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行遊敦煌」千年守望,敦煌在召喚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休閒

自人類開始探索世界,對於未知的嚮往與探索,是支撐人們前行的源動力。

我們以“地理篇、征途篇、風範篇、生態篇”,再現征途天地的“地道風物”,與諸位共享。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敦煌,輝煌十朝代,綿延1500載

這一切,源於歷代先賢的開拓進取、執念前行

因為他們的接力守護

他們的持續奔走,他們的義無反顧

敦煌這個20世紀最有價值文化發現的地方

得以在歷次家國動盪中得以保護下來

地 道 風 物

華夏風範

眾神相遇,篳路藍縷

◆ ◆ ◆ ◆

莫高窟

是一千年的佛教史,一千年的繪畫史

一千年的雕塑史,一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是一部千年的中華形象歷史

“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塞納河畔藝術家,立誓以身侍敦煌

自從塞納河畔與《敦煌石窟圖錄》

命運般的相遇之後

敦煌就走進了常書鴻先生的生命

常先生的選擇

讓他從巴黎上流社會里時髦藝術家的生活

變成了西北荒漠裏的石窟管理員

作為創建敦煌藝術研究所的首任所長,當常書鴻1943年初到敦煌的時候,沒有辦公用房、沒有宿舍、沒有電、沒有自來水,經費拮据、職工缺少、辦公設備匱乏,他們把莫高窟九層樓前的破廟當作辦公室,將馬廄改造成宿舍,睡土炕、用土凳子、土桌子、土沙發,大家用着油燈,麪粉自己磨,伙食自己管,購買生活用品或是看病求醫,還要步行橫穿五十里沙漠戈壁去敦煌縣城。

20世紀40年代,國家正處於戰爭時期,民不聊生,更別説偏遠的敦煌。敦煌當地的老百姓不知石窟價值,砍伐石窟前的防風林用來燒火做飯,在窟前養牛放羊。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使窟內壁畫逐漸褪色,木製柱子遭蟲蛀侵蝕,建築房檐也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當時,莫高窟一層洞窟基本是被流沙掩埋的,他們幾乎用雙手清除了數百年堆積在300多個洞窟內的積沙,修建了長1000餘米的圍牆。

當時,在洞窟內臨摹壁畫非常困難,洞窟坐西朝東,上午窟內光線還有一點,下午基本就沒了光線,只能一隻手提煤油燈,一隻手臨摹壁畫;而且,臨摹壁畫所用顏料幾乎很難買到,只能自己尋找有顏色的礦物質研磨製作:紅泥用水漂淨加膠做紅色顏料,黃泥做黃色顏料,其他顏色找代用品……

1954年10月25日,千佛洞終於通電。常書鴻及美術組的員工都極其開心,他們早早吃完晚飯,在洞窟中等待電燈亮起。晚上6點,轟隆隆的發電機聲音劃破寂靜的沙漠,所有的電燈在同一時間打開,整個莫高窟在漆黑的夜晚閃閃發光。

後面掛着一台發電機

“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為“探尋民族藝術的寶庫”,從法國巴黎而來;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堅信“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從北京大學而來;

敦煌研究院現任院長趙聲良“敦煌學也應該中國人來做”

一封自薦信從北師大來到敦煌;

……

歷代守護者,此生無悔入沙海

只因一聲“守護心中天地,敦煌在召喚”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