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年增長300%,獲2億元B+輪融資,a1零食研究所周煒平:我對爆品的幾點理解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科技

如何理解爆品?賽道大小起決定性作用、聚焦產品定位、極致性價比、渠道多元化、銷量是前提、勿踩價格帶紅線...

在疫情期間,一些消費品牌仍在逆勢增長,比較有亮點和顯性的,像是a1零食研究所、王飽飽等,不僅銷量在大幅提升,也都在最近獲得了一線基金億級以上的資本注入。

但風起於青萍之末,從兩三年的剛剛起步,到今天在細分領域能引領一波浪潮,背後更關乎賽道選擇,產品創新和對商業本質的理解。

對於更新或者更傳統的消費創業者來説,光是仰望或者無視這些變化,都無益你再進一步,從它們身上汲取一些規律和原則,以及背後真實的驅動力,這種價值會非常直接。

值得一提的是,a1和王飽飽都還屬於代餐這個賽道,在蛋糕、麥片這些不是那麼網紅的品類中做出了一片天,這意味着,許多消費品都等待着被重做一遍。

那這些新的爆款品牌,從初始到今天經歷了什麼樣的探索?

a1零食研究所創始人周煒平

在近期浪潮新消費的會員活動中,a1零食研究所創始人周煒平為我們做了《品牌營銷新階段策略》的深度分享,而就在4月底,a1宣佈獲得了中金文化消費基金、ROC、今日資本等機構的2億元B 輪融資。

作為紮根食品行業20多年的老司機,周煒平曾擔任過雅客、福馬、雪榕等知名品牌高管,也成功打造過多個爆款品牌,如今在a1傾注了大量心力,成果也頗豐。

所以在這次分享中,不僅有多年沉澱下的獨到經驗判斷,也有面對劇烈變化的創新思考、方法論。對於當下的傳統和新興消費品企業來説,無疑都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樣本。

借這次活動的契機,部分精彩內容,與大家共享。

大家好,我是a1零食研究所創始人周煒平。a1零食研究所成立於2016年,是一個主要針對年輕人的零食品牌。

到現在大概經歷了三年半時間,去年我們營收接近5個億,基本上每年都保持着300%左右的增長,也拿了3輪近4個億融資。

因為今天主題是聊新階段的新營銷策略,所以我閒話少説,分享一些自己對這塊的認知和思考,希望對大家有一點點啓發。

當下的核心用户洞察

首先,我們對當下環境和用户要有一個比較深入洞察。

我個人從2000年進入到食品行業,從批發市場、商超、電商,到今天要進入的新階段,基本上完整經歷了行業的發展歷程。

其中,我們有一個最明確的認知,就是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每一代消費者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説90年代希望有,到了2010年希望多,現在可能是希望好。我們要充分認清在當下的環境下,所面對的用户羣,它是長什麼樣子的?

所以我們經常説,抓住每一個時代的主導者,就是時代品牌!

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到,現在85到00後這個階段,人口基數差不多是4個億。這4億不見得是社會支柱人口,但它卻是整個社會消費的引領人口。我們可以想象一下,80年後今年40歲了,90年後今年也30歲了,00年後今年都已經20歲了。

在這一波人羣中,要麼是掙錢最多的,要麼是消費最多的。而且他們受的整個教育和對互聯網的應用,跟過去很不一樣。

我自己總結為三個方面:

第一,大家更加獨立思考,喜歡原創,所以在價值觀上會和上一代產生很大區別。

第二,大家更加喜歡個性化,選擇上差異比較大,希望跟周邊的人、跟上一代不一樣。

第三,最大的一個變化是,大家瞭解世界的習慣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媒介環境的改變,使得90後的認知基本來自於網絡,收視習慣也主要在網絡上,所以打造品牌的路徑在發生很大變化。

在這種環境下,如果我們不能用一個更完整、客觀且理性的角度,來看待真實的用户狀態,那就很容易選錯賽道。

從業20多年,我對爆品的七點理解

1、“我懶得向誰彎腰,只能把產品做得很diao”

