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爾丹的戰略錯誤和準噶爾汗國的最終滅亡
噶爾丹這個一心想要恢復蒙古帝國的舊時榮耀的人,只能説,是一個志大才疏的傢伙。這個原本已經是皈依了佛門,並已經成為了活佛的準噶爾部的王子,卻因為準噶爾部的內部紛爭的緣故,放棄了他在佛門中的高貴地位,成為了準噶爾部的最高首領——可汗。
和他的先祖也先一樣,在達到了人生的巔峯之後,噶爾丹的人生軌跡,卻不斷的向下滑落了。在噶爾丹出世前的三百年前,統一了蒙古瓦刺各部的也先,躊躇滿志、春風得意,放眼他腳下的草原世界,似乎是和天堂幻境般的美好。於是,忘乎所以的也先,給自己加上了“
大元天盛可汗
”的尊號,飄飄然的不知道自己其實並沒有幾斤幾兩的了。而也先之後的結局,就是在一陣癲狂之後,被瓦刺部的另一首領阿刺所殺,成為了在草原上四處遊蕩的孤魂。
兩百多年後,相似的一幕,又在也先的後人噶爾丹的身上,再次重演。“古人曾經見今月,今月又曾照古人。”像大洋彼岸那個不凡而又不幸的肯尼迪家族一樣,也先家族也是一樣的難以逃脱殘酷的命運對它的踐踏。
好了,話回到正題上來吧。從西藏返回準噶爾部的噶爾丹,立即顯示出了他不同於其他的庸碌的準噶爾貴族的卓越才能。在噶爾丹的捭闔縱橫下,噶爾丹的叔父和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等人,都無一例外的在準噶爾部的權力鬥爭,被噶爾丹掃下馬來,成為了噶爾丹的御下之臣。而噶爾丹,也如願以償的登上了他自封的汗位。應該説,這一階段的噶爾丹,總體來説還是保持着清醒的頭腦的。他可能並不懂在距離他近兩千多年前,那個使用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的秦始皇的策略。但是在噶爾丹早期的東征西討中,他使用的,卻是不折不扣的“遠交近攻”之策。那時的噶爾丹,可以説是順風順水。西擊哈薩克、布魯特,沒有遇到什麼重大的挫折。南征葉爾羌汗國,一樣的是大獲全勝、滿載而歸。而當準噶爾的前鋒,即將要和甘肅方面的清軍發生衝突時,噶爾丹及時的下達了後退的命令,避免了清準戰爭的發生,為準噶爾贏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準噶爾部士兵。)
然而,和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皇帝苻堅一樣,貪意不足的噶爾丹,太想把富得流油的中原之地,也就是清朝的統治區,納入他的囊中了。於是,我們就看到,犯了渾的噶爾丹,在“投鞭斷流”的情緒的盲目支配下,向着連羅剎(就是俄羅斯)也畏懼三分的清朝,伸出了它自不量力的拳頭。
(志驕意橫的噶爾丹,圖中穿黃袍者。)
自公元1688年開始,準噶爾部與清朝持續多年的相對和平友好的狀態,就在噶爾丹一方的挑釁下,被徹底打破了。在準噶爾部的西北面,噶爾丹放棄了他的先輩曾經誓死不放的大片領土,轉而拱手交給了貪得無厭的羅剎,以換取羅剎對它的支持。與此同時,噶爾丹的黑手,伸向了在今天羅剎的色楞格斯克,正在和羅剎侵略軍血戰的蒙古土射圖汗部,和羅剎前後夾擊,卑鄙的打敗了保家衞國的土射圖汗部,向羅剎遞交了一份骯髒的投名狀,贏得了羅剎的歡心。有了羅剎的支持,噶爾丹愈發肆無忌憚,他一面不斷的追擊蒙古喀爾喀部,一面奴顏婢膝的向羅剎示好,承認了羅剎在中國北方所攫取的大片領土合法化。此時的噶爾丹,已經成為了中國各族人民的公敵。
(噶爾丹放棄給羅剎的中國領土,左上角陰影部分。)
(噶爾丹的剋星康熙。)
然而,事情並不是總會像噶爾丹所想象的那樣美好的。在兩次雅克薩戰役中領教了清軍強大的戰鬥力的羅剎政府,在權衡利弊後,還是選擇了與清朝政府簽定了《尼布楚條約》,在實際上放棄了噶爾丹。而清朝,也擺脱了兩面受敵的困境,可以騰出手來專心一意的對付噶爾丹了。公元1690年,在今天內蒙古的烏珠穆沁旗,噶爾丹南下中原的軍隊,遭到了清軍沉重的打擊,噶爾丹僅率數百人逃出了清軍的包圈,這就歷史上著名的烏蘭布通戰役。烏蘭布通戰役,堪稱為清朝與準噶爾部版的淝水之戰。從此,清朝軍隊就取得了對噶爾丹戰事的主動權。而噶爾丹“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的胡言亂語和勃勃野心,也從此化為了泡影。
(清準交戰畫面。)
烏蘭布通戰役結束後,清朝方面不計前嫌,答應了噶爾丹的求和要求,而蒙古喀爾喀部,也暫時的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平靜的生活。然而,正如今天的網絡流行語“不作死就不會死”所説的一樣,得到了清朝方面的寬宏大量處理的噶爾丹,並沒有因此而對清朝感恩戴德並心悦誠服,從此收心做一個十七世紀末葉版的呼韓邪單于。在經過了三四年的蜇伏後,又率兵南下,打出了反清的叛旗,並虛張聲勢的表示:“我已經向俄羅斯借到了六萬的鳥槍兵!”這一次,清朝方面是不會對噶爾丹心存餘唸的了。1696年,在清軍的英勇反擊下,噶爾丹的軍隊,再次遭到了可恥的失敗。彈藥充足、鬥志高昂的清朝軍隊,在今天外蒙古孽子首都烏蘭巴托以南的昭莫多戰役中,又一次給予了噶爾丹粉碎性的打擊,並對他展開了窮追不捨式的攻擊。窮途末路的噶爾丹惶惶如喪家之犬,在漠北的草原上東躲西藏、狼狽不堪。1697年,走投無路的噶爾丹在今天的外蒙古西部絕望自殺,結束了他骯髒的生命。
噶爾丹死後,準噶爾部的繼承者們,也沒有從他的慘敗中汲取深刻的教訓。他們對於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清朝的態度,也是和噶爾丹一樣:叛服無常。而那個口頭上總是説要給予準噶爾部支持的羅剎,對於準噶爾部所謂的支持,只不過是口頭上的甜言蜜語而已,根本就沒有多少實際上的行動。短視的準噶爾部統治者,完全的忽視了一直向它虎視眈眈的羅剎對它的勃勃野心,也忘記了清朝方面對它的切齒痛恨,而是沉溺於交羅攻清的夢境中而不能自撥,國亡滅身之禍將臨而不自知。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末期,準噶爾部陷入了天災(瘟疫)與人禍(內訌)交織的困境之中,實力受到了巨大的損耗。早就看準噶爾部不順眼的清朝乾隆皇帝,於是果斷的派出了精鋭之師,迅速的滅掉了準噶爾部,掃除了中國西部的一個心腹大患。短視見識的準噶爾部,用自己的國滅族誅,為旁人和後人,上了血淋淋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