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司馬相如入選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他的主要文學成就——漢賦也再次被提起。近年來,經典誦讀在中小學如火如荼地開展。中華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不少傳世名篇佳作。不少家長甚至學校因此提出,能否在中小學中普及和誦讀漢賦?
對此,有專家評價道:大可不必。四川師範大學教授李大明研究司馬相如30餘年,他説就算自己讀,也難以保證不讀錯。司馬相如在古文字學上頗具造詣,其成就之一便是於作品中創造大量生字、怪字,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但也為文章蒙上了晦澀的面紗。
可見,專家讀起來都“惱火”的漢賦,如何在中小學普及和誦讀?事實上,對司馬相如《子虛》《上林》二賦這樣的漢代大賦標誌性作品,只要大體理解其中的文化精神,瞭解其中的褒揚正義、摒棄醜惡、批判驕奢淫逸、主張勤儉節約等就足夠了,並不需要在中小學普及和誦讀。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來,家長對傳統文化教育很深厚的情結。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瑰寶,值得傳承。然而,分不清這些“瑰寶”中哪些可以普及和誦讀,而哪些又屬於大體瞭解範圍,家長並沒有搞清楚,於是便導致“迷信”經典,很容陷入“讀經班”這樣的套路中,使孩子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在“讀經班”的矇蔽下,有些孩子把正常學業都耽誤了。
中國自古就有崇尚文化的傳統,對古文化的推崇更甚,這當然無可厚非,甚至應該受到鼓勵。但崇尚傳統文化,還應注重其與現實社會有矛盾和衝突的方面,尤其是在尚不能讀懂的情況下就盲目推崇,甚至還要普及,這明顯是“跑偏”。
我國不少傳統文化值得傳承和發揚,但並非一定要達到在中小學普及和誦讀的程度。因為有些古代經典誦讀起來也是一知半解,讓孩子們迂腐地“搖頭晃腦”誦讀根本讀不懂的漢賦之類,無疑是在做表面文章。如今,只要提起古典文化,有人就趨之若鶩,甚至到了遇“古”就拜的程度。而事實證明,並非所有與“古”沾邊的都能普及,盲目普及要不得,必須區別看待。具備普及和誦讀條件的當然可以普及,否則,難免令人懷疑是“病急亂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