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紅樓夢》
《紅樓夢》一書中有太多值得我們細細研究的情節,而其中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人之間的關係更是讓人猜測不已,而仔細研究過的讀者就會發現,之所以能產生這麼多的猜測,根本的核心在其中一個人物身上,那就是薛寶釵。
薛寶釵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估計沒有人能夠給出確切的答案,因為書中薛寶釵雖然是主角之一,但是她時刻都是温柔賢淑,善良樂觀,整本書幾乎找不到她情緒上有大起大落的部分,而反觀林黛玉,三天一小哭,五天一大哭,眼淚都是為賈寶玉而流,我們通過這些就可以判斷出林黛玉喜歡寶玉,並且黛玉的喜怒哀樂都是圍繞寶玉展開的,可是薛寶釵呢?除了哥哥薛蟠拿她和寶玉開玩笑那次發怒了,再無其他心緒上的波動。
而這也從側面解釋了,偌大的大觀園,眾多優秀的女子,林黛玉為何偏偏一直對薛寶釵心懷敵意?因為以林黛玉的冰雪聰明,園中所有女子的心思她都能看透,襲人對姨娘地位嚮往,黛玉便時不時叫她“嫂子”打趣她;史湘雲心中有着一個詩情畫意的世界,黛玉就和湘雲一起作詩,初次之外,迎春的呆板懦弱、探春的爽利決斷、惜春的冷漠無情,黛玉通通看在眼裏,所以她從來沒拿這些人當自己的“情敵”。
唯獨到了薛寶釵這裏,黛玉看不透她。她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想要什麼,黛玉一點都看不出來,薛寶釵就像一口沒有水的枯井,從井上扔下去一塊石頭,不管等多久都聽不見石頭落地的聲音,黛玉的恐懼由此而來,她的聰明才智在薛寶釵面前似乎顯得軟弱無力。
而在書中各處,我們都能看到寶釵的學識,勸誡寶玉別喝冷酒,因為喝下去要用五臟六腑去暖它,容易傷身,黛玉在旁聽的心酸,拿前來送暖爐的雪雁出氣;惜春作畫,寶釵一口氣説出所要用的各色大小筆刷、紙硯、大缸,零零碎碎三四十件;而最經典的是寶釵的人生哲學,這點在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中得以體現:
寶釵在禪學方面的境界是很高的,她一句“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引得寶玉差點開悟。隨後和黛玉等人找寶玉,又講了五祖弘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典故,成功將寶玉的心性移回來,這個情節堪稱經典之處在於,我們瞭解了寶釵的世界觀。
寶釵自己能悟透天地間的真理,但是她卻並沒有放縱自己的心性,而是將其拉回人間,因為她知道,不管如何,只要還有這肉身的束縛,自己終究脱離不了這個人世間。而這一點寶玉和黛玉就看不透,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寶玉和黛玉是同一類人。
寶玉身為男子,本該建功立業,委身於經濟之道,但是他自認為自己“悟”了,所以便看不慣人世間的一切,看見男子便覺濁臭逼人,看見結了婚的婆子就説人家是“魚眼珠”,其實這是一種和世界對抗的表現,這一點與塞林格的《麥田裏的守望者》主人公——16歲的霍爾頓的心態是完全一致的。
而《麥田裏的守望者》中最經典的名言便是那一句:
16歲的霍爾頓不滿這個世界的一切,看誰都不順眼,導致他想離家出走找個農場度過自己的餘生,這個討厭孔孟之道,罵別人是“祿蠹”的寶玉如初一轍。
黛玉之所以比寶玉看得清楚,是因為她是個女子,她沒有寶玉來自於父親賈政的巨大壓力,所以她始終能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清別人,並分析自己,而薛寶釵則更上一層,她看清別人,也看清了自己,更看清了這個世界,所以她選擇臣服於這個世界,這也是每一個“人”都應該經歷的思想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