下面繼續聊聊我們的爆品觀。

實際上,我們核心的爆品邏輯非常簡單,一方面就是把所有資源,非常聚焦地投入在一些有足夠規模的品類上,並會用更多與用户溝通的方式,去實現更好的商品,最終實現產品的創新和升級。

另一方面,是用極致的供應鏈效率,來提供高性價比的用户體驗。比如説我們有一個產品叫雲蛋糕,它拿到了國內唯一的三星烘焙獎項,但價格卻做到了在五線城市都可以銷售,並且擁有一個合理的毛利狀態。

現在大家都聊爆品,但經過這些年,我們有兩個很有意思的洞察:

第一個特點是,從2012、2013年開始,大企業再也沒有出過爆款,所有爆款來自中小企業的創新。

第二個特點是,再也沒發生過中小企業創造的新品,被大企業利用渠道或者品牌優勢顛覆掉的。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比如説2013年之前,很多品牌把它總結成一個人的跟隨策略,小品牌去創新,然後大品牌模仿,利用它的覆蓋性優勢,迅速把市場擠爆。消費者甚至不知道誰家是原創的,只記得聲音最大的那個。

但現在用户真的變了,大家更尊重原創,也認同原創,另外大家觸媒不一樣了,不可能再出現以前這種情況。

2、“魚塘的大小決定了魚的大小”

1)為什麼爆品要做一些基本款?

基於這些背景,在我們選擇爆品之前,有一個非常基礎的認知,就是要做一些基本款。因為它有更長的生命週期,可以面對更廣泛的人羣,最終可以獲取一個更大的營業規模。

我們經常會説,魚塘的大小決定了魚的大小,如果你在一個極其細分的小類別裏面打爆款,大部分狀態下是出不了圈的。

針對更廣泛人羣,深刻理解這個市場的狀態,避免小眾化,是我們給各位的第一個建議,也是自己的切身體驗。

在這三年多的創業過程中,我也和這個賽道上很多同行、朋友交流過。

有一個深刻的印象是,非常多的創業來自於創始人的各類興趣,比如因為喜歡茶葉,我就做一個茶品牌,但在創業的過程中,沒有把個人興趣愛好跟大的商業邏輯深度結合起來,甚至在起名上(比如比較小眾,侷限),都會給自己未來留下很多障礙。

當然,我也不否認有一些小而美的公司,但如果你的志向不是很小的話,那魚塘的大小真的會決定了魚的大小,賽道的大小也最後決定爆品的可能性。

2)數據支撐和產品直覺

在尋找爆款的路上,我們有兩點體驗:

第一方面,我們會尋找數據的支撐,做理性化的部分。現在我們有很多數據,有官方統計數據,也有電商數據,甚至我們還會找到零售商的pos數據,以及平台內部的品類數據。

我們從這裏面找到想要做的類別,或者接近商品原本的市場格局是怎樣的狀態,它的需求有沒有被滿足,我們是否還有機會?

這是一個基礎分析,如果不做好的話,僅憑直覺,我認為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第二方面,當然在既定的市場需求狀況下,直覺還是要的。我們經常説直覺看不見、摸不着,但確實有時候在做決策的時候,會發揮很大作用。

就像一個笑話説的,醉漢找電線杆不是為了照明,而是為了依靠。有時候數據就是那個電線杆,對於我們來説它是一個依靠,那照明要靠什麼?

照明要靠我們對這個行業深入的洞察,所以我也經常會説,最好創業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這樣相對來説成功概率會高一些。如果沒有足夠的熟悉度,我們在很短時間內看到的往往是表面,水面下的深坑是看不到的。

包括過去三年多我們做新的零食品牌,因為從事過這個行當20年多了,這次創業其實踩的坑比較少,幾乎可以用一帆風順來形容。一個非常核心的原因,就是在過去的經歷裏踩過的坑足夠多了。

3、“完全滿足,是另一種專業上的偷懶”

1)多則惑,少則明

在魚塘非常清晰的情況下,有一句話在我們公司所有人都知道,叫“多則惑,少則明”。上一代企業面臨的問題,第一代企業解決了多少,第二代企業解決的多不多?

