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發佈關於規範館內講解秩序的通知,自2023年7月16日起,未經館方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館內開展講解活動。通知提出,確因工作需要在館內開展講解活動的單位,須提前5日提出申請,報備講解內容、講解人員、活動流程、安全責任等材料。(據央廣網7月10日報道)
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温,博物館成為不同年齡段觀眾的“打卡地”。今年“五一”假期,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共接待遊客超5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隨着暑期旅遊升温,親子游、研學遊增多,各地博物館也變得越來越熱鬧。但也有一些講解人員,講解水平參差不齊,講解內容五花八門,有的甚至刻意講段子、編段子,不僅容易誤導遊客,還會破壞博物館古樸莊重的氛圍,影響正常觀展秩序。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學校。在這所學校裏,講解員扮演着重要角色。講解不是耍嘴皮子,更不能用錯誤的知識和觀點誤導遊客。中國國家博物館規定未經許可不得在館內開展講解活動,是在去除干擾博物館正常參觀秩序的“雜音”,保障了廣大遊客的旅遊體驗,保護了博物館的文化氛圍。
實際上,強調規範講解秩序的不僅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家。此前不久,故宮也推出一項規定:禁止在展廳內開展自媒體直播、錄播活動,在未經博物院允許的情況下禁止進行各類表演、商業性拍攝等非參觀遊覽活動。博物館是歷史文化記憶的寶庫,不能成為信口開河的“戲台子”和直播帶貨的“背景牆”。“靜音”是對遊客負責,“去噪”是對歷史負責,有利於提升公眾文化素養,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樑。文明參觀才是逛博物館的正確“打開方式”。期待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能夠開啓“靜音模式”,明確參觀和講解的邊界與規則,讓更多遊客敬畏歷史、敬畏文化。同時,博物館也需要提升“官方講解”的吸引力,尤其是做好專業性與趣味性之間的平衡,為公眾提供更為多元、更高品質的精神食糧,讓博物館的價值不斷顯現。(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