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11日,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舉辦防治疫病中醫古籍展示活動,曬出了數本清代時期的防治疫病的中醫古籍原本,其中包括了抗擊新冠肺炎的中醫藥治療方案,並向社會發出了關注、保護古籍的呼籲。
中醫古籍藴含現代防疫方法
不久前,“網紅醫生”張文宏建議大家多喝水、多吃雞蛋、多喝牛奶、多吃水果。
其實,這一説法在中醫古籍中同樣得到印證。
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長張正教授説,《温疫論》提出“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書中舉例説“三人冒霧早行,飢餓者死,飲酒者病,飽食者不病”,這些實際上與現在講的要攝入足夠蛋白質、提高免疫力道理相似。
1642年,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吳有性撰寫了《温疫論》,它是我國第一部治療瘟疫的專著,是中醫温病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誌性著作。《温疫論》中創立了“戾氣”病因學説,強調温疫與傷寒完全不同,明確指出“夫温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温疫論》創制了達原飲等治療瘟疫的有效方劑,對後世温病學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醫治療新冠肺炎的指南中,達原飲用於輕型的濕熱藴肺證。其中檳榔、草果、厚朴三藥,更是廣泛應用於新冠肺炎輕型(寒濕鬱肺證、濕熱藴肺證)、普通型(寒濕阻肺證)處方中。
戰疫中,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也發揮了不小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被用於臨牀治療確診病例的清肺排毒湯就來自於此。該方由書中四個方子組成,即麻杏石甘湯、五苓散、小柴胡湯、射干麻黃湯加味組成,前三方來自《傷寒論》,後一方來自《金匱要略》。
中醫對瘟疫的記載可追溯至《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黃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傳染病是古代中醫關注的一大領域。《鼠疫彙編》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鼠疫專著,系統總結了此前嶺南醫家論治鼠疫的經驗,確立了三焦分治原則,活用解毒活血湯加減治療鼠疫,並結合針刺諸法,療效確切,有功於嶺南生民者甚著。
寄存服務,為中醫古籍保護開闢新道路
2011年10月19日,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被批准為廣東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現有館藏線裝書3225部22833冊,三級以上(含三級)132部,1301冊。其中入選《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善本共6部;入選《廣東省珍貴古籍名錄》的善本共78部;《汪石山醫書八種》(明嘉靖元年(1522)至明崇禎六年(1633)祁門樸墅汪氏祠堂匯刻本)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張正介紹,展示防治疫病中醫珍貴古籍,一是希望大家樹立中醫藥自信,二是呼籲市民捐贈或寄存古籍到圖書館來。“廣州中醫藥大學為充實古籍館藏,近年來通過捐贈、古籍寄存等方式,有效吸納民間收藏,在增加館藏的同時,更好地實現了對民間古籍的有效保護。”
圖書館開放古籍寄存服務,為古籍保護工作開闢了一條新路,同時引起社會對民間收藏中醫典籍的重視。張正説,2018年以來,圖書館接受到私人捐贈的中醫古籍共四批150冊。
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是廣東省內首家接受古籍寄存的圖書館,擁有良好的收藏條件和專業古籍修復技術。2016年,完成廣東省首例古籍寄存簽約,使私人藏書家秦啓明收藏的40部236冊古籍寄存於本館,同時捐贈了155冊民國圖書。2019年,秦笙先生再次向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捐贈109冊私人藏書,其中包括10種線裝古籍,共21冊。
【記者】黃錦輝
【通訊員】孟楠 廖曉健
【作者】 黃錦輝
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