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阿壩生態藍孜孜以求 綠色發展創建典範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休閒

四川日報

5月的若爾蓋花湖濕地,黑頸鶴等鳥兒成羣飛回,繁衍成長。此時,也是牧民羅科最忙的時候,每天騎着摩托車到濕地巡護是他的主要工作。

羅科家住若爾蓋縣阿西鄉羅叉村,全家曾因缺致富技術生活貧困。三年前,他當上濕地保護員,每月有近1000元的公益性崗位補助,“這既增加了收入,又保護了濕地。”

這只是阿壩州破解高原藏區生態保護與脱貧攻堅、高質量發展之間矛盾的一個側影。生態的重要性,對於阿壩來説不言而喻。作為國家和省連片扶貧開發地區,阿壩州是長江黃河上游的生態屏障,是四川平原的重要水源涵養地,也是國家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生態與加快發展,常常是一對矛盾。但限制發展,絕非不發展。

“生態經濟”能否破解保護與發展難題?“綠色”建設,如何帶給羣眾發展“紅利”?阿壩有着怎樣的解題思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只是一個經濟目標,更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面協調發展的目標。”在阿壩州委主要負責人看來,保護好生態,發展生態經濟是新時代黨中央、省委賦予阿壩州的重大歷史使命,也是破解高原藏區生態保護與脱貧攻堅、高質量發展之間矛盾的關鍵之策。

A

開發生態公益性崗位

闖出高原藏區“生態脱貧”的新路子

上世紀,阿壩的財政收入主要靠砍木頭,森工企業生產的木材一度佔全省總量的80%以上,被形象地稱為“木頭財政”。由於大肆砍樹,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的34.4%下降到80年代的18%。

在阿壩州委主要負責人看來,這一特殊曲折歷程,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態是阿壩的立州之本和發展生命線。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阿壩人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紮實抓好生態保護和治理,創新推動生態扶貧,打造以生態為核心競爭力的新興增長極,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繪好生態底色,闖出一條生態保護、發展生態經濟與脱貧攻堅有機結合的路子。

一手抓生態保護,紮實推進岷江—大渡河上游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着力抓好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濕地保護修復、瀕危動植物搶救性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若爾蓋草原濕地功能區建設,切實築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

一手抓生態治理,嚴格落實禁牧休牧、草蓄平衡等制度,系統推進草原“兩化三害”治理,積極抓好長江、黃河上游地區幹流支流堤防工程建設,縱深推進污染防治“八大戰役”。

阿壩州有5700多萬畝森林,還有6個濕地公園,但管護戰線長、力量弱。另一方面,阿壩州13個縣(市)、5.2萬名貧困羣眾,均處深度貧困地區,由於功能區定位所限,發展經濟的方式十分有限,幫助貧困户們脱貧“摘帽”困難多。

為解決生態保護與農牧民發展之間的矛盾,一個大膽的想法萌發:發揮羣眾生態資源“天然守護者”的作用,引導貧困羣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就近就業。

從2018年起,阿壩州大力整合資金,針對森林、草原、河道、濕地等資源管護實際,設立2.6萬個生態公益性崗位,讓農牧民羣眾就近就地就業,成為護林員、草管員、河道管理員。羅科便是其中的一員。

結合森林濕地管護面積廣和防沙治沙工程多的實際,若爾蓋轉變森林管護模式、實施生態護林員政策,採用“原有管護 生態護林員”的扶貧模式,並選聘建檔立卡貧困農牧民參與森林管護、濕地管護、防沙治沙工程後期管護等工作,實現在保護良好生態的同時分享生態紅利,幫助貧困羣眾實現脱貧增收。

據若爾蓋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李大寒介紹,目前全縣已選聘森林管護員264人、濕地管護員24人、防沙治沙工程後期管護員12人。“300名貧困羣眾每人每年能從生態保護中實現增收9960元。”

目前,全州累計統籌生態扶貧資金3.7億元,2.4萬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走上生態管護崗位,實現管護資源全覆蓋、管護職能全覆蓋、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貧困户全覆蓋,2019年實現户均增收8150元,2020年將達到10000元。

在此過程中,藏區農牧民的環境憂患意識、生態保護意識和主動參與意識也在發生顯著轉變。“用牛糞蓋住沙化面,是最好的土壤恢復方式。”據介紹,牛糞以前被當地人視為財富的象徵,如今被牧民拿來治沙,這體現了觀念的轉變。

B

建設飛地園區

探索出生態保護區發展工業經濟的新模式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也體現在“飛地園區”產業方向上。阿壩在工業的發展上瞄準“綠色循環”,堅決做好“加減”法。

“減”——減掉低端產能與噪聲粉塵企業,先後停產阿壩工業園區14家企業,淘汰29家企業落後和過剩產能。

“加”——探索跨區域合作發展“飛地”經濟模式,與成都市合作在金堂縣建立成阿工業園區,與德陽市合作在綿竹市建立德阿生態產業園區,州內工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建立汶川漩口新型工業集中區、茂縣土門循環經濟區。