很多人都會覺得,你的產品這個需求沒滿足,那個口味沒滿足,其實有很多都是偽需求。比如在調研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消費者跟你説,你要再出個菠蘿味的,我一定買。

實際上你千辛萬苦出了一個菠蘿味的,他咬了一口,就放棄了。這種情況經常發生,過去大家希望無限滿足消費者,在我看來,完全滿足是另一種專業上的偷懶。

憑什麼我們是專業人士?專業人士就是你應該幫助消費者甄別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最佳搭配,什麼是可裁減的?

2)去長尾,集中SKU

所以a1在整個發展的歷程中,3年裏就打造了兩個爆款:

第一個爆款是酥餅,包括蛋黃酥,爆漿酥,一個攻線上,一個攻線下,在上一年度它們的營收就接近2個億。

第二個爆款叫雲蛋糕,只有一個口味(原味的)。這跟我過去的工作經歷完全不一樣,過去恨不得給它做成6個、8個口味,讓大家去選。甚至那個年代,我們還希望用更多的SKU去佔領貨架。

但時代不一樣了,貨架代價太高,對於零售商來説,如果你的坪效高,它給你一個SKU更大的展示面,也不願意給你N個SKU同樣的展示面。電商也一樣,大家都希望在一個爆品上獲得更大的突破。

所以,一個爆品根基在哪裏?還是在聚焦,在於你的產品定位是否足夠清晰。這裏面還會帶來很多其他好處,我等一下會聊到。

4、不要用消費數據來安慰自己的定價

1)價格和規模的金字塔永遠擺在那裏

我們內部經常還有一句話,叫不要用消費數據來安慰自己的定價。因為很多創業者受到蘋果,以及互聯網思維的衝擊,都説自己要打造極致產品。但極致卻無法達到高性價比,實際上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比如很多商品我們已經做得很極致了,但它也完全脱離了原來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格。這個時候,我們會用很多數據來安慰自己説,你看消費者現在願意付多少錢,大家客單價都提升了等等……

但不要忘記,價格跟規模的金字塔永遠擺在那裏,你每提高一塊錢,你的消費羣體就會縮小一部分,每降低一塊錢,你的消費羣體就會擴大一部分。你到底是要在哪一個市場裏去打呢?

我們在過去的幾年裏,看到非常多很精緻的案例,但你去翻他們的營收都不大,或者説走不出一線城市。我們這邊不聊具體品牌,但大家在圈內都知道,有很多品牌其實壓根就沒有走出一線城市。

這就是文藝片,叫好不一定叫座。可能對於創業者來説,商業片更適合我們,我們需要叫好又叫座的商業片、大片,但也不要去拍爛片。

所以極致的前提,是要深入思考性價比的一些問題。當消費者發生變化時,對價格的容忍度比過去寬了,但那個寬度是有限的。

比如我們説消費升級,不代表以前我賣給你一塊錢,現在要賣給你五塊錢。它可能是階梯式的,一塊錢升級到一塊一,一塊一升級到一塊三,一塊三升級到二塊。

其實這種階梯式升級,才代表了真實的市場。如果各位老家在一些四五線城市,我們應該多去走走,看看小城市裏的零售終端,他們真正賣得最好的是什麼商品?

所以我們非常強調,爆品幾乎都是有極致性價比的。

2)用户深度參與

打造極致性價比有很多具體的方法,第一個核心的點是大家現在常説的用户深度參與,這個也是我們用的比較溜的。

我們公司在剛起步的時候,沒有什麼錢,但當時微商渠道正在快速成長。為了有更好的現金流,我們就自己組建了微商團隊,後面才慢慢減少它的比重。

但這個階段給我們積累非常好的種子用户,當時公司小,我們就經常邀請他們參與公司的討論,從產品立項討論到賣點討論,包括有了產品以後讓他們測評。

因為這波人是要參與銷售的,他為了自己賣得更好,提了很多的建議和想法,不會給我們留任何情面。而這個過程也養成了我們一些習慣,就是聽真話,聽真實的聲音。

實際上,大部分都比較樂意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我們現在每個產品大概要經過10-20輪的測試,用户參與完成產品的部分,對我們變得非常重要。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減少我們在規模化以後可能犯的錯誤。

