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熱五一黃金週"如約而至 旅遊業升温更要升級
“五一”國內出遊共2.3億人次 出遊人數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
旅遊業升温更要升級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韓亞棟 吳晶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壓抑已久的旅遊熱情,迎來了一次釋放:火車票秒光、熱門航班經濟艙一票難求、熱門景區門票售罄、酒店民宿預訂火爆……一個“史上最熱五一黃金週”如約而至。
文化和旅遊部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出遊人數、旅遊收入分別超過和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旅遊市場全面恢復。在市場加速回暖的同時,一些熱門景區再現“人從眾”場景,如何讓國人獲得更好出遊體驗受到關注。
“史上最熱黃金週”是如何形成的?“五一”假期旅遊市場有哪些新趨勢?如何推動旅遊業在促消費、穩就業、保增長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記者採訪了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等業內人士。
小長假期間2.3億人次國內出遊,恢復至疫前同期的103.2%;國內旅遊收入1132.3億元,同比增長138.1%
假日前夕,從列車航班到公園門票訂票均迅速售罄,看似冷門的博物館也“一票難求”,“故宮搶票”“湖南省博物館五一門票預約告急”等話題相繼登上熱搜。業內預測,今年“五一”黃金週將是“史上最熱”黃金週。
小長假首日,全國鐵路創下單日旅客發送量新高。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數據顯示,5月1日,全國鐵路發送旅客1882.6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9.2%。
多地熱門景區接待量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人從眾”場景再現。故宮博物院5月1日至5日門票售罄;5月2日、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等熱門景區,以及《長恨歌》《西安千古情》等旅遊演藝均已預訂滿;截至5月1日20時30分許,上海外灘濱水區單日累計客流突破42萬人次,瞬時客流峯值達6.1萬人,創歷史新高……一些景區採取線上購票、分時預約、錯峯限流、延長參觀時間等方式,優化遊客遊覽體驗。
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小長假期間,全國國內旅遊出遊合計2.3億人次,同比增長119.7%,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前同期的103.2%;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132.3億元,同比增長138.1%,恢復至疫前同期的77.0%。
戴斌告訴記者,旅遊市場迎來一個極為特殊的高峯期,主要基於三方面原因:第一,隨着經濟社會發展,旅遊成為人民生活的剛需。2019年我國旅遊人次超過60億,人年均出遊超過4.3次,旅遊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疫情發生以來,我國旅遊消費需求逐步恢復。去年3月14日,各地相繼恢復省內旅遊業務,7月14日,恢復跨省旅遊業務。今年春節、清明節起,市場逐漸恢復常態,遊客出遊從謹慎轉向積極;第三,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伴隨着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各地發展旅遊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00後”旅遊預訂量同比漲超570%,音樂節、人文考古遊成熱門,錯峯追“景”拉熱夜遊經濟
攜程數據顯示,攜程“五一”黃金週總訂單量同比增長約270%,較2019年同期增幅超30%。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西安、南京、重慶、武漢、長沙入圍“五一”黃金週十大熱門旅遊城市。
對比2019年同時段,攜程門票單日訂單量增幅最高達449%,5月1日單日預訂成交額刷新平台單日曆史峯值,5月2日單日預訂及出行交易額再攀新高,達歷史峯值2倍。上海迪士尼度假區、頤和園、華山、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八達嶺長城、圓明園、拙政園、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龍門石窟、西安城牆躋身十大熱門景區。
“五一”假期,出門遊玩還有不少新趨勢。
攜程數據顯示,“90後”在今年“五一”出遊人羣中佔比37%,成為絕對出遊主力;“80後”位列第二,佔比27%;“00後”表現亮眼佔比21%。值得一提的是,“00後”“五一”旅遊預訂量同比漲超570%,增速排名第一。
