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老街,那些與瓷有關的人和事兒

如果説用一個詞來形容彭城老街,那便是古樸。古牆、古磚、古城門,這些古老的組合,讓人恍然覺得,老街就像一位從詩詞裏走來的古裝女子,帶着悠悠的歲月之美,散發着夢一般的美好和丁香一樣的芳香。
漫步在狹長幽深的古巷,腳踏光滑而透亮的石板路,眼光掠過的,是一間間青磚灰瓦的店鋪、古色古香的門匾。那雕樑畫棟的玉皇閣,那充滿古樸氣息的籠盔牆,都會讓人深深地陶醉與迷戀。
老街裏有着四通八達的小巷,休閒的時光裏,我喜歡在這些小巷裏隨意穿行。小巷裏總是隱藏着讓人興奮的情愫,曬太陽的老人,捉迷藏的孩子,賣糖葫蘆的老大爺。如果運氣好,還能邂逅一票戲迷在咿咿呀呀彈唱,這些畫面都使老街搖曳出無限的生機。
彭城老街,那些與瓷有關的人和事兒
籠盔牆是老街一道永不褪色的風景。
小時候,喜歡繞着老街閒逛,除了灰色的磚瓦,讓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滿眼的籠盔牆,古老、陳舊,卻親切。
彭城的籠盔牆,是用燒造陶瓷的籠盔(也稱匣缽)壘成的。院牆、屋牆、擋風牆,彭城似乎就是一個用籠盔壘成的古鎮,彭城人世世代代就生活在籠盔的世界裏。難怪人人都會傳唱:“彭城街五里長,旮哩拐彎籠盔牆。”小時候,我們就是唱着這樣的歌謠,在籠盔牆裏四處穿梭長大的。
彭城老街,那些與瓷有關的人和事兒
那年,我獨自一人在老街裏玩耍,發現不知誰家購買了一批籠盔堆在了牆角。便想着,何不用這些籠盔為自己建一所小小的房子呢?於是,我用力地將一個個籠盔搬到旁邊一處草地上,有模有樣地建起了屬於我的“秘密花園”。
勞作漲紅了我的小臉,汗水濕透了我的衣裳,但一想到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便心生歡喜。終於,由十幾個籠盔組成的小房子蓋好了,就差房頂了,我又從別處找來一塊廢棄的油氈,覆蓋在籠盔上面,然後從一側小門擠進去,躺在我的小房子裏,不知不覺睡着了。
夢中,我先是聽到了母親的呼喊:“英子,英子,你在哪裏?”緊接着,我又聽到了無數人的呼喊:“英子,英子,快出來!”這才發現,外面的天已經黑了,想着母親一定會責罵,便嚇得不敢吱一聲。可是,當有人從小小的房子裏把我找出來時,母親並沒有責怪我,而是淚流滿面地把我緊緊抱在懷裏,無數的聲音對我説:“丫頭,你要真丟了,你媽可怎麼活啊!”
在這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不過是老街裏的一粒塵埃,沒有人會在意我的存在。卻原來,我於老街居鄰的分量是這樣舉足輕重。那一刻,我深深地愛上了老街,這輩子再也不想離開老街。
彭城老街,那些與瓷有關的人和事兒
老街裏的樂趣遠遠不止於此。在老街巷子裏瘋玩,每每牽住我腳步的,是一間花布店,裏面掛滿了一匹匹蠟染的花布,藍色或是白色的底面上,開滿了奼紫嫣紅的小花。出於對這些花布的喜愛,我便時常流連於此,直到夕陽西下,才開始依依不捨地離去。偶爾與斑駁的牆體裏伸出來的一兩支花兒相遇,便會收穫一天的歡喜。
老街裏的一切總是能輕而易舉地勾起人的好奇。悠悠的腳步,和善的面孔,唯美的檐牙,讓人沉醉其中,久久不願醒來。
彭城老街,那些與瓷有關的人和事兒
如今的彭城老街,作為“名勝古蹟”,已經成為了古鎮的一張名片。褪卻了殘垣斷壁,隱沒了塵土飛揚,很多昔日的籠盔房也變成了高樓大廈,老街以嶄新的姿態煥發了新生。但大街小巷裏的籠盔牆,作為時代的印記依然隨處可見。
每當暖陽揮灑下來,老街裏的建築就像鍍上了優美的線條,飛檐翹角綻放着古鎮獨特的魅力。那淡雅的意境,彷彿訴説着老街曾經的滄桑與夢幻。
彭城老街,那些與瓷有關的人和事兒
每每望着老街,我都能體會到它的歷史厚重感。只是關於彭城的起源,我從沒追溯過。那天,無意中從一本《彭城文化》的文獻裏,終於尋到了彭城的古樸根脈。
彭城,距今已有850年的歷史。據記載,至少在元之前的金代時,已有彭城村的建制。這在民國李煜瀛《南北響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錄》一書中有據可查。在南響堂寺第七龕門框外左側,刻有“大定十年四月二十三日中彭城村陳氏羲殿一座”等文字。大定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大定十年為公元1170年。所以,彭城地名如果自金大定十年(1170年)算起,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穿越歷史的塵埃,古老的彭城,最引以為傲的當屬磁州窯。在古城中漫步,不經意間,你總會邂逅幾座磁州窯。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彭城和磁縣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説。磁州窯是宋代成就突出,富有民間特色的瓷窯。據考察,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製,燒造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也多。
