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故事 | 回首小城古與今 百年春秋盡風流
小城永昌 圖文 雲岡
永昌是個小城,一個非常典型的小城。
有人戲謔説:一個永昌城麼,西門放個屁東門就能聞到。雖是戲謔之語,但足以見小城之小了。
小城雖小,但小得緊湊,小得有致。小城方方正正,四街八巷整整齊齊,正中一座鐘鼓樓,直指雲天。
小城雖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老年間,四面城牆,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城牆上有城門樓子、角樓,城內有文廟、城隍廟、千佛寺、魁星閣、財神閣、會館、戲樓、各類商號等等,一應俱全。特別是城隍廟內彩塑的十八層地獄的情景,做工精細,非常傳神,老人們一提起就唏噓不已,還常説起一個故事:某某家的姑娘晚上起夜,偷聽判官審案被發現,早上起來,大家都發現那姑娘被吊死在廟前的一棵樹上,説得有鼻子有眼的。可惜這些建築大都都毀於文革了,城內只剩下鐘鼓樓和破舊的東會館。鐘鼓樓經兩次維修,面貌煥然一新。東會館修葺一新成為縣上的博物館對外開放了。
記憶中,我只見到過南北城牆和東城門,説真的,無論是城牆還是城門,都非常氣派。城牆都是一勻兒的夯土,非常瓷實,足有六七米厚,大約十米高。城牆根離地一米多高處挖了一些防空洞,我們小時候叫飛機洞,洞裏十分寬敞,夏天非常涼快。小時候曾聽到過某某跟某某在飛機洞幽會被人抓住的傳聞,當然,這都是閒話了。城門都是一磚到底,拱形頂,上面有敵樓,雖破敗不堪,仍顯巍峨之勢。
北城牆曾經是我們的樂園。那時候,北城牆保存的算是比較完整,正好在我們校園的後牆外,後牆開了一個小門,我們每週的勞動課就是在那上的。主要任務是挖夯土打土坯,再將土坯賣給水電局等單位,每塊土坯賣兩分錢,用架子車送到單位再加一分。一方面使我們得到勞動鍛鍊,另一方面,算是勤工儉學,掙點班費。特別是課外活動,北城牆就成了我們男孩子的主“戰場”,常常是分作兩撥打土疙瘩仗,在城牆上摸爬滾打,一個個像小土猴,頭上起包是常有的事,偶有同學被打得頭破血流,但也不計較,按一撮城牆土止住血接着玩,也沒聽到誰的家長到學校找老師之類的事。
小城雖小,但歷史悠久。據史料,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永昌繁衍生息,自西漢建縣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境內先後置鸞鳥、番禾、驪靬、顯美、焉支、新鄣等縣。元十五年(1278),置永昌路,屬甘肅行省,永昌之名自此始。聽聽城內這些老地名:劉家園子、李家花園、謝家油坊、龐家紙坊,文廟街、城隍廟街、驢市街、鹽店巷、火巷子、倉門什子……永昌人有句口頭禪,兩個人之間打輸贏,或者要試量一下對方,就説,你要能怎麼怎麼,我把你背到驢市街上誇一誇。這話有戲謔調侃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是不是説舊時驢市街的繁華呢?不管怎樣,這些老地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小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藴。
如今,小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牆、城門等古建築早已蕩然無存,連那些頗具特色的老四合院也都拆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和商業街區,大街上車水馬龍,人們個個衣着光鮮。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大街上火樹銀花、流光溢彩。
人依稀,事依稀。往事如過眼雲煙,在人們的記憶中淡去了,只有那巍巍的鐘鼓樓仍默默地屹立在小城中央,見證並回味着小城的滄桑變化。
哦,永昌,我心中永遠的小城!
老照片翻拍於“百年永昌人文老照片—清末民國時期永昌古建築”展覽,在此表示衷心感謝!(驪靬文苑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