年輕人使得今年“五一”的玩法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小長假期間,全國各地舉辦20多場音樂節,多場音樂節落地旅遊城市,受到大家追捧。隨着三星堆遺址走紅,人文考古遊也漸成風潮。考古、博物館及文化遺址等相關商品預訂量同比漲超15倍。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等搜索熱度較高。
白天遊覽熱度高,夜遊也是別有風情。據瞭解,“五一”夜遊商品預訂量同比漲超20倍。夜間觀光、夜遊乘船、星空露營和主題樂園夜場撒歡成為年輕人夜遊主選項。消費者願意在夜晚去探索城市的街道、景觀,發現城市的另一面,也願意去弄堂、巷子中尋找“深夜食堂”,夜店、酒吧這類傳統“夜經濟”對於年輕人來説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攜程數據顯示,在熱門旅遊地中,重慶、長沙、廣州成為夜遊代表城市。其中,重慶兩江遊、湘江遊輪橘洲之星、珠江夜遊等玩樂體驗熱度較高。
多地熱門景區再現人山人海,告別“堵堵堵”亟待破題
北京故宮遊人如織,八達嶺長城“人從眾”,杭州西湖斷橋變人橋,西安兵馬俑“只見人頭不見俑”……“五一”期間,全國多地熱門景點迎來客流高峯,遊客摩肩接踵,一些地方發佈遊客流量紅色預警。網友直呼:慶幸哪兒都沒去!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張耀軍注意到,“五一”期間全社會集中休假,無論旅遊目的地還是道路都出現“承載力”不足的問題:一是交通擁堵,無論高速還是去景區的道路都嚴重擁堵,道路變成停車場的現象屢屢出現;二是景區人口密度大,休閒體驗成了緊張體驗,旅遊的美好大打折扣;三是由於遊客爆滿,住宿、餐飲等服務跟不上,個別地方出現漲價等現象。
自1999年我國首設黃金週以來,幾乎每個黃金週都會出現旅遊景點人滿為患現象。戴斌稱,在大眾旅遊的發展階段,景區遊覽特別是5A景區遊覽是廣大遊客剛需,徒步旅遊景區特別是長城、故宮、黃山、兵馬俑等頭部景區,將長期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對此要做好思想準備。
出門看世界,如果只是“堵堵堵”、看人頭,“高高興興出門去,鬱郁悶悶回家來”,這與其説是“休閒”,不如説是“受累”。遊客的消費意願是寶貴資源,如何以高水平管理和服務呵護之,也是亟須解決的現實課題。
戴斌認為,要引導大家同樣也關注那些温點甚至冷點地區的旅遊景區、度假區和主題公園。我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美好之處,我們要學會像古人一樣春天賞花、冬天賞雪,每個季節在每個地方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不一定非要去扎堆。熱門的頭部景區,要堅持疫情期間行之有效的限量、預約、錯峯等措施,綜合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干預等方法有效調節客流,給遊客提供更好旅遊體驗。
與此同時,還要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向時間要效益。戴斌稱,我們的觀光遊覽主要集中在白天,現在很多地方通過冷光工程把景區夜間的美好展示給遊客,或是藉助於文化創意引導遊客夜間旅遊,通過時間延展擴大景區容量。
比如,黃鶴樓一次最多能容納幾百人,當地開放夜間體驗,打造《夜上黃鶴樓》旅遊演藝項目,讓千年名樓又添新玩法,“五一”期間接待遊客超6000人次,幾乎場場爆滿;又如,鄭州打造沉浸式夜遊演藝《一路有戲》,整個園區就是一個大舞台,遊客換裝走入劇情,既是觀眾也是演員,“五一”期間接待人次突破16萬,創收2400多萬元。
“在鞏固傳統觀光旅遊的基礎上,要扶持文化和旅遊新產品、新業態,支持康養度假、生態旅遊、房車露營、體育旅遊、研學旅行、自然教育、定製旅遊等低密度、高頻次的文化和旅遊休閒度假產品。”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曾博偉舉例説,如露營產業,美國露營地數量有1.5萬個、俄羅斯5.5萬個,而我國目前建成和在建房車露營地僅1000個左右,產業規模較發達國家還有差距;再如體育旅遊,在歐美髮達國家,徒步、登山、垂釣、自行車、攀巖等户外運動是旅遊消費的主要方式,我國這類旅遊消費才剛剛起步。
紅色旅遊持續“圈粉”,訂單量較2019年同期增長約375%
5月1日7時,一列滿載遊客的Y778次“東方紅號”旅遊列車從陝西安康始發,於當日14時31分抵達延安。列車以“革命聖地延安紅色大講堂,移動的愛國教育”為主題,將黨在延安13年奮鬥歷程以圖文形式展示,讓旅客走進車廂就彷彿踏上陝北紅色土地。4月27日至5月4日,列車共開行16趟次,運送旅客近1.1萬人次。
在建黨百年的特殊時期,紅色旅遊在“五一”小長假迎來高峯,參觀革命舊址蔚然成風。攜程數據顯示,“紅色旅遊”關鍵詞在“五一”期間環比4月同期提升約7倍,對比2019年同期,攜程紅色旅遊景區訂單量實現約375%的增長,中國國家博物館、天安門廣場、狼牙山等為熱門紅色旅遊景區。
陝西“紅色旅遊專列”上,乘客們用心聆聽“紅色移動課堂”裏的黨史故事;山東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孩子們通過“軍事體驗+研學旅遊”,接受革命教育、涵養愛國情懷;河南安陽紅旗渠精神VR體驗館,立體逼真的數字化模擬場景,讓遊客彷彿親臨當年開鑿現場,深切感受到先輩們一錘一釺修建“人工天河”的不易……創新多樣的體驗方式,讓人耳目一新。
