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錢幣收藏:清代紙幣的收藏方法,初學者的必經之路!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休閒


清代官方發行的紙幣

清代紙幣主要分為官方和民間發行的兩大類。普遍觀點認為,官方紙幣是清代末期咸豐年間開始發行的。有關史料記載,順治剛入關的時候,發行了叫做大清順治寶鈔的紙幣,但只見了文獻記載,未見過實物,現在還不能肯定尚有此物否。

清政府對紙幣發行的態度是謹慎的,他們曾認為,紙幣只能作為權宜之計,不宜作為國家正式的貨幣制度。但是,由於清末圍剿太平軍使軍費支出浩繁,財政窘迫,籌劃艱難,清政府無奈在咸豐三年(1843年)二月和九月上諭户部,正式發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寶鈔”。户部官票以銀兩為單位,從壹兩、叁兩、伍兩、拾兩、伍拾兩發行,一直流通到咸豐十一年,因為當時公私款項和納税都用這個票,到後來就隨着流通開始貶值了,後來,民間和官方都在儘量避免使用户部官票,所以它自然地就被淘汰掉了。


大清寶鈔則是以制錢為單位,分伍佰文、壹千文、壹千伍佰文、貳千文、伍千文、拾千文、五拾千文、佰千文共八個面值。當時清政府規定“銀票即是實銀,錢鈔即是制錢”,在使用時,在政府各種支出和税收中搭收一半銀票,但因為各地不認真執行,甚至有外商在民間低價收購充抵關税,使鈔票迅速貶值成為政府累贅,到了同治元年就停用了。

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盛宣懷開始向朝廷申請創辦了第一家官商合辦的中國通商銀行,它是一個半官民間提款的商業銀行,它要早於官方。大清户部銀行在光緒三十年開始成立,三十一年的時候開始發鈔,只做出了龍圖載灃頭像那張紙幣的樣幣,沒有發行流通。後發行使用了大清户部銀行兑換券紙幣。在清代除了官方户部,其他省份也開始了成立銀號。


民間商號發行紙幣

通常來講,民間商號發鈔需中央機關允許的,但是有清朝很多錢莊發行的紙幣是沒經過允許的。民間商號發行也分銀兩票和制錢票兩種,它都可以兑換現銀和兑取制錢的,也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當時民間機構發行的紙幣,基本上都是木板印刷或牛角板雕刻。雕刻木板技術上更容易,造價成本也不如銅板高。牛角板沒有整的,基本都是用九塊或者是十塊拼出來的。

民間發行的鈔票,它跟官方相比,印刷簡陋,工藝和防偽措施較為簡單,紙張基本上還是採用宣紙,木板印刷。當時有一部分資金實力比較雄厚的私人錢莊,也採取到國外印刷鈔票。官方印鈔用的宣紙非常厚,民間用的宣紙很薄,不容易保存,拿在手裏一揉就碎。這類紙鈔並不太注重在用户手中保管期有多長,一旦破損或字跡模糊,商號就不進行兑換,這與現在政府回收舊票不大一樣。把責任就全都給了用户了。

這種民間上好發行的紙幣,流通範圍並不是很廣,通常在同家商號的分號或這家商號所在的地域範圍周邊使用,有其侷限性和不規範性。


何謂兑票

兑票是專門到銀行去兑換用的,明代已有,當時稱為會票,既此地開出來的票,可以到其他地方去兑換現銀。到了清代,兑票稱為大清銀行兑換券,不僅僅是兑取銀兩的功能,它還可以在市面上流通。但是流通範圍特別小。面值一元的紙幣兑換一塊銀元。

清末紙幣的弊端

清代紙幣的弊端主要是無法兑現十足銀兩。地方商號或者那種私家銀行包括地方官方銀行都做不到。户部官票到官方的銀號裏去換現銀,有的時候換不出來,即使換出來了,也是給你打折扣的。你比如説你拿着一兩的户部官票去了,只能換九六銀。這種弊端,使得紙幣到後期在民間不大有人認可了。


當時很少有人拿它去兑換現銀,一個就是在市面上流通,再一個交國家税收、税費。因為當時的紙幣也具有這樣的功能:“凡持票……將官票兑換銀兩者,一切税苛捐向京外各庫,一概收減每錢超兩千文,抵換官票銀兩。”甚至由此發展出另一種職業,即專業倒錢者。他們從民間低價收上銀兩票、寶鈔,再提高一點價格把它賣到大户人家去交税,從中掙取差價。但是買的大户人家也有他的用處,他拿它去做十足的消費了。

