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界報道:
《華爾街日報》6月5日報道説,計算機芯片是美國高科技產業和科學創造力的象徵。芯片製造商已經成為美中兩國對抗的焦點:雙方都想主宰未來的產業,並相互競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排斥的想法可能是對雙方野心的最大威脅。對中國來説,隨着華為事件暴露出自身弱點,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長遠目標變得更加緊迫。根據波士頓諮詢集團的數據,中國企業佔全球半導體需求的近四分之一,還不考慮中國工廠為外國企業生產的情況。但中國國內半導體產業只能滿足這一需求的14%。
芯片製造業的重心正在轉移到亞洲:台積電和三星電子是最先進的芯片製造商之一。但在芯片生產所需設備方面,美國應用材料公司仍處於行業的上游。沒有一家公司能在不使用美國設備的情況下生產半導體。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芯片製造商至少會依賴一些美國設備供應商。
美國拒絕華為意味着美國芯片製造商及其供應商損失數十億美元的收入。如今,中國企業正日益成為芯片的最終買家。高盛的數據顯示,僅華為一家公司在2019年就佔據了全球半導體消費的約5%。聯想集團和小米公司等中國企業也是芯片的主要買家。
不過,美國針對華為持續升級的行動仍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總部設在日本和歐洲等市場的外國公司很可能開始向非美國公司尋求更多供應,以避免陷入美國限制的"長臂"之中。如果擔心受到限制,外國公司也可能重新考慮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
甚至美國公司也可能重新考慮國內業務。芯片設備製造商KLA的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在那裏擁有一個主要的製造業務。但在5月5日的業績電話會議上,KLA首席執行官華萊士稱,KLA在新加坡和以色列的製造設施是最佳位置的一個籌碼和選擇。
中美兩國都希望主導芯片產業,並在各自的產業中投入大量資源。但如果雙方都堅持對競爭持零和觀點,那麼真正的贏家可能是第三方——亞洲或歐洲國家,它們將從美國的研發撤出中受益。與此同時,華為和其他希望對沖美國未來出口限制風險的中國買家,將為這些國家帶來更多的銷售收入。戰爭經常傷害雙方,即使是在紙面貿易戰中。
各位讀者,你們覺得呢?
歐界傳媒丨 Jie Media
七年專注有深度的互聯網世界