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古”就拜不可取,盲目普及要不得

随着司马相如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汉赋也再次被提起。近年来,经典诵读在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华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不少传世名篇佳作。不少家长甚至学校因此提出,能否在中小学中普及和诵读汉赋?

对此,有专家评价道:大可不必。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大明研究司马相如30余年,他说就算自己读,也难以保证不读错。司马相如在古文字学上颇具造诣,其成就之一便是于作品中创造大量生字、怪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但也为文章蒙上了晦涩的面纱。

可见,专家读起来都“恼火”的汉赋,如何在中小学普及和诵读?事实上,对司马相如《子虚》《上林》二赋这样的汉代大赋标志性作品,只要大体理解其中的文化精神,了解其中的褒扬正义、摒弃丑恶、批判骄奢淫逸、主张勤俭节约等就足够了,并不需要在中小学普及和诵读。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很深厚的情结。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瑰宝,值得传承。然而,分不清这些“瑰宝”中哪些可以普及和诵读,而哪些又属于大体了解范围,家长并没有搞清楚,于是便导致“迷信”经典,很容陷入“读经班”这样的套路中,使孩子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读经班”的蒙蔽下,有些孩子把正常学业都耽误了。

中国自古就有崇尚文化的传统,对古文化的推崇更甚,这当然无可厚非,甚至应该受到鼓励。但崇尚传统文化,还应注重其与现实社会有矛盾和冲突的方面,尤其是在尚不能读懂的情况下就盲目推崇,甚至还要普及,这明显是“跑偏”。

我国不少传统文化值得传承和发扬,但并非一定要达到在中小学普及和诵读的程度。因为有些古代经典诵读起来也是一知半解,让孩子们迂腐地“摇头晃脑”诵读根本读不懂的汉赋之类,无疑是在做表面文章。如今,只要提起古典文化,有人就趋之若鹜,甚至到了遇“古”就拜的程度。而事实证明,并非所有与“古”沾边的都能普及,盲目普及要不得,必须区别看待。具备普及和诵读条件的当然可以普及,否则,难免令人怀疑是“病急乱投医”。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806 字。

转载请注明: 遇“古”就拜不可取,盲目普及要不得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