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雨欣聊白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貧,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衞將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上曰:“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解家遂徙。諸公送者出千餘萬。——《史記·遊俠列傳》
本期話題
在許多的歷史教科書當中,陳勝吳廣起義都被描述成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場農民起義。這大概源於《史記》記載陳勝少時曾經為人傭耕。
但仔細分析相關文獻的記載,我們卻會發現陳勝的言行、見識、社會影響力與普通貧農差別很大。他真的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嗎?
如果我們就把陳勝當作一個面朝黃土、揮汗如雨的僱農,那他身上至少有這樣幾個特徵是與僱農身份格格不入的。曾文祥《陳勝新論》一文説:
曾先生指出陳勝有名有字,認為與其僱農身份不符,這為我們研究陳勝的出身提供了一條很好的線索。
只是曾文對這一現象的分析尚有瑕疵。字雖是士以上階層獨享的身份標誌,但士與平民卻不以出身和血緣而完全隔絕,自春秋晚期以來,平民階級也可以晉升為士,當然也就可以取字。
比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
孔門弟子中像仲弓這樣出身微賤者不一而足,他們全都有名有字,因為這些弟子投師學藝的目的就是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士君子。孔子課徒授學,倡議“有教無類”,等於宣告了從今往後接受教育不再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平民入仕將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連教育和參政都不再是“肉食者”專屬的特權了,遑論區區名字?
到陳勝粉墨登場的時候,平民甚至不再滿足於入仕參政,歷史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執政當國的條件,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平民天子——漢高祖劉邦眼看就要踐祚稱尊了!劉邦是個地道的草鞋皇帝,他的親兄弟裏邊兒有人也是有名有字的:
比如劉交的哥哥劉邦,在發跡之前別説字了,他連個大名兒都沒有。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説劉邦“姓劉氏,字季”,這不準確。“季”只是排行,意思是家裏的老小。大家管劉邦叫“劉季”,跟成都話招呼隔壁子的“劉老幺”沒有任何區別。所以班固撰寫《漢書·高帝紀》的時候徑直刪去了“姓劉氏,字季”這一節。
劉邦原本只有哥兒三個,分別叫做“伯”、“仲”和“季”,也就是劉老大、劉老二和劉老幺。劉邦已經是幺兒了,他下邊兒怎麼還有個弟弟呢?班固説,劉交是劉邦的“同父少弟”。
同父,言下之意是異母,也就是説劉邦的父親劉老太公納了妾;少弟,意味着劉交和三位哥哥年齡差距比較大,説明劉老太公是很晚才又納了這房小妾。都有餘力納妾了,這時候的劉老太公手裏該是有幾個閒錢的。這多半要歸功於劉邦的二哥劉仲,因為劉邦稱帝之後曾經問過父親:
因為劉交出世的時候老劉家已經脱去赤貧,所以也就有條件送他出去唸書——劉交,字遊。這個名字合起來念就是“交遊”,其所形容正是他出門遊學,拜師於浮丘伯門下的經歷。照此推論,這個字多半是拜老師所賜。
劉邦成人之後是受過教育的。但這裏的所謂“學書”應該只是認字而已,並非像劉交那樣跟隨老師系統地研習儒家經典。這我們可以用劉邦後來的經歷進行反推。假設劉邦像劉交那樣治過五經,他就應該入博士官作弟子,而不會屈就泗水亭長之流的小吏——那樣的刀筆營生是剛能識文斷字的初級文化人才乾的工作。
劉邦識文斷字,可在稱帝前的許多年裏,他仍頂着“劉季”的身份過活,沒有取字。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劉邦的同僚、沛縣縣吏蕭何。
《史記·淮陰侯列傳》載:
韓信寧受胯下之辱也不願解除佩劍,正因為佩劍是貴族的身份象徵。而那些嘲笑韓信的市井平民是沒法兒理解這種骨子裏帶出來的貴族情結的。《淮陰侯列傳》又載:
“王孫”是對貴族子弟的泛稱。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劉德的解釋説:“秦末多失國。言王孫、公子,尊之也。”這是韓信貴族身份的又一證明。我們看看韓信説的這句話:“吾必有以重報母”。這個窮得連飯都吃不起的破落貴族仍是心比天高,而且他日後也真的兑現了自己的承諾。
很有意思的是,在田壟上辛苦耕作的陳勝,説話的口氣居然跟韓信一般無二:
雖然陳勝口稱“無相忘”,但他的主要意思恐怕不是“假如你以後富貴了,可別忘了我”,而是“有一天我富貴了,絕不會忘了你。”因為同伴對陳勝的回應是:“你一個耕地的長工,有啥富貴可想?”
