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正是養花栽草、踏青賞花的好時節。古代北京地區歷來重視綠化美化,明清時更是廣植花木,京城的觀賞花卉種類空前繁多,賞花成為一種時尚。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海棠花溪”程功 攝 資料圖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記載:“都花事,以極樂寺之海棠、棗花寺之牡丹、豐台之芍藥、什剎海之荷花、寶藏寺之桂花、天寧寺之菊花為最盛。春秋佳日,挈榼攜賓,遊騎不絕於道。”
金中都時代,在豐宜門外設拜郊台,稱“豐台”。豐台在元明清時候是北京有名的花鄉,猶以芍藥馳名。
我國種植芍藥歷史悠久。北京有“穀雨前後看牡丹,立夏前後賞芍藥”的習俗。明清時期,豐台已成為京郊大型養花基地,出產包括芍藥在內的各種優質花卉。清學者麟慶在《鴻雪因緣圖記》中記載:“豐台在右安門外八里,前後十八村,泉甘土沃,養花最宜,故居民多以種花為業,而花又以芍藥為最。”《帝京歲時紀勝·四月》也載:“京都花木之盛,惟豐台芍藥甲於天下。”
那時,北京的花卉交易十分興旺,出現了許多販花的小商人。每值農曆四月豐台芍藥盛開,京城花販就蜂擁而至,盡購芳枝,然後擔入城裏叫賣。在《燕京歲時記·芍藥花》中載:“芍藥乃豐台所產,一望彌涯,四月含苞時,折枝售賣,遍歷城坊。”明周篔《析津日記》也有記載:“京師豐台芍藥連畦接畛,荷擔市者日萬餘。”
看到賣花能獲得好的效益,豐台花農也加入到進城賣花的行列之中。據《日下舊聞考》中記載:“豐台種花人,都中目為花兒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以車載雜花至槐樹斜街市之。桃有白者,梨有紅者,杏有千葉者,索價恆浮十倍。日昳則雖不得善價亦售矣。”
不僅芍藥賣出了好價錢,豐台還成了賞景觀花的風景區,每值鮮花盛開之際,京城的人們成羣結隊來此賞花。清康熙年間詩人龐塏遊覽了豐台的芍藥花田後很是感慨,專門寫了一首遊賞詩:“四月清和芍藥開,千紅萬紫簇豐台。相逢俱是看花客,日暮笙歌夾道回。”
芍藥雖美,但論嬌豔則不及海棠。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有人們栽培海棠的記載,到了漢唐時期,海棠的栽培技術有了明顯提高,種植面積也大為增加,宋元時期海棠花甚至被視為“百花之尊”。
明清時期的北京廣植海棠,海棠成為著名的觀賞花。明代《大都雜錄》載:“大都興聖宮(今北海公園西北部)外植海棠百株,三月花放,後宮佳麗於此而賞,滿園盡香。”
當時很多寺廟都種有海棠,這些地方成了人們春天賞海棠花的好去處,其中廣安門外的韋公寺比較出名。韋公寺是明正德年間太監韋霦出資修建的,原稱弘善寺,也稱宏善寺,在《帝京景物略》中被稱作韋公寺。
自明代開始,韋公寺就是觀賞海棠的勝地,吸引着無數花客。據《帝京景物略》載:“韋公寺內二西府海棠,樹二尋,左右列,遊者左右目其盛,年年次第之……看花日暮,多就宿韋公寺者。”到清代時,韋公寺的海棠依然不衰,《稗説》中記載:“左安門外韋公寺側之莊園,饒木蘆荻,清渠委宛,頗幽邃,春時寺有海棠兩樹,大逾抱,高尋丈,數百年物也。每花,士大夫多遇賞,經月始絕足音。”
當時韋公寺的兩株海棠長得十分高大,已經有幾百年的栽植歷史,自然吸引了各個階層的愛好者前來賞花,賞花時間延續了一個多月才“絕足音”。
除了上述海棠花觀賞景點,《日下舊聞考》中還提到,最初以鐘鼓樓東張中貴宅二株為最。清代小説家楊懋建在《京塵雜錄》中記載:“今則二三月間,南西門外三官廟海棠開時,來賞者車馬極盛。”
位於西直門外高梁橋西三里的極樂寺,也是賞海棠的好去處。《光緒順天府志》中對這一勝景有生動描寫:“極樂寺惟海棠數十株,暮春三月,拆苞吐馥,豔如赤霞,嬌如晴雪,夕陽萬點,盡收其中。間以丁香,蕤蕤碎紫,城西一勝地也。”
(原標題:芍藥正豔海棠紅)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劉永加
流程編輯:u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