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九軒資本創始合夥人劉億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對於流量型移動互聯網公司來説,其盈利模式不在乎兩種: 把用户賣掉或者賣東西給用户。前者是廣告,後者是電商或者內容付費或者App本身收費。
對於工具屬性很強且內容深度不夠的移動工具來説,其內頁深度不夠,從而廣告褶皺面積不大,因而無法有足夠多的廣告位支撐盈利模式,即便有些廣告費收入,也是在“金礦上挖煤”,不足以支撐其業也被推高的估值。
對於後一種盈利模式而言,很多工具類APP的想要通過切入交易來實現商業化變現必須要應對兩個挑戰:第一,如果要切電商,其電商轉化率可能不高;第二,在該領域垂直電商的邏輯是否成立?
對於前者,取決於所售商品的專業屬性、消費者決策心智以及相應的轉化機制。我曾提出過一個“場景分割理論”來區分“中心化電商”和“內容電商、社區電商、社交電商”等不同電商業態所針對的不同消費場景。
顯然,對於垂直的社區電商而言,只有消費者決策嚴重依賴於社區專業內容的誘導,或者必須要通過專業的社區引導才能幫助消費者將“重決策”轉變成“輕決策”,那麼這種社區的電商轉化率太會比較高,否則,這些電商消費場景依然是在中心化的綜合電商的射程範圍內。
以終極思維來看,垂直的社區電商無論是流量成本還是交付成本都很難通過足夠的規模攤薄從而做得比中心化的綜合電商更好。當然,如果市場足夠大的情況下,垂直電商或社交電商也依然能夠切到一定的比例而活得比較滋潤。
對於垂直電商的邏輯是否成立?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命題了。在某個領域要守住垂直定位,通常需要符合這幾個條件:
第一,屬於你的“場景分割”後的市場容量依然足夠大,大到能夠支撐資本市場的預期;
第二,以終極思維來看,垂直定位的消費場景和通用型的平台始終存在這種“場景分割”並且始終並行存在;
第三,在整個消費閉環、信息閉環和價值閉環中存在某些特殊的需求是通用平台無法滿足或者滿足不到位,從而必須需要垂直平台以專業的能力、資源和技術加以滿足,並且垂直平台在滿足這一類特殊需求時的代價不會過高以至於消費者不得不曲從於綜合平台的更大的規模效應所提供的更高的性價比(雖然性能上有所損失);
第四,垂直平台通過更專注的能力、資源、技術積累和品牌塑造(規模效應、技術壁壘、品牌效應),能夠實現充分的“價值插樁”,從而避免“垂直陷阱死”(關於“垂直陷阱死”,可以參與《九軒資本劉億舟:初創企業可能會經歷的“A輪死”》一文)。
通常來説,只有滿足這四個條件,垂直定位的項目才能夠經歷終極考驗,否則這類項目很難走到最後。
對於移動APP類項目來説,如果既不能通過廣告模式(把用户賣掉)變現,又無法通過電商模式(給電商導訂單或者自建垂直電商)變現,難道手裏抓一把好牌,最後只能“在金礦上挖點煤”?
個人感覺,在某些行業屬性特別強的領域,通過品牌輸出向忠實的粉絲用户提供自有品牌的商品或者向線下實體店延伸拓展兩種方式也許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但是前者要求該領域的消費具有很強的精神屬性(品牌本身就是一種精神消費)而不僅僅是功能屬性,通常對於功能屬性強的消費,人們追求的是性價比,而對於精神屬性強的消費,人們會追求品牌。而對於後者,特別要注意不要盲目擴張,當心掉進重資產擴張的陷阱(可以參閲《九軒資本劉億舟談重資產擴張:為什麼規模越大越不賺錢?》)。
2014年我寫的那篇文章《九軒資本劉億舟:從工具到社區到電商到底有多遠?》,今天來看,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這個魔咒如何祛除依然是個不小的挑戰。最最最關鍵的是,這類公司在經過多輪資本加持、各種商業化折騰後,即便還有資本願意加持,也避免不了這樣的尷尬局面: 頂着D輪的估值,幹着A輪的事情。
這裏插個小故事。話説有兩兄弟要在家鄉搞“美麗鄉村”的小景區,政府各給了他們500萬天使投資,A君拿到錢之後,找人開發了一個App,然後到處去開宣講會,動不動就給註冊用户送點小禮物,很快他的App就有了100萬粉絲,日活10萬 ;B君拿到錢之後,把大部分的錢投入去做了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景區道路的修整,並修建了一些樓台亭榭。但是,就影響力而言,A君的項目遠遠蓋過了B君。
半年過後,A君和B君都去向公開資本市場融資,顯然A君的項目在資本市場更“性感”,更受歡迎;在這一輪融資中,A君的項目獲得了3000萬的A輪,而B君則勉強獲得了1500萬的Pre-A輪。經過這一輪融資後,A君更加信心滿滿,繼續做大做強他的粉絲團,而B君則一方面繼續加強景區建設,同時開始對外營業,獲得消費用户。
又過了一年,A君獲得了1億元的B輪融資,而B君也獲得了8000萬的B輪融資。這時,A君開始考慮商業化的問題,當然他有兩種選擇:自己開始啓動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或者直接將訂單導給B君。但是由於轉化率不高,最後A君決定還是要自己從頭開始做景區建設。而B君,則經歷了前期“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艱難迭代過程,逐步走向良性循環,隨着其業務擴大,其資本市場估值也相應擴大,後續融資也比較順利。而A君,手握大把的用户,卻苦於不知道該怎麼變現而左右為難,由於頂着很高的估值,後續融資也比較難以開展。
所以,對於移動互聯網流量型平台項目,無論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切不可盲目地帶着互聯網思維邊走邊看,而要以終極思維看透徹未來的商業化路徑,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做“正確”和“困難”的事,實現有效的積累。當然,很多事情,提前想到了未必一定可以去做,但是至少在花錢效率方面可以當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