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火了,從年初到現在很多企業和行業都在圍繞着這一概念不斷的延展着。尤其是在開年的的疫情下,更是讓新基建的概念和應用普羅了大眾,從物流業的無人機配送、智能化分揀,到醫療衞生行業的抗疫工作,再到雷神山、火神山建設過程中的全程直播,無一不體現了新基建給社會發展和國內民眾帶來的變化。
而其實新基建並不是今年才被提出的概念,早在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重新定義了基礎設施建設,把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説從2018年底開始,新基建的概念就已經成型,再加上2019年全年的發展,2020年我們所看到的新基建才只算是剛剛形成,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很多行業和企業都會圍繞新基建來發展壯大。
在今年的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3月6日,工信部又召開了加快5G發展專題會,專門討論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一議題。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説,目前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衞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伴隨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將持續跟蹤研究。
其實在去年,各大行業巨頭已經紛紛投入到了新基建的生產建設當中。包括三大運營商的基礎設施建設;華為、中興等通訊巨頭的軟硬件傾力投入;阿里、百度、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公司的大數據平台研發等,都在不遺餘力的在這方面加大生產投入。可以説,大到科研軍工,小到民用醫療、物聯網,新基建都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給國民日常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捷和便利,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逐日提升。
新基建,讓生活更便捷
在整個新基建的過程中,個人羣體感受最直觀的,應該是在5G手機、車聯網終端、智能家居等新型信息產品湧現升級,推動無人配送等新業態。
在去年底,今日頭條的巨量引擎中心發佈的《今日頭條5G行業數據洞察白皮書》中更是提出5G的科技,將使得智能化、數字化社會加速進化,必將帶來改變社會的連接力。傳統4G做到的是改變生活,而5G所帶來的變革是將4G時代的萬物在線,未來變成真正的萬物互聯。
在艾瑞諮詢發佈的《2019年5G應用場景研究報告》中,更是提到了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日常及行業應用場景。消費級應用,從數字化娛樂超高清播放,到消費級VR場景體驗;行業級應用,行業無人機應用、智慧港口、智能電網、遠程醫療、無人駕駛等等。所有細分領域和行業的技術升級和發展,都離不開新基建的不斷深耕。隨之而來的就是給廣大人民羣眾帶來更多的生活便利,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讓自己的時間成本、生活成本等不斷的下降。
其實在這次疫情當中,就已經深深的感受到了新基建科技互聯的力量。郵政、阿里、順豐、京東等企業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精準調配國內外防疫物資,及時有效的為國內提供了強有力的物流保障;阿里、騰訊等更是加大投入到新醫療研究體系當中,與國內頂尖醫療團隊合作,通過大數據及遠程能力,為一線人員提供實時的遠程會診、遠程示教、實時救援等能力。在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設當中,三大運營商及華為、中興等廠商,更是將設備物資帶到一線,火速上線5G設備及技術。所有的這些,讓中國的抗疫工作成績跑在了全球前列,更讓民眾體會到了科技強大和國家強大的好處。
新基建,將帶來新生態
隨着新基建工作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各行各業與時間賽跑、與同行競爭、跨界合作的場面會不斷增多。本身來説,在曾經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域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已經走到世界前列,從支付寶和微信的移動支付到滴滴出行和摩拜、OFO共享出行,從美團大眾外賣點餐到阿里、京東等電商購物。一次次的國內互聯網技術的升級迭代,都給某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效果。無一例外,新基建的推動和發展,也將對中國社會發展和行業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不論是從產業結構到從業人員結構、從商業形態到呈現形式,都會出現顛覆式改變。這種改變不僅僅是外部形態的改變,更是某些意識形態和商業生態發生根本改變。比如,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建設過程中的全球直播,全國抗疫當“監工”;4月6日,央視主持人“段子手”朱廣權與“帶貨一哥”李佳琦組成的“小朱配琦”組合,隔空連線,同框直播,為湖北助力在線賣貨等等近期所發生的事情,都在説明,2020年以前國內各行業各的高速發展,在今年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而這些機遇和挑戰將是從新基建的發展開始。
不難預見,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無人配送、無人駕駛、智能家居、無感通行檢測等將更廣泛的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在線診療、在線教育、在線大娛樂,也將隨着行業的不斷髮展更加貼近生活,方便大眾。而在這過程中,隨着新基建規模的不斷加大、各行業領軍企業的不斷加入,各式新生服務及行業會層出不窮的嶄露頭角。
在國內行業生態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各行業的從業人員結構也將得到前所未有的變化和發展。屆時,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之路將再上一個新台階。
在中國的科技、互聯網、大數據等領域的帶動下,傳統制造業將發生顛覆性改變,而傳統的用人結構、用人制度等也會隨之改變。
所以説,新基建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多的是給企業和民眾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當然,機遇與挑戰永遠是並存的,在這個大的新基建浪潮中,需要我們每個企業及個人,在自己原有能力基礎上,找到新的出發點,抓住更多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