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開闢自行車專用路
6.5公里的自行車快車道
本報記者 王昊男
秋高氣爽,藍天白雲。一條紅綠相間的“絲帶”穿過高樓大廈,人們騎行其上,或匆匆,或怡然,在北京城的繁華與喧囂中,享受“快車道”上的“慢生活”。
2019年5月31日,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正式開通。它東起昌平區回龍觀文華路,西至海淀區後廠村路,全長6.5公里。其中,5.5公里為全封閉非助力自行車專用路,禁止行人、電動自行車及其他車輛進入,設計車速為20公里/小時,騎行限速15公里/小時,是騎行者的“快車道”。
這條自行車專用路將超大型居住社區和互聯網企業聚集地相連。開通後,很多居住在回龍觀、工作在中關村軟件園的市民轉變了出行方式。李睿便是其中一員。
“以前無論開車還是乘地鐵,單程都要1個小時左右。”李睿説,“現在騎車上下班,不僅節省了十幾分鍾,最重要的是,一邊騎車健身,一邊欣賞風景,心情會跟着變好。”
今年8月22日早高峯,北京市交通部門就自行車專用路起點到終點的5種出行方式進行了體驗式調研。得出的通行時間分別為:坐公交車90分鐘,乘出租車66分鐘,自駕50分鐘,乘地鐵45分鐘,騎自行車45分鐘。
與李睿選擇在上下班時騎車不同,41歲的王建通常會在晚飯後或天氣晴好的週末,到專用路騎兩圈。“一方面是為了鍛鍊,另一方面也是种放松,讓自己慢下來。”王建説。
為讓騎行者更加便捷舒適,設計者在自行車專用路的6處高架橋路段出入口,專門設置了助力系統。騎行者只需把車輪放入助力系統的凹槽中,扶着車把就可上高架。設計者將道路沿線的景觀也進行了改造,起點處的自行車主題文化公園、高架橋下的綠色廊道,已經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熱門場所。“天好的時候騎車,還能看到遠處的西山。”王建説。
“自行車專用路開通以來,截至2020年8月16日,總騎行量近200萬輛次,日均騎行量在4000—6000輛次。”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的同志介紹,“自行車專用路將繼續東拓、西延、南展,實現與現有城市慢行系統的融、通、連,通過示範效應,吸引更多市民綠色出行。”
廈門設置人車分流等候區
優化騎行需要的斑馬線
本報記者 邵玉姿
“利用斑馬線將過馬路的行人和非機動車進行分流,一下子擊中了我們日常出行的痛點。”廈門市民張曉林説。
作為廈門市人車分流“斑馬線”第一批試點路口之一,海滄區濱湖北路和海林路交叉口聚集着地鐵站、居民區、辦公區,也是張曉林日常通勤的必經之地。最近,這裏的改變帶給他兩次驚喜。
一次是在8月初,騎着自行車來到路口等待的張曉林發現,斑馬線旁多了一條非機動車專用的穿行車道。“行人在斑馬線上,自行車和電動車在車道等待,大家井然有序。通行綠燈亮起,沒有了行人擁堵在四周的顧慮,騎車很快就可以穿過馬路。”張曉林説。
第二次是在8月底,非機動車穿行車道從一條變成了兩條,在人車分流的基礎上又實現了非機動車的分向通行。“這樣可以降低穿行馬路時車輛迎面相撞的風險,騎行體驗很舒心,必須點贊。”張曉林豎起大拇指。
近幾年,隨着共享單車大量投入使用,居民出行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非機動車出行比例大大提高,原有的城市交通設置已不能滿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過去設置斑馬線主要考慮的是行人需求。” 廈門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黨委委員林祥興説,“而現在,斑馬線上人車混行,甚至出現非機動車數量遠超行人數量的情況。人車相擠,隱患突出,通行效率低不説,居民出行體驗也較差。”
“城市交通建設必須從交通參與者的需求和體驗出發去考慮。通過觀察非機動車和行人穿行習慣,設置人車分流斑馬線,滿足不同羣體一次通行的需求,不僅有效地減少了交通事故和違法行為,也優化了居民騎行體驗。”林祥興説。
接下來,人車分流斑馬線將在廈門市內全面推廣。“各路口將因地制宜進行設置,比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設置雙側分向的騎行車道,而稍小的路口,則可以通過劃定虛線設置同側分向騎行車道。”林祥興説。
長沙改造升級道路設施
醒目的路口導流標線
本報記者 申智林
下班時間,長沙市芙蓉區人民路蔡鍔路口,芙蓉交警大隊三中隊中隊長鄧嘉暉在指揮交通。手勢起落,路口的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有條不紊地通過路口。偶有一兩台電動車在變燈後性急地衝過了等候區,看見周圍車輛都停下,又不好意思地退了回去。
“自從路口改造後,非機動車不文明騎行的現象少多了。”鄧嘉暉説。
在長沙,居民電動車保有量在80萬輛以上,加上自有自行車,以及近年來大量投放的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自行車,市區騎行出門的人格外多。龐大的非機動車流湧到一起,給道路安全帶來不小的壓力。
“車輛不穩定、人羣容易扎堆、騎行路線多變,是最主要的問題。”鄧嘉暉説,特別是在各主幹道路口,紅綠燈時間長,騎行者搶行、搶道、不按規定等候,經常導致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行,秩序亂,不安全。
