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刻:漫談內山的中國觀兼及其他

  蘇軾有七絕《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我們在自己的土地上過着一成不變的生活,往往忽視了觀察自我思考自我,不易察覺一些存在的問題,不由得不識了生活的真面目。近來有美國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日本青年加藤嘉一,德國青年雷克等都從他們的角度幫我們進一步的瞭解自己。


 

    而今天將要提到的是他們的前輩。我們打小從課本里知道,與魯迅先生親近的日本人中除了藤野先生就是這位內山完造了。內山先生的書店獨家出版魯迅先生的《毀滅》等進步刊物為魯迅先生的摯友,結識幫助進步青年和左翼鬥士名流等 ,如果你看過許鞍華的電影《黃金時代》應該對蕭紅蕭軍在內山書店拜會魯迅先生有深刻的印象。內山完造自起漢語名字:鄔其山。我們可以在這本《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的漫談中多次看到他引用自己的中文名。

  魯迅先生在序言中講到日本人愛作結論而漫談則不同如老朋友茶餘飯後一起聊天。而內山完造行走中國凡二十餘年,用一些勝於雄辯的事實給日本讀者一個瞭解真實中國的切面,同時國人看見這樣的文字也該有一些自省和內在的思考。

  本書篇幅比較短小,但絕不乏味,屬於新星出版社新近用心推出的好書不老系列,該系列均篇幅不長卻發掘了一些過去是遺珠之憾的經典。這本《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共計11.5萬字,書中附有蔣百里所著《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作為對比閲讀。蔣百里的文章也是鞭辟入裏,入木三分,小小的篇幅卻深刻地揭示了日本的社會風貌和歷史沿革。我們知道蔣百里是民國初年著名的軍事家, 他在其著名的《國防論》中扉頁即闡釋對中日交戰的看法“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這也成了國軍抗日的根基,持久戰理論的源泉。就如同他在這本《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結尾的最後一句話“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講和”。可見蔣先生對日本研究之透徹。

  內山先生在《幫之一種》中談到維繫中國社會組織的核心,即作幫。即同鄉人。你是否能夠記起徐克在《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中為我們呈現的廣東會館,他們團結他們互愛他們擰成一股繩,當面對京城一霸大平號油廠趙天霸時,廣東會館傾盡全力也要保住同鄉之間的臉面和尊嚴,這就是幫的力量。而彼時,日本人一提到幫就想到的時候上海青紅幫這樣的黑道,內山先生就是通過他的文章來扭轉這類偏頗。

  《零賣賤賣》中,東洋一向以為中國人為未開化之人。而內山觀察到,中國民間貿易是一種“多麼富於優美的人情味,奔流着温血的買賣方法呀,這便是中國式”。中國的商家不欺販夫走卒總以人情味的多施與一點貨物而維繫着人間的温暖。

  在研究中國人根性的漫談《三類根性》中有反思島國根性“日本人因為過的是大洋中的孤島生活,不知不覺間受其影響,無論什麼事情都是一板三眼,養成直線生活的習慣和日本人異常的潔癖性”,而對中國人安於現狀,不緊不慢也深表擔憂。

  《因人定價》中更是深得三昧地指出,中國人的思想境界:“天地是大戲場,戲場是小天地”。

  《木與竹》中指出中日之間的差異在於日本人做事一板一眼“直線生活融通性缺乏”,“反之,曲線生活則富於融通性”中國人像竹子般富於融通性有異常堅韌。在《天無絕人之路》中斥責日本研究者迷信數字統計而不深入生活地來研究中國。“以為唯統計和數字才絕對可信,所以對於寫明瞭統計與數字的東西,益發常遇到與期待相反的結果,也屬當然了”。

  在最後的《針尖與拳頭》中,內山先生在對中日關係的看法上表示“所以現在説要突然變更雙方的看法觀察法,到底是不可能的事情”。

  讀罷《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除了佩服內山完造作為旁觀者清的看到了當時中國不為人知或者中國人不自知的一面,也對中日友好有了內山這樣的橋樑感到欣慰。內山完造之所以能成為民族魂周樹人先生的摯友是有道理的。最後還是感謝新星出版社這個用心的系列,依然借用那句:“好書不老,常讀常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72 字。

轉載請註明: 豆瓣一刻:漫談內山的中國觀兼及其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