清代紙幣辨偽技巧

清代咸豐朝的紙幣豎方形,尺幅較大,雖為二色或三色套印,但色彩單調,印刷技術並不複雜,民間多能仿製。當時的官府既要防止民間偽造,又無技術措施,只好在票面上加蓋官府印鑑,用以保證信譽和增強可靠性。所發行的銀票寶鈔總體要經過印刷,蓋官府印鑑、手寫這三道工序才可能發行。辨偽也可以就從這三個角度看。


1、雕版

咸豐三年開始始發的大清寶鈔户部官票,都是利用銅版雕刻,然後手工印刷。當時的一種宣紙,高麗紙比較厚,纖維也比較粗。紙張易於使用,韌性比較強。用雕刻板刷色來印刷的,印刷方式比較傳統。印到這個紙張以後,紙上反過來的墨色是凸出來的。現在咱們做偽的這些基本上都是用原票掃描,印出來以後,它沒有凸起的感覺。

到了後期,光緒晚期,發行的各省和咱們中央機關銀行發行的鈔票都是委託財政部印刷局用現代印刷機印的具有凹凸版的鈔票。各省委託國外印刷也都是現代印刷技術印刷出來的鈔票。已經跟現在彩票比較接近了,有防偽水印,有凹凸版,紙張都是用專業印鈔紙。跟咸豐年已經有很多區別了。它的辨偽相對容易得多。


2、各類印章滿語篆文

在未發行紙幣連存根共同蓋一個完整的章,當發行的時候它要把正票裁走,留存根。將來票收回來的時候,要對,對上去以後這個票就入庫了。這所蓋的就是騎縫章,此外,票上還有票面認證章、花押、防偽章等等。滿文用九疊篆,清代官印的特點,一半是漢文,一半是滿文。

3、手寫的流通記錄

古人也會擔心假鈔問題,所以鈔票流通道某一地,就記錄下來,如何使流通到此地,何時收過該票等,記錄在紙幣的背面。對於咱們現在收藏者來講,是一個重要證據。因為流通記錄越多,鈔票為假的可能性就越小。像這些墨筆字都是當時寫的,寫完之後還蓋有印章,古人的書寫風格現在作偽一般較難摹仿,可作為鑑定手段之一。

如何把握紙幣收藏

面值最重要

清代紙幣雖然説存世量少,但是作為一個收藏系列,品種還是比較很多的。紙幣收藏最重要的是面值,次是發行年份。再次,按固定的發行單位收藏。比如説户部官票是中央機構發行的,但是它在直隸省流通時要加蓋直隸章,那麼發到江蘇,要蓋江蘇的章。各地都有所不同。


拍場上的紙幣未必貴

大家有一種誤區,覺得拍賣場的東西稍微貴一點,其實不見得。有一部分民間市場完全見不到而權威著錄上確實有記載的紙幣,價格可能會很高,但還有很大部分紙幣甚至低於市場價。

市場上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認為年代越久遠的東西價格就越貴,沒看到這類藏品在市場上的存世量,常常會為自己的藏品開一個天價,以為是清代的就值幾萬或者十幾萬,其實不然。拍賣價格有時偏低,同時,所拍的藏品基本可以達到保真,因為它經過專家的篩選,又是藏家選送幾道篩選,初學者們從拍賣公司選幾個專題,參與一下競拍,先有了保真的作為參照物,再到市場上去選去挑。


收藏的心理不能浮躁

收藏到一定程度,自然會去向最高的方面去發展,因為他要成系列。清代紙幣以5萬為一個關,5萬以上在收藏圈裏稱為名譽品,即非常有名的票。作為初學或者剛介入這個收藏,你不要去追這個大的名利品。他像書畫收藏中名頭大家的作品,價格非常高了。一般人或者初學者不適於嘗試。

舉例來説,在06年以前的時候像大清寶鈔五百文或一千文,那麼它才三五百塊錢一張。08年漲了一千塊錢,在06年之前,你比如説像户部官票一兩,那時候的拍賣價格只在一千兩百塊錢到一千三百塊錢,現在最高的時候,在今年春季成交,就是一兩已經達到三千兩百塊錢左右。它在不斷地在上漲。五無論品種,價位仍然看漲。這就適合買入。人們現在偏愛有年份的藏品的心理,融入了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的藏品具有當代藝術品缺乏的穩定性。

對古鈔品相的要求就不會像收藏人民幣那樣嚴格。達到8品,即整體屬於完整,就可以從事收藏。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