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百鎮 | 縉雲大洋:好山好水好空氣繪就“共富山居圖”

江南·百鎮 | 縉雲大洋:好山好水好空氣繪就“共富山居圖”

在浙南的蒼茫深山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名叫大洋鎮。

她的最大的特點是“高”,平均海拔800米,被稱為“長三角離星星最近的鎮”。其中大洋山海拔1500.6米,為括蒼山脈第一高峯。

這裏是生態高地。作為縉雲首個國家級生態鎮,“括蒼日出”“林海松濤”“千峯奇石”等自然風光奇秀迷人,森林覆蓋率達90%,夏季21.8℃的平均氣温使其成為人人嚮往的“避暑仙鄉”。

這裏是產業高地。“大洋茭海”成功入選浙江省最美田園,“山啦”牌茭白漂洋過海遠銷境外;避暑休閒旅遊也形成特色。

這裏是人文高地。大洋水庫精神、一根扁擔精神代代相傳,催人奮進。還有“南腔北調方言亂、一間房子隔兩段”等“大洋十八怪”,以及“清明祭祖粿兒香、柴灰入味粽子香”等“農家十香”,皆引人入勝。

這裏更是幸福高地。聚力民生保障,回應羣眾新期盼,舉辦“鄰里節”,共話鄰里真情,促進文明新風形成,營造和諧幸福大洋,助力美麗城鎮建設。

生態優良、經濟富裕、精神富有、生活美好……大洋鎮黨委書記李智斌表示,未來,全鎮上下將突出生態底色,實現業態創新,按下高質量綠色發展“快進鍵”,為縉雲在麗水爭當山區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先行縣,為加快“三城三地”建設,為“十四五”發展和高水平現代化建設開好局、起好步貢獻大洋力量。

江南·百鎮 | 縉雲大洋:好山好水好空氣繪就“共富山居圖”

生態高地

宜靜宜動、宜遊宜居的森林鄉野生活空間

提到縉雲,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獨具特色的傳統美食:剛出爐的縉雲燒餅熱氣撲鼻,香味濃郁,梅乾菜的鹹香混合了肉的鮮嫩,美味絕倫。

“還有一種特產,深受長三角特別是上海遊客喜愛。今年上半年,我們農家樂、民宿共接待遊客3.6萬人次,其中一半以上的客房房間都被上海遊客訂去了。有些客人是年年來此住上兩三個月,把大洋當作‘第二個家’。”大洋鎮宣傳委員杜致諾説。

到底是什麼,擁有如此魔力?

從縉雲縣城出發,一路向南,沿着盤山公路而上。隨着海拔漸漸增高,空氣愈發涼爽,景色愈發奇美,每一次的轉彎幾乎都能揭開一片不同的景色:連綿疊翠的山巒、歎為觀止的奇石、清澈見底的水潭、跌宕多姿的瀑布……一切都是天然織就,美得絕不重樣。

約一小時後,藏匿在這奇山秀水的私密處,“十里青山”民宿顯露真容。

站在此處向遠處眺望,萬畝林海,隨山勢鋪展,穿行於林間小道,深呼吸,空氣澄澈,抬眼望,滿目疊翠。

由此繼續向北,為大洋山登山入口。每天清晨,經1000多個台階,約半小時即可登頂。看着眼前翻滾而來的雲海好像伸手就可觸摸,朝陽從嬌羞躲在雲裏到奮然一躍,激盪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而大洋山尖在無垠雲海、日出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神秘可人。

寄情于山水之間,相忘於江湖之上,賞賞美景,嗅嗅花香,聽聽鳥語,逍遙自在。

“這是我第三次帶孩子到大洋過週末。天空湛藍,水面澄澈,空氣清新,這樣的森林鄉野生活空間是體驗‘慢生活’的絕佳地點。”上海遊客李小姐説。此時,“十里青山”門口電子屏的數值顯示:温度24.5攝氏度,比山下低6-7攝氏度;一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數量超過5000個,可謂名副其實的避暑仙鄉、天然氧吧。

靜可焚香品茗,偷得浮生半日閒;動可登山戲水,此處風光亦無限。宜靜宜動,宜遊宜居。依託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優越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多的大洋人在家門口辦起民宿,吃上“生態旅遊”這碗飯。大洋鎮的旅遊人氣越來越旺。

江南·百鎮 | 縉雲大洋:好山好水好空氣繪就“共富山居圖”

產業高地

全力打通“兩山”路徑,激發生態新活力

開闢共同富裕的大道,大洋始終堅守着自己的“初心”——以好山好水好空氣為依託、原汁原味原生態為賣點,用美麗環境撬動美麗經濟,讓綠水青山成為新發展階段實現共同富裕的絕對優勢。

