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唐朝我們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唐詩,一壺酒、一根筆,酒到深處情也就到了深處,隨即潑墨寫詩,然後筆一丟,呼呼大睡。這個場景,是我在腦中想了無數次的,由唐朝印象幻想出來的詩人形象。我以為率性可愛、自信大膽就是盛唐文人該有的姿態,也是文學藝術該有的精神與風骨。
詩人的詩不僅拿起來吟誦時暢快淋漓、文思如湧,看起來應當也是極美的享受。就像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人畫的感覺不同一般,字也如其人。漢字本來作為一種實用性的形式,但因為文人們對它的依賴與需要,對它不斷研究並進行發展,將這種文化的載體又以一種美的形式去展現了出來。
書法在魏晉南北朝時發展成了一門藝術,在唐朝發展最為繁盛,並在不同唐朝的時期表現出來不同的藝術情感。與魏晉南北朝出現的二王獨秀引領書法的形式不同,唐朝在書法成就方面體現了一種集大成的感覺。
真、行、草、篆、隸等多種書法形式百花齊放、爭奇鬥豔,奠定了唐朝在書法成就上燦爛璀璨輝煌的地位。唐朝為什麼能夠在多個方面取得輝煌的成就?
為什麼書法發展又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唐朝社會又賦予了書法哪些精神內涵與靈感?這篇文章將帶各位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向各位讀者從較為淺顯的層面大致領略唐朝書法與唐朝社會的聯繫。
一、唐朝書法界人才輩出,書法作品和書法藝術理論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入唐以後,書法自魏晉南北朝又進入了一個巔峯時期,唐朝出現瞭如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等多種風格的書法家。
他們的作品往往千金難求,被世人傳頌欣賞。唐朝書法的輝煌除了有諸多傳世的作品與優秀的書法家外,還表現在諸多書法理論著作成果傳世。這些著作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系統性強,闡述了唐朝人在書法方面的獨到見解和相關的書法美學思想。
這些理論類書籍有着非常高的史料價值,被歷代學者看重。書籍是作者用書法形式寫下來的,在理解書籍內容的同時,也為我們後代研究唐代書法留下了可依據的範本。
由於唐朝書法已經發展到了一種非常成熟的階段,所以在這些研究當時時代書法藝術的唐代作者來説有非常豐富的題材,從書法思想到美學風格,各類流派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理論。唐人對書法的創作和欣賞水平已經上升到了一種較高層次的理論高度,這對於書法藝術來説已經是向前跨出的非常巨大的一步。
二、唐朝書法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與唐朝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風氣等因素密不可分
作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唐朝不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上都是最燦爛輝煌的存在,這些成就也給了大唐一種與眾不同的氣度。國家統一、國力強盛,這些條件也吸引了外來人聚集大唐。
各族人的到來給唐朝的文化注入了多種多樣的色彩,加上自唐朝統治者開始,混血現象就十分的明顯,因此胡漢之間的融合在唐朝頗盛。而這種融合與平等的氛圍也給了這個國度的人更多的素材更多的精神去想象與創造。
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了唐朝一個新的面貌,建築領域的發展,宮殿、園林,宗廟各個地方都在體現藝術的美感。這些建築上或多或少都需要書法藝術的支持,同時它們的存在也深刻影響着書法多樣化的發展。
唐朝藝術千姿百態,唐詩更是讓人不得不提。大批的文人雅士在科舉制的影響下都仿若被點開了靈感的穴位,妙筆生花的句子在大唐文化的詩頁中流淌,大批光耀千古的詩句讓大唐的盛人氣勢隔了千年還在後人心中迴盪……