相當長時間裏,我們的旅遊推廣聚焦於傳統文化、自然景觀。很多人一提到旅遊,想到的就是山山水水的自然資源,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資源。事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括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發展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戴斌説,文化引領旅遊業發展,不能只盯着傳統的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源,還要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遊客體驗傳統文化之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好。比如上海外灘、重慶解放碑、成都春熙路,這些網紅旅遊打卡地,實際上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在新發展階段,旅遊可以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和提升社會文明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讓民眾在旅程中感悟中華文化、增強‘四個自信’,是旅遊業的責任與擔當。”
堅持文化引領科技賦能,推動旅遊業在促消費、穩就業、保增長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2019年,中國的消費總量超過40萬億元,其中旅遊消費達6萬億元。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影響到方方面面,恢復最快的是旅遊。進入新發展階段,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促消費、穩就業、保增長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國內旅遊、入境旅遊和出境旅遊是旅遊的三大市場。近年來,就規模而言,國內旅遊最大、出境旅遊次之、入境旅遊最小;就增速而言,出境旅遊最快、國內旅遊次之、入境旅遊最慢。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特別是境外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嚴峻,深刻改變了三大市場的發展環境。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等機構預測,全球旅遊業的全面恢復至少需要兩到三年時間。原來每年超出1000億美元且不斷增長的出境旅遊消費規模,因疫情隔斷而不再“外溢”,為國內旅遊提供了新的消費拉動力。
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測算,未來國內旅遊市場空間將達到100億遊人次、10萬億元消費。“這麼大的市場肯定會有溢出效應,不可能只靠旅行社、酒店、景區等傳統業態去滿足。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產品供給,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戴斌説。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旅遊業拓展了新空間,也對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如今,民眾的旅遊需求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缺不缺”走向“精不精”,從“美好風景”走向“美好生活”。從供給側看,城市和鄉村的旅遊發展規劃和項目建設,也從旅遊景區、星級酒店、機場高鐵的旅遊目的地,走向從菜市場到戲劇場的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間。
戴斌認為,目前,旅遊業的消費結構和供給結構還不匹配,一些地方仍停留於“人山人海吃紅利,圈山圈水收門票”。“吃住行遊購娛,哪個項目不是消費,哪個活動不是經濟?國際旅遊消費的三成與購物有關,還有‘環球購物者’的細分市場,帶動了免税店、工廠店、奧特萊斯、機場商業、機上購物、信用卡、退税服務等業態發展。我們要善於挖掘消費需求,用需求來引導供給。”
眼下,科技與文化正在取代傳統資源,成為旅遊業發展的主動能。“文化引領,傳統和現代要緊密結合在一起,讓歷史變得時尚,讓文化變得可親,讓市場和年輕人‘親而近之’;互聯網只是旅遊加科技的一部分,科技賦能旅遊一定要場景化,能觸摸可感受,比如雲遊、可穿戴設備等。其實時尚才是最大的動力,而科技又是最性感的時尚。遊客要的是説走就走的旅行,我們不能只給他規劃的線路;遊客要的是觸手可及的温暖,我們不能只給他繁華的記憶;遊客要的是美好的生活,我們不能只給他美麗的風景。”戴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