協調市、縣交通部門,籌措資金300多萬元,打通了龍潭上、攆虎溝兩個深山片區的公路,打破了村民挑着扁擔賣板栗的局面。

李程:我們這個村山場特別廣袤,面積是47平方公里。

李程:435户,1275口人。貧困户有215户,625口,約佔48%。

這個村主要致貧原因就是交通條件落後,我是2018年來的,2015年到這個村的時候,龍潭上和攆虎溝兩個片區的老百姓,他們得挑着扁擔出來,車子都推不出來。就像世外桃源一樣,他們有水但電還沒通。

龍潭村四通八達的路網與周邊景觀

目前龍潭村水泥連村路10.8公里,環山觀景路及護林防火通道6.4公里,為村民走出大山,發展鄉村遊提供了便利通道,徹底消滅了脱貧路上的“攔路虎”。2018年駐村工作隊又牽頭對30家貧困户實施了易地搬遷,郭蘭英一家就是受益羣眾代表。

李程:現在主要的致貧原因消除了,老百姓收入的結構也改變了,原先很少有出去的,基本上都在家伺候地,現在路都打通了,車也買上了,就業打工的渠道也暢通了,秋收的時候回來了,收完栗子人又走了。甚至村裏有不少懂得剪枝的,都培訓出來了,幫人剪枝。

宋海清給慄農做嫁接示範

龍潭村有個青龍縣管理板栗樹的“鄉土專家”,人稱“板栗王”的宋海清,村民跟他學了不少經驗技術。

宋海清給龍潭村村民做技術培訓

如今在宋老師指導下,駐村工作隊又在完善上山的作業路和灌溉系統,組織致富帶頭人集中收購板栗,縮短交易環節。

青龍縣龍潭村板栗收購場面

李程説,最近兩年龍潭村增種板栗120多畝,2019年板栗產量突破500噸,人均增收3000塊錢,創造了歷史新高。

青龍縣龍潭村食用菌基地

培育扶貧產業一直是工作隊的核心工作,按照因地制宜、長短期結合、融合發展的原則,他們規劃了“板栗+食用菌+鄉村旅遊”的多元化發展之路。

味丹生物科技公司在龍潭村的扶貧基地

駐村工作隊又支持村集體爭取省財政專項資金和社會資金200多萬元,建設了食用菌產業園,吸引益增菌業和味丹生物科技兩家食用菌企業落户,形成年產黑木耳30萬棒,金蟬花蟲草20萬盆的生產規模。

龍潭村的黑木耳基地

李程:給老百姓分紅的主要是木耳,但是菌袋菌種都是從東北往這邊走,今年準備做黑木耳的時候,那邊正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過不來。看暑期過去以後做一批秋木耳,如果這個再不行的話只能老闆自己掏錢了。因為我們合作社是按照“公司+貧困户+合作社”的模式,老闆產不產木耳也得給老百姓分紅。

龍潭村旅遊項目

龍潭村的山山水水也是駐村工作隊引以為傲的資源,他們眼下正尋找旅遊開發、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的契合點,挖掘歷史遺存和旅遊資源,編制旅遊發展規劃,爭創全省旅遊扶貧試點,把這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目前龍潭村的貧困發生率由曾經的48%,已經降到0,曾經的“十三五”貧困村已經變成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