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進藏旅遊暈倒事件頻出!是這屆旅客身體素質不行,還是另有隱情?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休閒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張逸菲 文/圖

旅遊旺季,西藏成為熱門旅遊地,有人上傳西藏美景照片,令人心嚮往之。但有西藏本地旅遊從業者發現,近期,當地因高原反應暈倒的旅客數量上升,前幾天,網絡上更傳有旅客在日喀則被急救的視頻。

這屆旅客身體素質不行?還是有其他隱情?西藏本地從業者分析,旅客暈倒背後,原因並沒那麼簡單。

【包車去拉薩,沒備氧氣瓶】

西藏導遊任飛攙扶着一位70多歲的老年人上布達拉宮(下文簡稱“布宮”),這座海拔3700米的宮堡式建築羣,位於西藏拉薩,高200米,它起建於山腰,主體分白宮和紅宮兩部分,巍峨聳立,氣勢雄偉。

自6月起,西藏正式進入旅遊旺季,在拉薩,北京中路從早到晚人流如織,夜晚燈光交錯,樹影婆娑,遊客的身影映襯在布宮的白牆上。

能在有生之年來趟西藏,看一眼這世界屋脊上的璀璨明珠,是多少人的旅行夢想。這位70多歲的老人也是如此,從小生活在內陸城市,退休後,帶大孫輩,終於抽出空,與朋友一起,看看祖國大好山河。

老人與其他幾十位親友同事一起,在家鄉找了一位進藏嚮導,包了大巴車,一路從我國中部南下西進,16天的行程,最終到達西藏。

正值旺季,布宮一票難求,年輕散客拼着網速和手速奮力搶票,而中老年或者外地組團客,大多通過西藏本地旅行社統一購票。

布宮人多,台階頗陡,老人的揹包也沉,任飛擔心老人身體,想上前幫一把。“不用你幫忙,”老人逞強,“我身體好得很,自己慢慢兒上。”

任飛從業多年,發現今年來藏旅客呈大齡趨勢,且多在當地包車或自駕,一般會配一進藏嚮導,“旅客很多情況都不知道,直説讓我們去問嚮導,我們發現,所謂嚮導,或許只是有幾次進藏經歷的非專業人士。”

近期,西藏本地旅遊從業者發現,今年因高反暈倒的旅客數量增多,任飛時不時看到從布宮上抬下來的旅客,“按理説不該,夏季是西藏含氧量較高的季節,高反暈倒的多是散客或組團客,我不確定他們所在車輛是否有氧氣瓶和急救藥品,他們在進藏前,是否結合自身情況瞭解了進藏須知。”

【膽大的自駕和窮遊旅客】

布宮海拔3700米,尚有人或因激動或缺氧而導致暈倒,在海拔更高的地區,旅客高原反應屢見不鮮。

7月3日,一男子在日喀則加烏拉山出現高原反應,當地海拔超過5000米,根據現場視頻,同伴爭分奪秒為其施救,並撥打120,有疑似司機的熱心人從車中拿出氧氣瓶和麪罩,供其吸氧。

據頂端新聞報道,出發前,該男子所在團的領隊提前説明需要準備的救援設備,但男子卻以自己身體好為由拒絕。

“只要是西藏本地的旅行社,大小車中一定會備有氧氣瓶等物資,”任飛説,“對於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哮喘等病的旅客,會做出特別提醒。”

自駕、組團客、窮遊散客尤其“漠視”當地旅遊的安全常識,在西藏開旅行社的唐明説,絕大多數自駕和組團客的車中,都沒有配備急救物資,僅靠嚮導帶領,就敢在西藏大小公路上馳騁。

唐明説,社交和短視頻平台上的取向,極大影響了西藏旅遊的旅行社生存生態。窮遊、自駕遊呼聲肆起,“不是説窮遊和自駕完全不好,以前沒來過西藏的客人,都是在西藏本地旅行社報團,西藏這邊全程安排好。”

但現在,不少窮遊的旅客在網上做做功課就進藏,甚至僅有過幾次進藏經驗的人,就敢自行組織旅遊團進藏,“租個大巴車拉一車人,萬一出事,全傻眼了。”唐明説。

【旺季雖至,旅遊從業者卻不忙】

2014年8月18日中午,一輛自西藏拉薩開往林芝的大巴車,在林芝路段因前輪爆胎,駛進左側尼洋河內。根據報道,車上載有45人,43人為遊客,在當時,事件造成13人失蹤、3人死亡、29人獲救。

“盤山路難走,極易發生事故。”唐明稱,“自那以後,在藏的旅遊大巴車受到嚴格限制,最大不能超過29人。”