3)產品對渠道廣度和深度的適應

第二個我們理解比較深刻的點,就是產品對渠道廣度和深度的適應。我剛才聊到,你不能説只在高點能賣。我們在早期就犯過這樣的錯誤,為了升級,用醫用級包材,用最好的原料,把每一個商品都搞得很複雜,價格就高起來了。

事實上最後你會發現,它的規模化會碰上嚴重的障礙,一個是渠道限制,二是轉化率降低了。

所以,一個極致爆品的渠道適應性,也是比較廣和深的。廣度是什麼?是你能覆蓋多寬的渠道。深度是什麼?是單點你能打多少。

比如説你在一個賣場月銷售額能做到2、3萬,那深度可以;如果只能做到2、3千,那就沒有更多市場費用支持它往深度去做了。

4)供應鏈的極致效率

第三個很核心的點,我們叫做供應鏈的極致效率。前面我聊到為什麼去長尾要深度,這是在供應鏈端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現。

像我們作為輕資產公司,在生產環節基本上採用的是ODM方式,也就是研發自己來做,之後生產、工藝標準以及原料標準,找具備生產能力的工廠督促他們做。

如果摸過供應鏈的人會知道,一個工廠24小時不停生產一個單品,跟隔幾個小時要清洗一下,換一個口味,再換一個產品……,供應鏈的成本差異極其之大。所以,我們説爆品一定是跟供應鏈有關的。

再舉個例子,前段疫情期間大家對代餐的需求非常旺盛。我們的雲蛋糕和酥餅,都處在一個有貨所有人都要的狀態,中間甚至出現72個小時只停4個小時做深度清潔,其它時間都在不停地生產。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極大的成本優勢,也就是説,供應鏈極致優化的邊際成本,可以降到最低。

在這種供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其實你的毛利被放大了。所以我們在測算毛利的時候,經常不是按照初始階段,而是按照規模化階段的狀態去測算。到後來我們發展到有一定能力之後,就參股了很多重點供應商。

一是為了價格透明化。

二是為了技術保密。

這是我們現在覺得可行,並且在逐漸擴大的一種供應鏈合作方式。你又是它的客户,又是它的股東,這樣其實可以更好地一起發展。

5、“從一開始就學會不同渠道的運營”

1)為什麼要儘可能地去做多元化渠道?

渠道這塊,我還是想拎出來單獨説一説。

首先我想通過一個案例分享,來談談對爆品渠道的理解。比如説去年大家都看到過一個產品,叫髒髒包。它是用三個月時間走完了自己的生命週期,我們這個時候來看一個爆品的根基、記憶是什麼?

像髒髒包這個產品,其實它所有的根基不來自於商品價值,而在於它摸得滿嘴都是的社交價值。像是這樣的產品,我們永遠都不會去做,因為它的產品本身並不具備真實的基礎。

這件事能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爆品必須在多元化的渠道都獲得銷售,才可能得到一個足夠的規模,光在線上做爆款是遠遠不夠的。

很簡單,首先因為它的規模不夠大。可能服裝行業高一些,像是在食品類目,電商的滲透率10個點都沒過,也就是説90%的生意還在線下,所以要真正打出一個爆品非常不容易。

第二,一個爆品從打爆到價格穿幫、透明化,大家都不願意賣,直到商品死亡,在電商的生命週期大概是6個月。

但如果你在高峯時期能導入到線下的話,可能還可以再做2-3年。做多元化渠道的建設,則可以讓你的爆品變得規模更大,生命週期也更長久。

不可否認,最早的時候企業基因往往會奠定你未來的運營模式。我們看到,很多線下公司後來花了很大力氣也學不會線上運營,很多線上公司到線下運營的時候,等於再經歷了一次創業。