四世紀(隋代),這裏已開始生產青瓷器,到了十世紀(宋代),由於這裏窯場勃興、制瓷技藝精湛,形成了以磁縣觀台鎮、峯峯礦區臨水鎮和彭城鎮為中心的窯口,因此磁州窯盛名於世。中國磁州窯博物館館長趙學鋒曾告訴記者,早在7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太行山東麓一塊叫磁山的土地上,先人們就燒出了素面夾砂陶,並開始了人類文明的繁衍。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窯火不熄。至此,千年磁州窯的傳承脈絡,終於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彭城老街,那些與瓷有關的人和事兒
最有代表性的窯爐類型,則當屬最著名的磁州窯饅頭窯了。
饅頭窯,顧名思義,外形像饅頭。彭城現在保留着五十多座饅頭窯,有元代的,有明代的,有清早期的,也有清中、晚期的,民國時期的最多。可見歷史之悠久。
每當從窯爐裏噴射出一條條火舌,便意味着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誕生了。當然,燒窯時離不開那些辛勤勞作的窯工,他們任勞任怨,兢兢業業,把一生都獻給了陶瓷業。誰又能算得清,今日陶瓷業的繁榮昌盛,與多少窯工息息相關?
彭城老街,那些與瓷有關的人和事兒
今年76歲的劉立忠老先生,便是目前磁州窯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立忠老先生投身磁州窯陶瓷事業以來,一直致力於傳統工藝的搶救與研究,為磁州窯燒製的技藝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為此,他還先後收徒百餘人,向年輕的一代傳授磁州窯燒製的傳統工藝流程,使磁州窯文化與技藝得到了延續與傳承。
那日,我到磁州窯去拜訪,遇到了另一位在磁州窯工作一輩子的閆保山老先生。據閆老先生講,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和幾個叔叔,都是陶瓷工人。14歲那年,他也被招到陶瓷廠當學徒工,先學推車、選料、砸料,一年後調到成型車間學刮碗,後來又學會了燒大窯。10年的磨礪,他又掌握了許多在胚胎上繪畫的技能,最終成為了一代陶藝大師。
彭城老街,那些與瓷有關的人和事兒
我的母親也把青春獻給了陶瓷事業,可她卻只是一名普通的陶瓷工人。那時的母親每天所從事的工作,就是將大小不一的原料粉碎成末,再給粉末加水攪拌,於是,製造瓷器的原料便形成了。記得小時候,我幾次去母親單位玩,母親總是將我安置到一個小屋子裏。因為外面機器一響,原料被粉碎時的粉末就開始四處飛揚。我曾經對母親説,這工作多髒多累啊,咱不幹成嗎?母親摸着我的頭説,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那麼精美的瓷器拿什麼做出來啊?可別小看一名粉碎工,作用大着呢!説這話時,母親的臉上總是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其實,在我心裏,母親早已不是普通的陶瓷工人,而是一位真正的陶藝大師。正是因為有了那麼多陶瓷工人的無私奉獻,磁州窯文化事業才得以走過了漫長的征程,生生不息。
走過悠悠歲月,從老街的一磚一瓦,一窯一爐裏,總能讓人探索到老街光陰阡陌的古樸根脈,可不管時光如何流逝,歲月如何荏苒,彭城老街,始終是我們無法割捨的情懷,也是我們永遠揮之不去眷戀。
彭城老街,那些與瓷有關的人和事兒
來源丨微觀峯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43 字。

轉載請註明: 彭城老街,那些與瓷有關的人和事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