同伴嘲笑陳勝異想天開,跟屠中少年羞辱韓信有劍無膽如出一轍,刻畫出的正是平民和破落貴族的本質差別:別看這兩種人外在的經濟狀況、生活境遇差強彷彿,可內心的志趣抱負、眼光見識真有天壤之別。
陳勝説“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感嘆的正是這種差別。稱王后的陳勝還會再次見到這位故友,而當這位故友喋喋不休地向旁人散佈“陳勝從前和我們一起耕田的時候云云”,陳勝便毫不留情地對他下了殺手。
我們不必去指責陳勝薄情,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一路人,陳勝想用這一刀來撇清的也無非就是這點。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的這番話裏,我們能讀出欽佩,讀出豔羨,讀出感慨,但唯獨讀不出悵恨。因為秦始皇屁股底下那把椅子自古以來就是貴族的專屬,劉邦這個平民子弟對此心馳神往實屬想入非非。
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史記·陳涉世家》
陳勝是怎麼想出魚腹藏書的詭計來的?套用的模板原來在這裏:
太子發升舟。中流,白魚入於王舟。王跪取出燎。羣公鹹曰:“休哉!”——《尚書大傳》
秦朝博士伏生傳下的《尚書大傳》中説,當年武王伐紂、觀兵孟津的時候,有一條白魚躍入武王的船艙。白為殷家正色,魚為鱗介之物。武王伏取白魚,燔以祭天,宣告這是西周受命、代商而立的天啓符瑞。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楚國陽城最早是貴族封君的采邑。《呂氏春秋·上德》載:
封於陽城的故楚貴族因不滿吳起變法侵削封君,在楚悼王死後舉兵殺死吳起,結果卻誤傷了悼王的遺體。因此陽城君遭到了新君楚肅王的嚴厲追究,陽城封地也被肅王收回,轉為國君直屬的縣邑,逐漸成為楚國貴族的聚居地。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曰: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登徒子好色賦》
《中國歷史地圖集》的主編譚其驤先生在1961年寫過一篇名為《陳勝鄉里陽城考》的文章,對陽城在商水的觀點提出過質疑。譚先生説:
首先,譚文撰寫的時間比較早,其時關於商水陽城的考古發掘尚未進行。直到1980年,商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才對商水陽城進行了考古挖掘,結果顯示:這座古城共有內城、外城兩部分,外城城垣東西800米,南北500米,城垣基寬20米。
從城垣的迭壓關係看,夯土層打破的地層是戰國晚期的,夯土層上面迭壓兩層,下面一層屬於戰國末期,上層屬於戰國末到秦代時期,由此可知此城當築於戰國晚期。
設使真如譚文所説,陽城在秦代原不過一鄉一亭,這樣大規模的古城遺址又該如何解釋?
其次,譚文只注意到商水陽城的天然地理條件,認為它不如南陽方城一帶,後者才是交通要衝,因而更有可能是陽城所在。這種分析忽略了具體的時代背景和政治環境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商水陽城之所以能在戰國末年崛起為巨邑,乃是由於楚國遷都陳縣的特殊歷史條件造成的,正如東漢南陽名為“帝鄉”,聚集大批世族豪門,正因為光武帝劉秀出生於此是一個道理。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了商水陽城的繁榮是不可持續的。
楚國覆亡之後,聚居陽城的楚系貴族很可能遭到秦朝的遷徙和打壓,陽城因而衰落,至西漢地節年間盡餘千户人口,這是合情合理的。不能因為西漢時期商水陽城的規模太小,便否定它曾經的輝煌歷史。
田成方《東周時期楚國宗族研究》
陽城地近陳縣,而陳縣最早是春秋諸侯陳國的國都。公元前478年楚國滅陳,陳縣遂併入了楚國。終春秋之世,楚國總計吞滅了60多個諸侯國。
到大澤鄉起義的公元前209年,別説陳國早已滅亡了近三個世紀,就算是楚國也已在14年前灰飛煙滅了,陳勝這個陳國公族後裔還有殘餘的政治資本可以利用嗎?恐怕是這樣的。
秦滅六國之後,六國的舊貴族勢力往往潛入江湖,變身為遊俠,通過招攬賓客、廣佈人脈的方式建立起對抗政府的地下勢力。五世相韓的張良散盡家財,買兇刺秦;楚國項氏隱居江東,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把他們訓練成一支不穿軍裝的軍隊,這都是《史記》明文記載的。
秦漢時期的布衣遊俠或許經濟拮据,但社會能量卻相當驚人。《史記·遊俠列傳》載:
西漢建國之初,謀士劉敬曾建議漢高祖劉邦將山東豪族遷徙關內,以便就近控扼,預防割據。這個家法一直為西漢歷任皇帝所沿用。
郭解是漢武帝時最負盛名的布衣遊俠,因而被地方官列入了遷徙豪強的名冊。可郭解不願遷徙,便以家貧為由,請求大將軍衞青在漢武帝跟前為他疏通。武帝雄主,一眼就看穿了郭解的“資本”並不是錢:一介貧民居然搬得動大將軍來為他説情,如此手眼通天,還不算豪強嗎?!
陳勝雖説曾是一個為人傭耕的僱農,但在陳郡,他交遊廣闊、消息靈通,揮師克陳,三老豪傑無不傾心推戴,這豈不正是一個活脱脱的布衣遊俠的模樣?
參考文獻:
班固《漢書》
陳其猷《呂氏春秋新校釋》
伏生《尚書大傳》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蕭統《昭明文選》
譚其驤《陳勝鄉里陽城考》
曾國祥《陳勝新論》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