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五一”之後,提振內需仍是關鍵 | 新京報社論

“最熱五一”之後,提振內需仍是關鍵 | 新京報社論

如何把旅遊業所展現的信心,傳導至更多產業也至關重要。
“最熱五一”之後,提振內需仍是關鍵 | 新京報社論
新京報社論
五一小長假剛剛過去,一系列關於假期的數據隨即出爐。據央視新聞報道,商務部商務大數據監測顯示,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18.9%。全國示範步行街客流量、營業額同比分別增長121.4%和87.6%。
文旅部披露的數據也顯示,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合計2.74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480.56億元,均超過疫情前的2019年。國家税務總局公佈的數據,也印證了火熱程度:五一假期,全國消費相關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4.4%。其中,服務消費和商品消費同比分別增長28.7%和19.5%,反映居民消費意願有所增強。
從各個部門公佈的數據來看,受疫情影響三年的旅遊業,今年五一終於“滿血復活”,被稱為“史上最熱五一”絲毫不為過。這也無疑再一次證明,激活消費所帶來的巨大潛力。當然,也要看到假日經濟的特殊性,這並非中國經濟的常態。
現實是,在五一假期所帶來的短期刺激之後,接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讓信心進一步“擴張”,在假期之外的更多場景中,進一步修復預期、激活內需,把短期的爆發延續成為長期的增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4月2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同樣對促進消費作出了部署: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促進文化旅遊等服務消費。可以看到,在消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化、商業、旅遊三大領域,將是促進消費的重中之重。
事實上,改革開放40餘年來,旅遊業的發展增速一直高於GDP增速,是釋放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這是因為旅遊業產業鏈條長,對景區、酒店、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的消費具有直接拉動作用,且可實現多層次消費和可重複消費。
而從今年五一旅遊產業“狂飆”來看,各地正在把旅遊視為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的“主戰場”。由此也能夠看出,決策層的“消費優先”定位,為各地發展旅遊產業、提振消費指明瞭清晰方向。
回過頭看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8%,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6%,較去年全年大幅提升,特別是服務消費明顯恢復,接觸型、出行類消費快速回暖。因此,其實不只是服務業,如何把旅遊業所展現的信心,傳導至更多產業也至關重要。
按照4月30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PMI數據看,4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49.2%,服務業恢復性擴張與製造業增長不確定性增強的狀況進一步凸顯。特別是,製造業在手訂單指數回落幅度小於新訂單指數,且處於2012年以來91%分位水平。
此外,4月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連續第二個月回落,也指向製造業投資信心尚不穩。這意味着,製造業面臨需求放緩壓力,這也反過來進一步説明提振需求的重要性。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最完整產業鏈的國家,在先天優勢加持之下,製造業完全有能力為不斷增長的內部需求提供更好的供給,完成向高端智能製造的轉型升級。
以消費電子為例,作為創新迭代最快的市場,中國消費電子企業也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了越來越頭部的位置。但持續向好的前提是,製造業的信心能夠如同服務業一樣,得到有效恢復。
以此而言,今年五一假期所展現的旅遊產業信心恢復,僅僅是提振內需中的第一步。如何進一步激活整個生產供應鏈,讓上下游動起來,打通內循環的堵點、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才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劉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6 字。

轉載請註明: “最熱五一”之後,提振內需仍是關鍵 | 新京報社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