曾經有一家已經在線上有不小規模的創業者,跟我聊過這個問題。他説,為什麼我們的線下銷售總監永遠留不住?非常簡單,這個公司根本沒有體系和資源來支持線下。

所有的定價、商品都基於線上的分層結構來設計的,所以它線上的這種商品實際上很難適應於線下。

所以,我建議所有人從一開始,就要學習不同渠道的運營。

2)線上渠道:把銷售當成傳播

在我們眼裏,通常是把線上的銷售當做一種傳播。所以在電商這個領域,我們會做廣泛的分銷。自己的旗艦店,有時候反而是作為一個價格標杆的作用。

那我們對電商的要求最低是什麼?別虧錢就行了,因為你的每一筆銷售就是一次推廣,每一次曝光就是一次傳播。

3)線下渠道:重視經銷商存在的意義

對於線下來説,我們都很熟悉了,通過合理的分銷,合理的定價來不斷做好。其中,一個爆款線下分銷你必須要考慮一點,就是認同並且理解經銷商的存在意義。

雖然我們自己也在做B2C生意,比如開店、做小程序,把商品直接售賣到消費者手裏,但我們仍然非常重視經銷商在中國市場的意義。

實際上經銷商拿走的錢並不多,真正渠道消耗在哪呢?消耗在零售終端(因為低效零售)。具體來講,除非你是超大的爆款,不然正常要給到零售商40多個點的毛利,經銷商可能十幾二十個點的毛利。

所以,經銷商乾的是辛苦活,合理的分配利益對於渠道分銷的廣度非常重要。

而且對於經銷商來説,和你唯一發生關係的,就是有沒有賺到錢?如果我不掙錢,你再大的品牌,再爆的產品,和我沒半毛錢關係。如果我能掙到錢,哪怕你沒那麼爆,我都會很愛你,這是經銷商很真實的一面。

4)碎片化渠道的探索

第三方面,這兩三年渠道的碎片化趨勢非常明顯。

對此我們建議一個爆品,一定要儘可能在各種不同的渠道里出現。

大家也都希望,搞清楚這些渠道背後的用户是誰。不久前我和寶潔討論的時候,就聊到一個話題,你廣泛的線下生意做了這麼多年,但並不知道消費者在哪裏,是誰?

如果在過去我們就把消費者建立在一個池子裏,或者有一個更好的方式把它聚合的話,那今天對寶潔來説,它就是一個平台,而不僅僅是一個品牌了。

面對碎片化的渠道,我想這一刻大家都在學習、探索,我們也沒有完全的經驗可以分享,但這些探索對公司後面的發展會非常有意義。

6、“有銷量的牌子才叫品牌”

除了以上我説的品類、產品、定價、渠道等,一個爆品很核心的部分在於傳播。在這個環境下,大家都在講品效合一,但我們先談銷量再談品牌。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設計師,或者一些非銷售,偏文創領域出身的創業者,會很在意包裝形式、工業設計……,通過這些形象來展示品牌的調性、氣質。

這些我都認同,但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能貪高,不能買櫝還珠,你必須要有足夠的銷量。

這裏面的方法論有很多,比如品牌的IP化,像a1就有一個a君,他是一個零食研究員的形象,還有包括各種聯名,做公益事業流量的轉化、會員制度的建立、線上線下的融合等等,

包括培養超級用户,跟我們合作的有幾百個網紅、藝人、KOL。他們的成本都相對可控,更多的出發點只有一項,就是他必須在帶來銷量的前提下去做。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都沒有做過這種純品牌、純聲量型的媒介傳播。

當然我們覺得這也跟企業的階段有關係,如果我們到了20、30個億規模,可能也會這麼去做。但今天聊的話題對應的是創業階段,所以這只是我的個人建議。

7、“面對新品,做一些工作的意義在哪裏?”

總的來説,因為每個類別的爆款都有不同,我們有時候真的很難去一概而論,但我們至少用這些基礎的方法論,在三年裏面打了兩個爆款。

舉個例子,大家可能更好理解,最近我們又在籌備一些新的品類,第一個要求就是確定這個類別到底有多高?

