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黃土高原的山上有座大佛,屹立了上千年,你還不去看看嗎?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休閒

須彌山石窟

須彌山石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城西北55公里處六盤山北垂須彌山上。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

須彌山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妝,藉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盛極1500多年,成為古代固原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 “須彌”是梵文音譯,意為寶山。

須彌山石窟是北朝、隋唐時期的須彌山大型石窟藝術造像,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風景區,具有重要藝術價值。

歷史由來

須彌山,原本是指印度傳説中佛教的名山。相傳此山非常高,山頂為釋帝天,四面山腰為四大天王所居,四周為七香海、七香山,第七金山之外有鐵圍山圍繞的鹹海,鹹海四周還有四大部洲。歷史上把石門關之側的山稱為須彌山,自然增加了須彌山的神秘性和濃郁的佛教色彩。

梵名Sumeru,巴利名同。又作蘇迷盧山、須彌盧山、須彌留山、修迷樓山,略作彌樓山。意譯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積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為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觀沿用之,謂其為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一世界。

地理環境

須彌山石窟位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黃鐸堡鎮,坐落在市城北55千米處六盤山支脈的寺口子河北麓的山峯上。 地處東經106°,北緯36°,海拔1800米。

須彌山石窟所處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絲綢之路”開通後這裏又成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是由長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經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為了加強邊疆防衞,又在這裏設立了“石門關”,直接制約着中原與西域的軍事與交通,使這裏有着“關中咽喉”之稱。

氣候

須彌山石窟地處黃土高原暖温半乾旱氣候區,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形成冬季漫長寒冷、春季氣温多變、夏季短暫涼爽、秋季降温迅速,晝夜温差大,春季和夏初雨量偏少,災害性天氣多,區域降水差異大等氣候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