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普遍存在的“祠堂”有什麼用途,為何現今南方多而北方少

説起祠堂,大家想起的大都是一個威嚴的存在。在一個大家族裏如果出現了家中難以解決或者判斷的事情,大部分都會交給族裏德高望重的老人來決判,而最終宣佈結果的場所就是在祠堂裏。

祠堂是同姓的族人為了祭祀族裏逝去的祖先和先賢而特意建立的地方,關於祠堂這個名稱最早的記載是在漢代,當時的祠堂主要指的就是墓所。

在《漢書·循吏傳》中有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祭禮不絕。”漢代的官吏文翁在蜀地去世,官員和百姓們為他建立祠堂,每年都祭祀不斷。“及時”就是誕辰和祭日的意思。後來隨着祠堂文化的興盛,古代祠堂的作用不僅僅是祭祀祖先那麼簡單,還漸漸的有了許多其他的作用。

在古代無論南北方,都有祠堂的存在,可為什麼到了現在,在南方的農村裏隨處可見祠堂,行走在北方的大地上,卻極少有祠堂的身影呢?

祠堂作用多樣,教化功能漸起主導作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6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普遍存在的“祠堂”有什麼用途,為何現今南方多而北方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