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戰爭(1337-1453年)進展到15世紀20年代末期,法國北部大部分地區被英格蘭佔領,首都巴黎早已淪陷,通往法國南部的要塞奧爾良遭英軍圍困,法國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1429年,民族英雄貞德成功解圍奧爾良,點燃了法國人民反抗侵略者的燎原烈火。1435年英格蘭的盟友勃艮第公爵倒戈,百年戰爭戰局扭轉。此後近20年,在法國收復失地的過程中,法軍先進的火炮發揮了關鍵作用。
奧爾良圍城戰(1429年)早期火炮威力不足多數學者認為歐洲最早的火炮出現於14世紀20年代。當時的火炮炮管形狀為花瓶狀,與中國早期的火炮頗為相近,歐洲火炮的設計思路很可能直接源自中國。
歐洲早期火炮主要發射長箭或長矛,火炮使用的火藥量也很低。百年戰爭早期的1346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為攻取法國北部港口加萊配備了至少十門火炮。1350年德國製造出銅錫合金火炮,射程可達數百米。1378年德國奧格斯堡的火炮射程已超過1500米,炮彈重量已達120磅。
不過相對於中世紀晚期的堅固城堡,由於炮彈初速度較慢以及炮彈較輕,早期火炮的破壞力有限。火炮能摧毀的建築是城堡內的教堂和民房,其威力並不比拋石機等傳統攻城設備更強。
14世紀20年代的花瓶式火炮15世紀初期,火炮炮身已變為管狀炮筒,炮彈通常是石彈,這一時期的大型火炮通常稱為射石炮(bombard)。射石炮炮筒很短,炮筒長度對炮彈直徑之比(炮徑比)在1-1.5之間。火藥佔據炮管底部向上60%的空間,石彈突出於炮管外面。
火藥裝填是一個複雜耗時的過程,而且每次發射後,炮筒要冷卻一段時間才能重新裝火藥,實際上當時的火炮一天內發射不了幾次。不過隨着火藥價格降低,火炮也越造越大。1409年,勃艮第公爵擁有的射石炮可以發射重達900磅的炮彈。
在15世紀20年代中期之前的百年戰爭中,炮彈可對城牆造成一定程度的損毀,但還不能產生毀滅性的打擊效果,圍城戰依然是漫長艱苦的,通常會持續數月甚至超過一年之久,最終導致守軍投降的是糧食補給的耗盡。例如,1418年7月到1419年1月,英軍多門射石炮對里昂狂轟濫炸。里昂城遭到嚴重破壞,但投降是因為飢餓難耐。1421年,巴黎附近的莫城被圍困7個月之後,糧草斷絕被迫投降。
火炮革命從15世紀10年代開始,相關技術的累積改進提高了火炮的射程、威力和精確性,其中兩項改進最為關鍵。
首先是炮筒製造技術的突破,炮筒大幅加長,炮徑比已經達到3:1甚至更高。“炮筒長度的增加能夠使彈道方向更加準確,也能使炮彈離開炮口瞬間的初速度更快”,初速度提高不但加大火炮的射程,更令炮彈的破壞力大增。炮管加長還產生了一個連帶好處——火炮發射速度也大幅提高。炮徑比是火炮改進的重要技術指標,16世紀下半期歐洲火炮的炮徑比基本在20:1以上了。
其次,火藥製作也有重大革新。粉末火藥被顆粒火藥取代,後者燃燒時間長,能令炮彈在炮筒裏獲得持續穩定的推力,因而具有更高的初速度。當時的火炮專家認為顆粒火藥的威力是粉粒狀的三倍。此外,火炮製造成本隨着新的鍊鐵技術推廣和火炮工匠技巧的提升逐漸降低。
15世紀的小型加農炮和火銃20年代中期的部分圍城戰中,改進後的優良火炮初露鋒芒。1423年的聖敍藏圍城戰以及1424年的蓋隆圍城戰,在英格蘭炮兵部隊的持續打擊下,守軍因城防被摧毀投降,而非飢餓。不過,英格蘭人的火炮性能遠非最優,面對強化加固過的城堡依然只能採用餓降策略。