“要保障行駛安全,分流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是關鍵。”鄧嘉暉説。可設施是塊短板。
針對這一情況,2019年,長沙公安交警聯合長沙市住建局編制《長沙市非機動車交通組織設計指南》,對道路、路口進行重新規劃,着重解決非機動車道不連續、路權不明晰等問題,並對非機動車交通組織及標誌標線進行了系統優化,首創非機動車組合標誌。
如今,長沙城區絕大部分多車道道路,都劃分了獨立的非機動車道,並在路段起點和終點,用白色的自行車標誌和虛線箭頭,醒目標註。
更大的變化在路口。紅色彩砂鋪成的安全島,成了非機動車的專屬地。相比於原來的白色線條標誌,寫有“等候區”字樣的彩色鋪裝更加醒目。這一方面使機動車不敢也不能侵佔非機動車等候區;另一方面也使非機動車在等待紅綠燈時,被約束在指定區域。
在等候區前,一條由藍色箭頭串起的線引起了記者注意。
“那是非機動車導流標線。”鄧嘉暉告訴記者,循着導流線走,非機動車才不容易偏離道路,影響機動車通行。
目前,長沙公安交警結合樣板路口改造,對城區78個路口的交通組織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後的路口非機動車通行條件得到改善,“機非混流”現象減少,路口通行能力提升了15%以上。
非機動車駕駛員的安全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以前去街道辦事,就算只有800米的路程我也想開車,現在騎行成了第一選擇。”芙蓉區豐泉古井社區居委會主任唐可告訴記者。
樂享騎行 安全先行
本報記者 王 亮
對騎行新手來説,做足準備工作是一堂必修課。選擇何種騎行裝備?如何確保途中安全?騎行路上有哪些技巧?記者採訪了北京市自行車運動協會副秘書長、“在地球騎行”項目聯合創始人田禾。
選擇合適的騎行裝備,是做好安全工作的第一步。山地型自行車是目前國內户外騎行中的主力車型,特點是通過性能強,能夠適應各種路面。公路自行車是傳統賽車類型,更追求速度和科技感,適合柏油路面。車友可根據騎行路線,選擇適合的車輛。
户外騎行,頭盔必不可少。目前市面上有半遮式頭盔帽、快乾頭盔帽、單孔頭盔帽等多種類型,功能各異。秋季騎行,半遮式頭盔帽是不錯的選擇,在保護頭部和頸部之外,不僅材質柔軟,佩戴舒適手感好,而且能夠防塵阻風,保暖效果也不錯。購買時儘量選擇經濟承受能力內品質較好的頭盔,保護頭部非常重要。
選擇合適的騎行服也很有必要,其中騎行褲的挑選最為講究。安全、防濕、減震的護墊能夠保護騎行者的臀部和大腿肌肉,並且帶來良好的騎行舒適度。
騎行鞋基本屬於專業車手和高等級騎行愛好者的專屬,有特殊裝置與腳踏固定,以更省力和平衡帶動踩踏提拉。建議至少以運動方式騎行超過300公里後再考慮是否使用騎行鞋,初級愛好者使用硬底鞋體驗騎行即可。
不論是入門車,還是價值不菲的品牌車,都要養成每次運動前檢查車輛的好習慣。保養車輛也是一門手藝和學問,建議每次出車運動後,自己動手對明顯泥垢和軸承處進行清洗、擦拭、減壓和調試等保養處理,也可定期送具有機械師資質的修理處保養。
新手在下坡路段尤其是轉彎處騎行時,要注意控制騎行速度。騎行事故絕大部分發生在下坡路段。通過下坡路段時,保持視線向前看,採用蹲伏姿勢,踏板保持水平,屁股後移並降低上身重心,同時注意與前車保持車距,一般建議超過20米。
任何情況下都要注意躲避機動車、電動車、行人及動物。爬上坡前,注意儘量加快呼吸節奏。在任何路段遇到減速帶,必須提前減速。
騎行過程中應不玩手機、不聽音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保持文明騎行禮儀。
小貼士
西安城牆景區
西安明城牆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區,周長13.74公里,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城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古代建築設施。遊客可以登上古城牆,騎行遊覽。在東南西北4個城門都有自行車租賃點,有單人車、雙人車、兒童車滿足不同遊客需求。
合肥廬州公園
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西北部的廬州公園,佔地約480畝,綠地率達85%,是以健康為主題的開放式城市綜合性公園。
公園內有長2.3公里、寬5米的環形賽道,由騎行道和漫步道兩部分組成,地面上的“自行車”標誌與“健康步道”標誌清晰可見。
步道每隔500米設有健康標誌,寫有運動經過該段路程所消耗的卡路里數。步道途經滑板公園、兒童樂園、籃球場、網球場等運動場地,吸引了不少市民。
唐山南湖公園
南湖公園位於河北省唐山市中心南部,佔地約30平方公里,由採煤沉降區改造綠化而成,目前是集湖水、綠地、城市森林、花草於一體的生態景觀。公園內長5.8公里的青龍澤環線頗受騎行愛好者歡迎。
以世園會2號門為起點,沿南湖大道向東北方向騎行,可見鳳凰台、遊船碼頭和青龍澤。轉入青龍潭北路,依次經過濱湖廣場、龍珠碼頭、放生台等處,環境優美。沿環湖路轉而向南,可見兒童垂釣園中家長與孩子戲水玩耍。環湖路終點是一處仿古建築,攝影愛好者常在此取景。
去年,環湖路鋪設了地膠,將騎行、輪滑、跑步等道路區隔開來,運動安全有了更好的保障。
(本報記者張丹華、遊儀、張騰揚整理)
版式設計:張丹峯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7日 07 版)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