一方面,擴展旅遊發展空間,攜手村民共建共富;另一方面,聚力產業提升,激發生態新活力,為高質量的鄉鎮集體經濟發展探索更多可能。

曾幾何時,“偏遠”二字與大洋如影隨形,幾乎就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高山之上,大洋唯有孤芳自賞。不能讓大夥守着好生態,過着窮日子!帶着這份不甘心,大洋全力打通“兩山”路徑,持續提高經濟發展質效。

吃夠了“偏遠”的苦,但在新發展理念的帶動下,大洋人享到“高山生態”的福。

他們因地制宜,大力調整水田種植結構,鼓勵農户種植茭白,將山高水冷的劣勢,轉化為生態育茭的優勢。現在全鎮90%以上水田種植高山單季茭白,總產值近億元。大洋茭白連續5年獲浙江省農博會金獎,產品熱銷上海、杭州等消費市場,成就了“中國茭白之鄉”的美譽。

從無到有的還有“藏香豬”。藏香豬,是高原地帶的放牧型豬種。這些豬生在森林裏,喝着山泉水,吃着百草,呼吸着新鮮空氣,養殖方式也與以往大不相同。在央泱雲上牧場,豬圈裏少見異味,地面上很乾淨。公司還專門組建了一支豬倌隊伍,飼養員們會趕着豬沿着不同的軌跡進行“飯後運動”,圍欄內還有樹枝等拼湊的玩具,供黑豬們擺弄。正是因為多運動,藏香豬的肉比傳統養殖的豬更精細、更有彈性。

牧場負責人鄧唐良表示,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為企業提供了優質的養殖環境,大洋就成為藏香豬從藏地到江南的養殖地,從而助推從“生態資源”到“經濟價值”的轉換

在發展特色產業的過程中,政府的企業服務極為關鍵。令人驚喜的是,在高山深閨中的小鎮,沿海地區描述營商環境的“店小二式服務”也成為高頻詞。企業想到哪,農户想到哪,政府就跟到哪。

由於地處偏遠,茭白短期貯藏保鮮主要採用冷涼清水浸泡方式,儲存期短,對茭白市場價格波動抵禦能力差,影響茭白產業效益提升和集體、農民增收致富。大洋鎮通過建設農產品倉儲中心(冷鏈)項目(二期),利用專業設備和全新儲存技術來延長茭白儲存期限,提高產品保鮮能力,將有效提高種植銷售效益,促進茭農增收,為大洋鎮主導產業和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而在藏香豬項目裏,大洋鎮組建“項目服務專班”,全程參與項目前期選址、中期論證、後期審批等,全流程提供服務保障,僅用3個月時間就成功簽訂投資協議。

如今,大洋鎮高山蔬菜、高山花卉、高山養殖業已形成品牌,農業生產總值達2.07億元。日益興旺的第一產業富裕了農民,也讓大洋鎮第二、三產業有了持續發展的動力;同時,打造特色農業樣板,也為農旅融合示範提供了新的思路。

酒罈羊肉、水晶窖肉、茭鴨之戀、黃花菜燜肉、金湯野菜豆腐……大洋鄉村美食節上的特色美食,一經推出就刷爆了朋友圈,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品嚐。通過舉辦清涼避暑節、茭白豐收節、高山冰雪節等特色節慶,打造全域旅遊新亮點,既推動農家樂、民宿產業的蓬勃發展,還拓寬了當地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不少品嚐完美食的遊客都願意購買一些土蜂蜜、紅花茶油、青錢柳、柴灰粽、梅乾菜等作為伴手禮帶回家。這進一步帶動了當地農户的創收增收,實現農旅產業共同發展。

江南·百鎮 | 縉雲大洋:好山好水好空氣繪就“共富山居圖”

人文高地

從“扁擔精神”“大洋水庫精神”到“抽蓄鐵軍精神”

走進鎮政府所在地前村,濃郁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樓閣古色古香,亭柱上,楹聯間,文化名人、書法大家創作之詞盡顯大洋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待人貴真誠,為人須謙和,孝道當竭力,親情互相助”“手持正義,肩挑道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孝敬老人,嚴教子孫,尊老愛幼,親穆存心”……每户房屋門口貼出的家訓似乎在訴説着這顆高山明珠特有的傳承,

以文化為魂,“景”上添“花”,同樣在接續傳承的,還有屬於高山人集體的“大洋精神”。

花開四季,斗轉星移,古鹽道的厚重歷史氣息,吸引着遊人們踏足先人的步伐。大洋古鹽道開通於唐朝昭宗年間,距今已有1100多年。當時温州平陽縣等地熬製的食鹽就是民眾用肩挑的辦法通過此道供應至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地,每天挑着扁擔來來往往的人們,早已留下一道獨特的印記。

