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科學界泰斗楊振宇先生,他是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一位讓世界認識中國的科學家;一位是文學巨匠莫言先生,他是九年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是八年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獲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二位先生的齊聚一堂給予年輕一代智慧的精髓,他們會帶來怎樣的思想巨宴呢?
科學與文學的對話
''真情妙語著文章''是范增先生畫作中的一句提筆。這句話在科學和文學領域,同樣適用。
楊振宇先生與莫言先生共同出席了由北京大學主辦的''科學與文學的對話''講座。楊老先生説'真情妙悟著文章'其實也是研究科學的必經之路。
從事科學研究,''真情''就是基礎,就是動力,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這份工作,真誠的對待這份工作,才會鉚足了勁兒願意去鑽研,才會有進一步的進展就是'妙悟',經過時間的打磨和真理的實踐,才能最終達到'著文章'的境地。這三部曲,道盡了科研的必經之路。
對此莫言先生幽默地説,這對文學來説就更適用了,畢竟是著的''文章''嘛。隨後楊振寧先生提出既然科學是一門需要''猜想''的學問,浩瀚宇宙無窮無盡,需要科學家去進行盡情的猜想和假設。他反問莫言,是否文學也是需要幻想的?
莫言先生的回答是肯定的,隨後舉了聊齋中的一個故事,用實例來説明:文學的幻想也是需要建立在現實生活基礎上的,不是毫無根據地亂想,那些科幻文學幻想出來的都是含着一定的理論依據的。幻想對於文學是必不可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增加文學的豐富性。
生活實踐是文學獎創作的土壤
''聽説莫言非常擅長講故事,但是會講故事的人未必都能成為文學獎,這裏需要兩個關鍵的條件,一是:文字關,二是要會選擇故事。''楊振宇先生津津有味地説到。
莫言聽此,將自己的童年經歷娓娓道來,他提起自己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聽故事,聽完之後喜歡添油加醋的轉述給別人,其實這就是一個文學加工的過程,最後把故事變成作品。
要寫作品還得會寫字,莫言只有小學五年級的學歷,因為調皮搗蛋被學校開除了,但是他並沒有停止學習,儘管家庭貧困,父母也要給他買《中國古代簡史》,他在家就看看書,翻翻字典,學了500個漢字,而這500個漢字就是他創作過程中基礎的文字。這是第一道關。
第二,莫言特意提到了:一個優秀的作家,必須學會選擇故事,講到自己早期時就是拼命地尋求故事來創作,後來自己的文學觀念發生了轉變,不是他找故事了,成為了故事找他。
勿在成功中迷失自己
''我永遠不會為了寫作而寫作。''
在對話中,楊振宇先生也詼諧幽默地講到:“我是大學教授的兒子,而莫言是農民的兒子,兩人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莫言直言到:曾經只要一旦接近文學獎的頒獎時期,自己就會接到很多的電話,後來他選擇在那段時間與外界切斷聯繫,如果每一個作家都為了獲獎而去寫作品,那文學獎本身就會變得越來越功利。
莫言不想被外界的聲音所幹擾,自他獲獎後,確實是名聲大了許多,但是他的心態依然和之前是一樣的,他説,對於作家來説,最重要,不是名聲,這都是最最不值一提的,作家應該把心思放在自己的作品上。其他都是外在的。
在獲獎的那段期間,各大媒體也好,記者也好,都在爭着討論和採訪莫言,莫言直言説,那段時間,好像自己是一個局外人,看着大家在追捧一個人,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莫言雖是農民出身,但是從外形到談吐舉止都透露着一種質樸真誠的本質,這是一位文學大師能夠如此成功的優秀本質。
而已經九十一歲高齡的楊老先生也表現不凡,他的思維仍然很活躍,反應仍然很敏捷,不愧是科學家中的人中之傑。
新一代更應年輕有為
當有一位青年代表提問莫言:''對於您那個年代,傑出的人才輩出,而到現代以來,明明我們的學習條件越來越優裕,學習時間也也可以充足,可是卻鮮少再出現像您那一代那麼多的人才呢?對此,您如何看待?''
對於這個提問,莫言的態度十分包容温和。他沒有對現代的年輕人提出批評,反倒他並不贊成這個觀點,他認為,青年一代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是奮發有為的,他們才是更加充滿希望的一代,這一代會更加有所作為,對此,他十分看好。
拿文學來説,莫言強調,無論是青年一代如何創新,都不要忘記傳承傳統文化這個土壤,繼承老一輩文字裏的力量,這是基礎。再在此基礎上,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利用青年一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新力進行大膽地創新,才會有所成就。
當節目最後,主持人要求兩位先生以''青春''為主題,送給當代年輕人一句話時,楊振宇先生送的是''自強不息'',莫言先生送的是''青春萬歲''。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對當代年輕人的態度顯而易見,老一輩用他們的親身經歷給予我們忠告和建議,用他們追求理想的熱情和毅力感染着我們,我們由衷地感謝。
年輕一代不應該辜負老一輩給予的厚望,無論是從事哪一行業也好,都應該帶着這種信念和熱血,把老一輩的優秀品格發揚光大,在此基礎上,賦予他們新的生命,注入自己年輕的血脈,揹負着新時代祖國建設的使命,勇立潮頭,奮發有為!
文/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