西藏地域遼闊,景點之間距離較遠,對旅行社全面的嚴格要求,不管出於對旅客還是旅遊業從業人員,是制約也是保護。

但隨着網絡的發達,旅客維權意識提升,再加上宏觀的疫情影響,西藏本地旅行社愈發難做。唐明説,前幾年註冊的360餘家旅行社,兩三年間,“註銷了六七十家。”

網絡間窮遊自駕遊概念的提出,進一步縮減本地旅行社的市場份額,旅行社、導遊、司機三個主體,無一例外受到了巨大影響。

正值旺季,進藏的旅客的確很多,“但不少導遊和司機,只能閒在家裏睡覺。”任飛説,好不容易來了活,司機出於好意,提醒旅客提前購買氧氣等應急物資,卻被旅客投訴到旅遊局,“前幾天剛下的文件,不許導遊和司機出售氧氣。可現實是,旅客真的因缺氧需要急救了,也是本地司機拿出車中備的氧氣瓶來救人。”

對於旅行社來説,日趨收緊的份額和旺盛的市場活力,看起來矛盾,可的確是西藏旅遊業的現狀,在本地高標純玩團無人問津之後,被國內旅遊市場所詬病的假純玩團和“KB團”復現西藏。

【“KB團”】

唐明不認可“KB團”,但又無可奈何。如果説旅行社的報團遊有鄙視鏈等級,純玩和私人定製團一定站在金字塔頂端,其次是假純玩團,最後是“KB團”。

“KB團”即所謂的低價團,旅客在家鄉當地低價報團,當地旅行社聯繫西藏本地旅行社,以打包“賣人頭”或者其他對接形式,由西藏本地旅社承擔旅客進藏吃住行。

“KB”團團費基本由當地旅行社掙取,西藏本地旅社利潤十分少,但礙於頹靡的行業環境,有本地旅社為了“搶奪人頭”,進行“賭團”,即0元或者自掏腰包拉來“人頭”,為的是在旅行途中讓旅客消費。

很顯然,這是一場惡性循環,本地旅社沒油水,如果旅客無消費,甚至可能出現對旅客放養不管的情況,旅客進而投訴,沒有一位“贏家”。

大團沒得接,本地有旅行社推出拉薩一日遊,旺季的布宮門票200元一人,如果訂不上,找旅行社幫訂需另加費用,再加上拉薩其他景點的門票車費等,一天純玩價格大概在600元。

“有旅行社開到低價150元一人一天。”任飛説。

結果很明顯,導遊帶領旅客參觀完後,直接將旅客帶到乳膠墊店鋪,旅客也毫不客氣向旅遊局投訴導遊。

唐明每天都能接到很多外地旅社的電話,內容簡單粗暴,“你做不做KB團?”

“我不做。”唐明坦承,零成本或倒貼錢,只能靠帶旅客強制消費填補成本,可旅客不傻,反手一個投訴,就能讓旅社吃不了兜着走。

【到底怎麼玩?】

這樣的惡性循環,加劇了行業內耗,在窮遊自駕遊當道,“KB團”和等級稍高的假純玩團,意外成為挽救本地旅遊業的“末世英雄”。

“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旅行社十分被動,只能拼最低價,”唐明分析,“你以為出1000夠低了,結果有旅社出800,選誰顯而易見。”

這樣的成團背後,就是導遊司機在旅途中,費盡心機進行引導的進店購物環節,“第一個店沒人消費,就進店到有人消費為止。”唐明説。

原本成熟又專業的旅行社被棄如敝履,無形間造成了資源浪費,窮遊自駕和包車組團客的經驗缺失,又給旅途帶來潛在危險,西藏旅遊業難做。

打開社交和短視頻平台,搜索西藏、窮遊等關鍵詞,出行攻略比比皆是,評論區聲音更是多元,有人説自己進藏無任何不良反應,有人説自己高反嚴重,引發不少人的信息焦慮,到底該信誰,去西藏,到底怎麼玩?

“不管去哪裏旅遊,應該對當地吃住行的價格有大致瞭解,”唐明説,拿拉薩舉例,因地理位置原因,物資運輸成本大,物價甚至比一些一線城市還要高,油價也是,“結合旅行時間,大致算一下花費,再與本地旅行社價格對比,就能知道哪種叫低價團。”

“西藏地處高原,山高水美,海拔也高,旅客們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做安全、省心的旅行方案。”唐明説。

西藏當地一職業領隊發出感慨,“遠方很遠,路途確實需要物質鋪墊,我熱愛西藏,一萬個人眼裏有一萬個西藏,我的初衷也只是想讓初到西藏的人,把西藏的好和淳樸留在他們印象裏,而不是不好的體驗。”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所有人名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