這些文人不僅被大唐氣度催生,也用過人的想象,豐富的情感成就了大唐。士階層作為全社會的中堅力量,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走勢都產生無比巨大的影響。科舉取士給唐朝社會帶來了一種重文的風氣,整個民族的人不論老幼不論階層,不論民族都是熱愛知識和文化的。唐朝的文人階層在社會上普遍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作為社會的精神領袖,士階層將文化傳承當做己任,他們對於書法的感情也早已跳開了僅僅陶冶情操、追求藝術的境界。他們認為書法作為一種流傳已久的文化理性被繼續發揚光大,變成大唐的特色和標誌,也變成異國人能一眼看見的優越民族文化。
因此他們將書法當做自己的精神伴侶,將自己與大唐文化的命脈相連,鑽研書法、模仿大家、創造創新新的書法技巧與形式。因此唐朝士人階層在互相切磋,互相品評,進行思想碰撞的時候,唐人的休閒娛樂方式就早已到了一種高雅修身的高度。
寫字最能磨練人的心神,唐朝是佛、教、儒三教並行的一個社會,上到統治者,下到平民百姓,他們都有不同的信仰,甚至多種信仰。但不論你信仰什麼,都需要磨練心神,並在磨練中抱着開放包容的態度去豐富自己的內心。
唐朝的統治者就對書法十分喜愛,唐太宗李世民就收集了不少書法大作,而且在欣賞學習之餘,太宗還不斷實踐,留下了不少書法作品與書法理論著作。作為最痴迷書法的帝王,唐太宗甚至死前還讓人將王羲之的《蘭亭序》作為陪葬品陪葬。後世的幾代君王也沿襲着太宗的愛好,由於統治者的偏愛,唐朝書法一度成為社會風尚。
另外,唐朝書法還作為私學教育的必修內容。唐朝對私學的不打壓給私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土壤。唐朝統治者十分重視教育,在興辦官學的同時還大力提倡私學。
從孩童開始,稍有條件的家庭就會把孩子送去識字、習書,甚至在女子教育中,書法也是一項重要的學習課程。再加上科舉考試中,考官對考生字的情有獨鍾,寒門學子為了能在一級又一級的考試中脱穎而出也是下足了功夫。
由此可見,出於盛唐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和繁榮的經濟以及相對公平的政治環境,唐朝書法在這片沃土上迅速發展是一種理所應當的趨勢。
三、唐朝書法藝術傳遞着唐朝社會的精神,同時也是佛道儒思想的外化體現
中國書道的源頭也是中國哲學的源頭,不論這種説法到底是真是假,但書道與哲學從一開始就確確實實有共同的思想淵源。
唐朝儒道佛並存的思想風尚給了唐朝文化多樣發展的可能。唐人的書法比較尚"法",那麼何為"法"呢,就是説唐朝的書法審美偏向筋骨風度,要求字體端莊凝重,雄勁有力。一般來説,人們對於某種事物的研究理論總是要滯後於實踐的,可在唐朝書法這塊,兩者卻是幾乎同步進行。
由於在唐太宗時期就確立了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因此唐朝的書法家大都學習研究尊崇"法"的字體,由於當時的科舉考試由朝中大臣擔任,統治者的喜好又會影響着這些書法集大成的朝中文人,因此他們的審美就與統治者趨於一致,因此考生如果想獲得考官們的青睞,也就要習這種字體的文字。這種統一的審美風格就成了相關書法理論著作的基礎與標準。
唐太宗本人雖然不是一個信仰佛家學説的君主但他卻是一個精明的君主。他對佛家也有過很多相關政策的扶持。
這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思想上包容的做法與態度才可以在社會三教並行的時候推行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因為社會寬鬆的風氣會給不同信仰的人更包容的態度。因此,唐朝書法就是在這樣的時代精神下有了"尚法"的風格。
字在風骨,揮灑性情。風骨一詞是劉勰在他的著作中提出的一個詞,他本意大概是想説這是一種書法藝術的美學規範,但是在文人的親身實踐下,這種美又上升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書法是從漢字中發展出來的一門藝術,而漢字又是一種表現天地萬物的象形符號。
因此在書法作品中我們也要能感受到道家所説的"自然"之意。書法家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也應當通過作品表達出"真我"的性情。因此書法作品發展到唐朝時期就已經具備了在美感中賦予"風骨"教化眾生以及在作者心中不斷追尋"自我"的意義。
另外有關性情,我們還要提一提草書,作為書法藝術中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它與佛家有些着深厚的淵源。寺廟的僧人熱愛書法不僅因為抄寫佛經的需要,也更是因為在書寫中他們才能表達出他們心中所悟出的道理。
草書作品雖然鮮少有人能看懂,但它行雲流水般的順暢自己變化莫測的方式有完全符合人們對天性的釋放。因此這種情感的真實流露的藝術創作在唐朝這麼一個本真的時代快速發展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