“一”字模樣的扁擔,橫豎一根筋,橫是堅忍的品格,豎是堅韌的脊樑。短短的扁擔,懂得大山子民硬朗肩頭的弧度,擔出了大山子民的夢想;憨憨的扁擔,一頭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一頭挑着青山明珠的希望;務實的扁擔,把步履挑成篤實,把晨曦挑進夕陽,把貧窮挑出過往,挑出了大洋山的重量。

時光撥轉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英勇的縉雲人民在建設大洋水庫的過程中,不計得失、捨己為公,他們自帶鋪蓋、糧食和建設工具,與堅硬岩石爭鋒,幾乎全靠肩挑、手拉、腿跑,炮眼靠一錘一錘地打,泥土靠一鋤一鋤地挖,大石頭靠一根大繩索幾十個人打着號子拉下山。

“大洋水庫的建設是一個‘愚公移山’的驚天奇蹟,是一次‘青山鑲明珠、高峽出平湖’的輝煌之舉,更是縉雲人民一場‘改變命運’的英勇大會戰,建設期間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計得失、捨己為公、團結拼搏、奮勇爭先’的‘大洋水庫精神’,是縉雲人民艱苦創業的集中體現和一流精神狀態的最好詮釋,也是我們今後應對困難和挑戰、加快縉雲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寶貴精神財富。”李智斌説。

2017年6月20日,歷經十六年努力,麗水史上首個單體投資超百億的項目——國網新源浙江縉雲抽水蓄能電站落户大洋。隨着一座嶄新的高峽天湖出現,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誕生了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吃苦、特別耐委屈、特別有辦法、特別能戰鬥的“抽蓄鐵軍精神”。

從“吃苦耐勞、堅忍剛毅”的“扁擔精神”,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大洋水庫精神”,再到“五個特別”的“抽蓄鐵軍精神”,大洋精神逐漸形成與時俱進的譜系,一脈相承。

江南·百鎮 | 縉雲大洋:好山好水好空氣繪就“共富山居圖”

幸福高地

愛在鄉村振興中傳遞,“痛快”是最純真的感受

縉雲抽蓄電站的建設,是大洋奮力打造“能源小鎮”的一個縮影。

清潔能源開發,其實早在大洋水庫建成後就已經開啓。當時,陸續開發的七級梯級電站連成電網,成為國際小水電建設的典範,1979年由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國際小水電會議便在此召開。

當前,我國正處於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發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對抽水蓄能發展提出更高要求。而抽水蓄能電站好比大型“充電寶”,用電低谷時通過電力將水從下水庫抽至上水庫,用電高峯再放水發電,有利於彌補新能源存在的間歇性、波動性短板。

抽蓄電站位於大洋、方溪境內,項目總投資為103.89億元,裝機容量1800MW,安裝6台單機容量30萬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輪機組,設計年發電量18億千瓦時。

在建設之初,電站就提出了“為愛抽蓄”的理念,將項目開發和鄉村振興緊密結合。電站進場道路採用和地方政府共建方式,橋隧相連,將大洋與山外的路程縮短了20公里。一座座跨山而建的大橋、一條條穿山而過的隧道,像一條巨龍翻山越嶺,交通網改善,信息流暢通,促進周邊鄉鎮快速發展。

“多少年來,通向山外唯有九曲十八彎的盤山公路。村子有喜事來客人,吃完午飯就得往回趕。要是哪家的人晚上有個病痛,可太難了。村子的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大多選擇走出大山。”在大洋鎮三湖安置點,68歲的張起元已搬入新的三層半小樓,一家人經過精心盤算,準備開農家樂,“道路建設好了,再過幾年等水庫建好了,來大洋的遊客會越來越多,我家的農家樂生意也一定會紅火。”對未來,張起元滿充滿了希望。

“山門”打開,山鄉的脈搏已與時代共振,未來已來!藉助這股東風,大洋鎮將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積極回應羣眾新期盼,統籌推進各項社會事業。

臨近黃昏,回到前村村,阿公阿婆或閒坐門前或自在忙活,轉角處的小雞、撒歡的小狗、長勢喜人的花花草草、掛滿老牆的爬牆虎、自由生長的多肉……無一不在告訴遠道而來的客人,他們熱愛生活的模樣。

在古鹽道入口,69歲的鄧謝梅阿婆與老友們齊聲歌唱《十送紅軍》。她曾親眼目睹祖輩、父輩“扁擔人”奔波於鹽道的艱辛。“現在不用再挑扁擔。大洋人常用一句話形容新舊對比,‘點燈勿用油,椿米勿用老鼠頭’。”她説,“現在有電,有機器,不是那個只靠肩挑、手拉、腿跑的時代了。”

“現在的生活怎麼樣?”筆者問她。

“痛快!”鄧謝梅不假思索地説。

幸福,寫在每一個大洋人的笑臉上。


作者:趙徵南

編輯:范家樂

責任編輯:楊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92 字。

轉載請註明: 江南·百鎮 | 縉雲大洋:好山好水好空氣繪就“共富山居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