共建飛地園區,實現了對口幫扶向合作共贏的轉變提升,把短線的“輸血”變為更重長遠的“造血”。

2019年5月,浙川扶貧協作和省內對口幫扶首個以“三方四地”合作模式共建的飛地產業園在遂寧市船山區落地。船山區與對口幫扶地阿壩州理縣,以及一同對口幫扶理縣的浙江省永康市、東陽市,共同簽署合作協議,三方四地決定在船山區合作共建飛地產業園,園區規劃佔地面積3000畝,計劃用5年時間引導30個以上重大項目落地,實現年產值300億元以上,實現税收5億元以上。四地約定,飛地產業園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30%劃歸幫扶的理縣。

這在阿壩並不是個案。2018年5月,浙江省嘉善縣、慶元縣與阿壩州九寨溝縣共同簽訂合作協議,共建飛地產業園。同年11月,飛地產業園開工,總投資2.53億元,園區重點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等產業。

飛地園區讓九寨溝、慶元的建設用地指標“飛”到嘉善,引導兩縣以土地指標和資金入股,嘉善縣對慶元、九寨溝投資採取“保底收益、税收分成”的方式,即以包租固定回報方式,每年按投資額比例給慶元、九寨溝項目投資公司固定收益,項目園區企業税收地方留存部分,三方按比例分配。

2019年“飛地”投資收益909萬元,直接帶動48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和3757名貧困人口增收,為九寨溝縣薄弱經濟村落的穩定促收持續“造血”,預計從2020年起,九寨溝縣在浙“飛地”投資收益每年有望達到1800餘萬元,通過項目利益鏈接機制,將有效帶動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增收,覆蓋面達100%。

飛地園區既保護了生態,也讓兩地實現了產業共興。從2013年起,浙江、四川簽訂東西部扶貧協作協議,明確温州、嘉興、台州等市縣結對支援阿壩州。兩地共建飛地產業園。目前,已建嘉善-慶元-九寨溝、嵊州-馬爾康、南湖-若爾蓋等飛地產業園區6個,2018年以來,帶動九寨溝、馬爾康、若爾蓋、小金4個縣(市)增加財政收入2600餘萬元,帶動2.9萬餘名脱貧羣眾持續增收。

C

發展全域旅遊

創建出民族地區發展生態產業的新典範

築牢生態本底,隨之而來的便是經濟效益。

每年9月到11月,是阿壩州觀賞彩林的最佳時候。幾年前,在阿壩州黑水縣沙石多鄉幹斯壩村一處半山坡上,一棵花楸樹由於滿樹漂亮的紅葉,經網友拍照發到朋友圈裏,一度被刷屏,這棵花楸樹也由此成為川西彩林中的最美“網紅”。

每到最美“網紅”花楸樹葉變紅的時節,每天徒步、駕車慕名到此賞紅葉的遊客不下500人次。為了保護好這棵“網紅”花楸樹,讓遊客每年都能欣賞到漂亮的紅葉,當地政府還專門給樹加了圍欄。這是阿壩州綠水青山變為旅遊資源的一個縮影。

從若爾蓋濕地到九寨溝、黃龍,再看達古冰川、大熊貓……阿壩州給人以強烈的生態美感。

儘管擁有高密度、高品位的世界級自然旅遊資源,阿壩州始終嚴格守住底線:繃緊生態保護這根紅線,在旅遊資源開發上,做到取之有道。

花湖是若爾蓋高原濕地的核心區。為保護好花湖濕地,構建良好的高原濕地生態環境,近幾年來,若爾蓋展開了一場持續的高原濕地生態保護戰,採取限牧、禁牧等方式,保護花湖濕地。目前,景區已全面拆除包括2.86公里長的木質棧道、7處觀景平台和休息亭、休息長廊、停車場等在內的14176.49平方米的旅遊設施,並遷建到花湖濕地緩衝區之外的實驗區。

嚴守生態底線,景區美麗的環境吸引了八方來客。2019年,若爾蓋花湖景區遊客接待量突破200萬人次。在花湖,看到的是濕地的美麗,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發展最大的本底。

阿壩在全域旅遊建設上,突出“三態融合、三微聯動”,精心打造小型景點和田園景觀,淨化美化旅遊通道和主要河道,做好傳統村寨民居等文化元素保護,形成以九寨溝、黃龍為龍頭,“三廊三圈”為骨架,四姑娘山、達古冰川、花湖等景區景點為支撐,以微景觀、微田園、微環境為補充的全域旅遊格局。

近年來,“雲頂花海”“董馬藏寨”“壩上農耕”“浮雲牧場”等一批鄉村旅遊品牌湧現,2019年,阿壩州接待海內外遊客3157.1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27.58億元,實現鄉村旅遊收入142億元,旅遊扶貧效益凸顯。

夏日的岷江峽谷,就是一條飄香的果子溝。兩側山巒疊翠,遍植果樹。果樹染綠了山體,也充實了果農的腰包。5月17日,理縣2020年浴温泉暨甜櫻桃採摘節在理縣通化鄉卡子村開幕。理縣全縣有1萬畝車釐子,主要分佈在樸頭鎮、雜谷腦鎮、甘堡鄉、薛城鎮、通化鄉一帶,採摘活動將持續到6月底。理縣一畝地的車釐子能為村民帶來5萬多元的收入。

依託生態產業,阿壩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長,從2015年底的9711元增長到2019年底的14252元,農村居民收入絕對額和增速位居全國藏區自治州前列。

山河,顯其壯麗雄偉;草木,顯其錦繡生機。有了綠色打底,生態阿壩方顯勃勃生機。守護綠色擔當責任,阿壩的未來必是綠色的、美麗的、富足的。(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