我們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讓產品部門、銷售部門走訪了二三四線,60多個未來可能是我們客户的經銷商,以及很多門店。

做這個工作的意義在哪裏?就是我們不敢完全用過去的個人經驗,來判斷當下的市場。

我需要知道真實地理解,在他們那邊現在這類產品什麼樣的價格帶是主流的,什麼樣的成本、品質他們覺得是OK的,回過頭來再反饋到研發端。

有時候,我們不敢説用最好的料做最好的產品,就可能成為爆款。也許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你的價格突破了價格帶。

其實每個商品都有一個心理價格帶,突破了你的銷量馬上掉一半;可能你也有一些爆品的紅線,跨過那條紅線就永遠成為不了爆款。

現實中我們也看到,有的人可能踩了不止十條八條紅線,回過頭來再問為什麼你成不了爆款,原因也是一樣的。

對消費品創業者的3點建議

最後,曉軍老師還給了我一個題目,説給消費品創業的朋友們一些建議,我們不能説建議,只能説是自己的一點小心得。

第一,初心。

我們公司比較奇怪的是,最早我並不是基於盈利或者有多麼大的想法去做這家公司的。當時我是覺得對原來從事的行業有很多不滿,有些東西我也可以改變好。

但那時候我只想很輕鬆地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甚至不超過10個人最好。

所以那時候基於這個初心,我們會很認真地做產品,也制定了非常軟性的指標,比如你的食品做完,敢不敢拿回家給你家人、孩子吃?這個標準看起來很軟,其實很硬。這就是我們的初心——為家人而生。

後來就不小心搞大了,規模慢慢上來了,之後就面對着很多選擇,包括很多推動力是我們難以抵擋的,比如投資人的推動,更大的渠道需求,一些經銷商要貨從幾萬塊變成幾十萬,我們總不能拒絕賣給人家吧,所以就這麼一路走過來了。

第二,客觀認知。

這個話很好理解,但理解和體悟並不是一回事。我們經常説自己對這個行業多麼熟悉,然後就用原來習慣性的認知來看待。舉個例子,比如説我現在從事的烘焙行業,在過去我認為一個好的產品,500克左右包裝賣到20多塊錢,是一個合理價格。

因為外資品牌全部賣到了這個價格,所以我們曾經就一個單品討論了很長時間,但銷售人員就覺得這個價格太高,直到我們親自到市場走了一圈,發現這個產品這幾年的競爭已經讓它的價格帶下降了,19.8實際上成了一個最主流的價格帶。

我們走訪了沃爾瑪、家樂福,走訪了二三線城市的便利店、中小商超,才得出這樣一個結果,但這個認知其實和我個人希望的認知是不一樣的。

對我們來説,這個時候就要做很重要的調整,最終我們還是要克服很多成本的因素,去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在我們現實工作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路徑依賴或者習慣經驗把自己卡在那裏。

包括我在北京、上海的不少朋友,認為自己身邊的人都是這麼消費的,買一個東西就80、100塊,但實際上各位有沒有想過,比如在河南漯河、安徽肥東這樣的市場,包括成都的城鄉結合部,他們的消費行為是不是真的如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這叫客觀認知。

實際上,對於有很多已經創業或者願意創業階段的人,生活品質都不會太差。在這個時候,我們一定程度上來説,已經不代表多數人了,我們的圈層也不是真正的主流。我想這種客觀認知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團隊。

我一直以來覺得,團隊是整個組織最核心的部分,在我們團隊中,我已經是年齡最大的80後,另外還有幾個85左右的,接下去的總監級差不多就是90、92後。

除了年齡,再就是背景。我們在組建團隊的過程中,其實很刻意地在迴避了相同背景和相同專業的人。所以走到今天,我們在快速發展的時候能實現“各管一塊”的結構,每一塊個人都能傾盡全力去做。這也是我們今天能夠高速成長,卻還不用太早把精力花到規範化管理上的原因。

到現在,我們公司到也沒有考勤制度,沒有定義什麼是加班、早退、遲到,我們也不想定義這些事情,因為它一點都不影響整個團隊的效率和熱情。所以,團隊要儘量地找互補。

當然很多人還會聊到錢的問題,我的經驗就是當你在幹着你熟悉的領域,有非常堅定的信念時,正常來説錢會來找你的,這就是我自己的感受。我就分享這些,謝謝各位!

來源:浪潮新消費(ID:lcxinxiaofei),轉載已獲得授權。

優質原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