相比之下,英格蘭的盟友勃艮第的炮兵力量則強大得多,幾天炮轟就能令守軍屈服,比如1433年的阿瓦隆圍城戰。1410-30年代火炮性能的提升終於顛覆了圍城戰的攻守平衡,被現代史學家視為一場火炮軍事革命。
1435年勃艮第公爵支持法王查理七世後,法軍開始收復失地,1437年巴黎光復,1441年香檳地區重歸法國,1444年法國與英格蘭簽訂圖爾斯協議。40年代,火炮技術仍在不斷改進。雖然改良的鍛鐵火炮製造技術可以生產較長的炮筒,但發射時容易炸裂。青銅鑄造開始取代鍛鐵,前者造價雖高,但作為一個整鑄體,性能安全。
法國布列塔尼地區的中世紀城堡1449年,百年戰爭烽煙再起。由於法國(以及勃艮第人)擁有最先進的火炮技術和強大的炮兵部隊,百年戰爭的最後幾年,法軍勢如破竹,迅速摧毀英軍要塞和城堡。1440年阿夫勒爾曾抵抗英軍三個多月,1449年在法軍17天的炮擊下就投降了。1450年,法軍僅用16天就轟塌了貝葉的全部城牆。1450年,英軍的100多個城堡被法軍迅速奪取。法國諾曼底和阿奎丹地區就是被法國炮兵部隊收復的。卡斯提隆戰役
1453年的卡斯提隆戰役是法國的收官之戰,與百年戰爭早期大敗於英軍的克雷西戰役形成鮮明對照。法國工兵在卡斯提隆城外深挖壕溝修築陣地,法軍步兵6000人,隨軍火炮300多門,另有一支1000人的騎兵;去卡斯提隆解圍的英軍總兵力9000人左右。7月17日英軍騎兵和步兵盲目地向掩體保護的法軍發起攻擊。
1346年的克雷西戰役,法國騎兵自下而上攻擊以逸待勞的英軍。而到了卡斯提隆戰役,法國的強力火炮和火繩槍高效無情地射殺英軍,正如克雷西戰役英格蘭長弓手以箭雨血洗法蘭西騎士。是役,法軍傷亡100人,英軍4000人,完全是克雷西戰役傷亡的反轉。
卡斯提隆戰役(1453年)百年戰爭一頭一尾的兩場戰役意義非凡。卡斯提隆戰役是火炮革命以來,火藥武器起到關鍵作用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克雷西戰役則是以英格蘭長弓手為代表的步兵革命的經典戰例。英國人憑藉長弓這樣犀利的遠程武器,在戰爭早期佔盡優勢。法國人對軍事科技尤其是火炮技術的持續投入,終在遠程武器上更勝一籌,反敗為勝。英格蘭人對長弓過於自負,影響其後來對火繩槍等先進火藥武器的引進和使用。
1453年更具歷史意義的戰役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在土耳其人12門巨型射石炮和無數其他火炮的猛烈轟擊下,三道高大城牆也保護不了屹立千年的君士坦丁堡,被炮彈擊中的建築和城牆無不“粉身碎骨”。火炮改變了百年戰爭的走向,加速拜占庭帝國的滅亡,終結歐洲的“黑暗中世紀”,並且開啓了熱兵器淘汰冷兵器的漫長曲折過程。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年戰爭之後,法國的火炮優勢在國內外反覆上演。割據的法國地方貴族在火炮威脅下被迫歸附法王,法國中央集權大大加強。意大利戰爭(1494-1559年)前期,法軍攜火炮部隊之勇,迅速攻佔一個又一個意大利城堡。
法國火炮驚人的破壞力刺激了意大利城邦發展新型防禦堡壘。1515年,第一座能抵禦火炮攻擊的堡壘在教皇國建立起來。16世紀20年代以後,意大利各地的防禦工事普遍築有低矮厚實的城牆,並從城牆向外延伸出三角形稜堡。
稜堡防禦體系與中世紀高大屏障式的城牆相比,這樣的防禦工事可以減小打擊面積,承受住火炮打擊,並確保交叉火力覆蓋城牆四周。城牆厚度的增加令守軍能使用與攻方火力不相上下的護城炮,更抵消了攻城軍隊的優勢。意大利防禦體系掀起了新一輪的軍事革命,歐洲圍城戰的防守方重獲優勢,攻方即使獲勝,也必付出巨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