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人們對館閣體的評價褒貶不一,讚揚與批評者都有,現在批評館閣體的很多!館閣體真有那麼不堪嗎?
館閣體指的是明,清兩代流行於館閣及科舉考場的書寫風格,屬於官方使用的書體,特指楷書而言,是一種方正、光沼、烏黑、大小一律的官場書體,明代稱“台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 。
明,清兩代的書法主要受趙孟與董其昌書法風格影響,但是也出現王鐸,劉墉,張裕釗等一些傑出的書法家!
明朝永樂年間,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明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沈度(1357至1434),是明代著名書法家,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今上海金山)人,他曾任翰林侍講學士,擅長篆、隸、楷、行等字體,與其弟沈粲皆擅長書法,藏於秘府,被稱為“館閣體”,為明代台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台閣體又稱館閣體,“台閣”原指尚書,後為官府代稱,台閣體書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現,至明代,因為受到永樂皇帝所賞識,而獲得很大發展,遂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形式。
實際上館閣體並非沒有個性,只是個性被壓抑而已,不像唐楷的歐體,顏體,柳體,元時趙體那樣有明顯的強烈個人風格特點。我國曆史自從南宋以後,朱熹理學在中國文化裏佔了主流。到了明代與清代,知識分子的人性被壓抑摧殘非常嚴重,士大夫的脖子裏已經少有犟筋。不管是詩歌或散文,或書法,明清時期的風骨都無法也不能跟漢唐時期相比肩。當人性被壓抑後,普通民眾的個性不鮮明是很正常的事情。當朝皇帝贊同與賞識這樣的楷書,就直接關係着科舉考試的成敗,能否進士取第,事關前程必須當回事對待。在歷史大環境要求下館閣體作為明清時期的主流書法,參與者個性被壓抑就順理成章。因此,沈度書寫的《四箴詩》,筆畫恣意展放時而有之,但是終不見驚世駭俗,讓人心為之一振的氣度,就不難被理解了。
不同的人寫的館閣體書法是有個性的,倘若細觀細查,並不難發現。同樣是小楷,同樣秀麗,但是黃自元的楷書結體嚴謹,用筆剛健有力,就像精力充沛的白衣秀士;董誥小楷舒朗自然,更見靈氣;沈度小楷舒展放達,又風姿綽約。這些差異,只要認真地觀察和玩味,不難發現。我們不能青紅皂白,把館閣體説成“千人一面”,其實是太粗心,簡單粗暴,過於武斷地評價了館閣體,也是貶低了館閣體的書法成就!
我認一個人書法功力的深厚與寫的的什麼體關係不大,如即使學者寫王羲之《蘭亭序》,寫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多寶塔》,《顏勤禮碑》,柳公權《玄秘塔》,《神策軍》碑這樣史上最經典的名作,要是入不了帖又出不了帖,不能自成一體,也不是書法功力深厚之人!
實際上館閣體書法寫得出眾的人的書法功力都是很深厚的,明成祖朱棣,清康煕皇帝,乾隆皇帝都是雄才大略的人,有學問並且喜愛書法,書法水平很高,明,清兩朝的打學士主考官的書法水平也很高,我們沒必要懷疑他們的書法鑑賞能力!
雖然寫館閣體的人雖然主要為了考試而學,但是沒有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是不能出類拔萃的,如沈度,趙秉忠,黃自元,陸潤庠,林則徐等人的書法造詣之高當今社會有幾人能達到呢?明朝的趙秉忠留下的目前在大陸唯一一份狀元試卷,現場作文並書寫的工整小楷2460字,實際上也是功力深厚的一幅書法作品!當代的書法家啓功雖然寫過柳,但也是館閣體的身體力行者,有人曾説啓功先生寫的是館閣體,啓功先生謙虛的説:“説我是館閣體,是抬舉我了,我寫的哪有館閣體好呢?”,實際上啓功先生的書法造詣很深,最後他的書法自成面目也成為一代著名書法家!
因此對館閣體書法需要客觀的評價,不能過譽也不能貶低,寫館閣體的人不一定功力深厚,不寫館閣體的功力也不一定就差!只要學習書法者能得其法,把館閣體寫好肯定有功力,能否自創一體,成為一名書法家主要在於個人學有所長,懂得變通,有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