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山水人文資源 激活鄉村美麗經濟

水村山郭景色美,詩意田園遊人醉。約一個夏日午後,漫步於永和鎮新岙村,竹林花海,七彩紛呈;青梅煮酒,欲飲時新;茶香四溢,囈語閒情;垂釣湖畔,聽風逐稻……寧靜閒適,悠然自得,這樣的新岙村充滿了詩情畫意,符合世人心中對“世外桃源”的所有想象。

新岙村位於永和鎮南部,地域面積2.72平方公里,由原先的麻岙、新朱巷2個自然村合併而成。西臨豐惠古城,東面毗鄰餘姚四明湖旅遊度假區,村莊悠然坐落於山腳,推門見山,翠綠包圍,常年氣候冬暖夏涼。近年來,該村更是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做活山水文章,全力發展生態農業旅遊產業,變“生態”為“富態”,走出了一條生態美、村民富的好路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新岙村三面環四明山脈,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優美的生態。全村現有山林1926畝,豐富的山林資源,讓勤勞的新岙人尋覓到發展山林經濟的廣闊前景。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積極實施土地綜合開發項目,盤活資源近200畝。通過統一發包,不僅有效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達300多人,更重要的是給村民帶來增收致富的渠道,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現如今縱觀全村,既有櫻桃、枇杷、楊梅、青梅等四季鮮果,也有茶園、竹林、紅楓、杜鵑等花木基地,更有與浙江大學合作建設的鐵皮石斛養生種植基地,形成850畝左右繽紛色彩的九園之景。

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敢於創造的新岙人還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項目,拓展新興電商網絡渠道,形成麻岙斛、虞味、葉發、果宿等農業品牌,特色的文創“山貨”走向全國各大中城市。

峯巒疊嶂,溪水潺潺,山雖無言,然非無聲。靜謐的新岙,東西兩側的溪水匯聚叮咚直下,行就一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之景。悠悠山中,一汪清水,這就是由四明山水匯聚形成的集聚型水庫——麻岙水庫。麻岙水庫始建於1957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的小(二)型水庫,灌溉面積約200畝左右。目前水庫由浙東生態園投資2000多萬元開發,分為垂釣區和養殖區,主要是以養殖鯽魚、草魚、鱅魚為主,每年年產量約30萬斤,接待遊客1萬多人次。漫步或騎行環湖遊步道,波光粼粼,清風徐來,頓覺神清氣爽。

水庫邊上有250多畝的石斛種植基地、四季鮮果基地、有機農場蔬菜基地等,一派翠綠葱葱,山水林田湖融為一體。每年冬天,新岙村都會在麻岙水庫組織村民開展冬季捕魚活動。屆時,響徹山間的吆喝聲、歡快聲,魚兒入網的翻騰跳躍,讓勤勞的人們感受到收穫的喜悦,體會到生活的幸福和滿足。

新岙村一直以來民風淳樸,社會和諧,古樸的村落積澱深厚。三面環四明山餘脈邊緣,濃厚的紅色革命印記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大革命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村內多人蔘加浙東遊擊隊,許多羣眾自發組織後勤保障隊,流傳至今的“南山大姐”成為支援抗日的一段佳話。為抵抗日寇和浙東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更是與活躍在浙東四明山的“三五支隊”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湧現出像朱盛茂、朱仲因、何國華、趙誠等優秀革命戰士。

儘管已是歲月靜好,但新岙人從來沒有忘記歷史。為貫徹落實好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指示精神,讓一代又一代新岙兒女接力革命傳統,煥發紅色文化的別樣光彩,新岙村在村中心設立紅色文化長廊,深挖挖掘當地革命歷史,將“南山大姐”、新岙村民支援抗日等英雄事蹟展示其上,讓村民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薰陶,在耳濡目染中傳承紅色基因。

走一段稻田,擇一葉紅楓,聽一曲回憶,看一眼家園,新岙之美,在景、在靜;在品、在平;在物、在悟。“仙草驛站、花嶺慢村”的新岙,期待與你的不期而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5 字。

轉載請註明: 深厚山水人文資源 激活鄉村美麗經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