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海防古堡①:蒲壯所城——古堡裏的最萌門神
元末明初,浙東南和閩東沿海一帶倭寇氾濫,明太祖朱元璋派重臣湯和與周德興等人經略海防,設置衞所,衞下領所,所又有千户和百户之分,下轄寨、台、烽堠等。後來經過不斷增修,各種城堡、寨、台與烽堠達到一千多處,構成了一條長長的海防線。
如今,這些堡寨多已在歲月中消逝,但仍有一些保存完好,值得探訪。
葉克飛訪問了這些古堡中的温州永昌堡、蒲壯所城、霞浦大京堡、泉州惠安的崇武古城,以及泉州東山的銅山古城,並帶來了一系列走訪手記。
在温州蒼南縣的山路間兜兜轉轉,稻田、茶田和樹林在道路兩側穿插,一直延伸至終點的蒲壯所城。
未見城鎮,先見城牆。各種不規則石塊砌成的城牆高聳於前,上面長滿了頑強的雜草。之所以雜草有生存空間,是因為城牆雖以塊石壘砌,但中間則以實土和碎石夯實。
大門下方的石板路,如今仍是村民們進出古堡的最重要出入口。因為入口狹窄,村中道路也窄,機動車無法通行,最常見的反而是既能載人又能載貨的三輪車。我對這座古城門的最深刻印象,恰恰來自初見時的那一瞬間,一輛快遞三輪車正在駛入。古樸的城門與現代的快遞,形成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蒲壯所城這個名字頗為拗口,其實這個名字來自於其所在的蒼南縣馬站鎮蒲城鄉。據説,蒲城原是海灣一角,因潮汐而泥沙淤積,漸成菖蒲與蘆葦叢生的海灘。1500多年前,在此搭寮墾荒者將此處命名為“蒲門”。
唐宋年間,這裏都曾駐軍,明洪武十七年,為了防範倭寇,明廷在此修建蒲城城牆。明正統八年,將相鄰的“壯士所”城併入,合稱蒲壯所,隸屬金鄉衞。1996年,蒲壯所城被評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城牆周長達2500米、高約5米的古城,北面城牆靠山,因此未設城門,另外三面各有城門,也各有甕城一座,用於禦敵與關門打狗。威遠門是東門,也是正門,南門名為正陽門,西門名為挹仙門。
走進甕城,可以見到幾塊石碑立於一側,記錄着蒲城的建城史。抬頭望去,城垛之上是名為迎陽樓的城樓,正脊兩側的鸞鳳吻獸高高挑起。走上城牆,居高臨下望向方方正正的甕城和一覽無遺的城外,便能感知這裏在冷兵器時代的堅不可摧。
這樣的設置,據説也有玄機。石板路其實是舊時的環城跑馬道,緊靠東門、西門與南門三向城牆內側,是城內駐軍平日往返於各城門的主幹道,所以專用石條鋪成,堅固平整,利於行軍。每逢戰時,部隊便可及時調度,而交接處形成的平台則是舊日敵台,可以用於整備調度和禦敵。這棵榕樹便在這裏生根,如今已是村民喜歡的納涼所在。
當年,城堡外便是護城河,如今仍存,是當地重要的灌溉河道,只是許多地方淤積嚴重,河道的寬度與深度均已不同舊日。至於當年威遠門外的吊橋,如今早已變成水泥橋,時有機動車駛過。
訴説歷史的古城牆,固然有着滄桑雄壯之美,不過我更喜歡的還是古城中的人間煙火。
明初建城時,縱橫大路以網格狀規劃,道路筆直,街巷彼此相通,便於調度和運輸。在此基礎上又有一條條小街巷,必要時可用於巷戰。所以古城面積雖小,路網卻密。街巷名字常可見舊時痕跡。如鐵械局巷當年是武器庫房,馬房巷自然是養馬之處,社倉巷用來儲糧。還有一條發祥巷,如今名字吉利,其實是諧音改成,原名是聽來殘酷的挖腸巷,當年建城民工若是犯錯,便是在這裏受罰。
古城中間的主街最為寬闊,大概在4-5米之間,早已改為水泥路面。舊時“一亭二閣三牌坊,三門四巷七庵堂,東西南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戲台”的古謠,如今倒仍可以覓得大半痕跡。
因為臨海,所以古城中不僅有城隍廟,也有沿海地區最常見的天后宮。
城中散落着舊時名人故居,主街上便有葉良金故居與葉氏宗祠。因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緣故,自然要走進去看看。蒲門葉氏於明朝嘉靖年間遷徙至此,逐漸成為當地望族,如今的祠堂建於清咸豐年間。葉良金於1854年出生於此,因家道中落,棄文學戲,譽滿浙南,不但能唱,還能寫能編,以一己之力重振温州崑劇,可惜32歲便英年早逝。祠堂是典型浙東南建築,飾有木雕。
保存最好的當屬張琴故居,此宅原來也屬蒲門葉氏,後輾轉出售於張氏。道光十二年,張琴調任台灣鎮總兵,並卒於任上。有清一代,蒲門張氏堪稱軍人世家,張琴之孫張霨曾參加甲午戰爭。張氏祠堂如今掛上了“張氏紀念館”的匾額,正堂之上有“百忍流芳”四個大字。
他們敬重祖先,保留正堂的匾額與牌位,並每日打掃,自己則住在兩側堂屋中。他們早已習慣遊客出入,見我們走入也毫不詫異。倒是古城中的孩子,對遊客還時有好奇,站在路邊與我們相望。
古城中的老建築多半建於清代,那時的蒲壯所城,防禦地位已大大下降。清初海禁,蒲城百姓還曾被迫內遷,妻離子散,苦不堪言,康熙年間重設蒲壯營,同治年間再度撤防,從此不再承擔防禦,城防設施也漸漸衰敗。如今街巷之間偶可見舊時商號,見證着這座駐軍城堡也曾有過的商業繁榮。
也正因此,早於宋代,這裏便設有各種驛館與商業,供來往官民使用,明代更是繁華,幾成重要商道。
昔日繁華已逝,人間煙火氣仍存。古城中最讓我感興趣的除了巷道間的人與事,還有走幾步就能見到的門神。
門神本不稀奇,可這裏的門神,不管是城隍廟還是紀念館,抑或是自家宅院,通通走賣萌路線,雖然面相嚴肅威武,可腰部常有個跟人頭一般大小的獸頭,並不兇惡,反倒可愛,簡直像門神懷揣自家萌寵。
古城這獨樹一幟的門神形象,難道也是舊時流傳下來的標準照?問了幾位村民,可惜都無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